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是属于全世界的,所以,鲁迅研究也具有国际性。就世界范围讲,鲁迅研究的大本营在中国大陆,港台、日韩、俄罗斯、欧美等地的鲁迅研究各具特色,均已形成一定的学术氛围。而1981年鲁迅诞辰百周年之际,于9月2 3日到28日在美国加利福尼亚的阿西洛尔马会议中心举行的“国际鲁迅学术纪念会”,则是世界各地鲁迅研究者的一次盛会,它标志着国际鲁迅学术研究进入了一个广泛交流和深入开展的时期。自那以后,仅韩国一地从84年到93  相似文献   

2.
鲁迅研究早已成为中国学术文化的一门“显学”。几十年的鲁迅研究走过了复杂而曲折的道路,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回顾鲁迅研究的学术史,研究者们或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对鲁迅所具有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意义进行全面的研究、理解和阐释,或从政治层面对鲁迅的思想和精神进行评价,或追寻鲁迅生命的精神价值和生命意义,或分析其高妙绝伦的艺术创作。  相似文献   

3.
当前鲁迅研究的确陷入困境。鲁迅研究由热到冷,有时代变革、人们价值观念变化、鲁迅研究自身以及鲁迅研究者等方面的原因。鲁迅研究要走出困境,就必须理论联系实际、贯彻“双百”方针、切实加强研究队伍的建设。  相似文献   

4.
鲁迅研究作为我国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过去的两年是迈着稳健的步伐向前发展的,并取得了显著成绩,充分显示出鲁迅研究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已日渐成熟.一批思想敏锐、才华横溢、富有开拓精神的中青年研究者崭露头角,有的还做出了突破性的贡献,给整个鲁迅研究界带来了蓬勃生机.据不完全统计,近两年来新出版的各种鲁迅研究论著有四十多部,而散见于各地报刊的鲁迅研究学术论文及有关鲁迅的其他各类文章一千四百多篇.在这众多的论著和论文中,不乏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力作.综观近两年来鲁迅研究的成果,一个最大的特点是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从客观和综合的角度来理解和研究鲁迅,不少研究专著和论文视野开阔,气势恢宏,纵横交织,开合自如,既有理论的深度,又有感人的激情.自然科学新方法论的引进和实践,新课题的不断提出,又给鲁迅研究注入一股清新的气息,不少研究文章令人耳目一新.当然近两年来的鲁迅研究也遇到了一些困难,还存在着问题和薄弱环节.本文不揣浅陋,试对近两年来(主要是1984年以来)国内的鲁迅研究作一评述,恳望得到专家和广大鲁迅研究工作者的批评指教.  相似文献   

5.
从1981年到2004年,江苏省鲁迅研究会的学者们在将近25年中,从不同的角度接近鲁迅、阐释鲁迅,以细腻、朴素、扎实、创新的学术精神形成了自己的研究风格,以执著和勤奋孕育出了江苏鲁迅研究的丰硕成果,被全国鲁研界所重视。  相似文献   

6.
为了使鲁迅研究更加直面现实,有必要倡导“为人生”的鲁迅研究,即充分认识鲁迅的文化资源价值,面向中国当下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提出的问题,展开鲁迅研究。从思想文化层面来说,我们还处在“五四”时代,还处在鲁迅时代,“民主和科学”依然是我们时代的旗帜,我们更需要鲁迅。具体地说,鲁迅与大学文化精神,鲁迅的“民魂”思想,鲁迅的知识分子观,鲁迅基于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和谐文化资源,鲁迅反对文化保守主义的斗争经验等,都是值得研究的课题方向。  相似文献   

7.
一 进入新世纪,人们应当怎样看待鲁迅及鲁迅研究?这是人文学科领域不能回避的一个课题.从关于鲁迅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的评论算起,鲁迅研究史已有80多年.80多年来,人们对于鲁迅及其作品,自然是肯定、赞扬的居多,但否定、贬损也时有发生.迄今仍然如此.  相似文献   

8.
为了使鲁迅研究更加直面现实,有必要倡导"为人生"的鲁迅研究,即充分认识鲁迅的文化资源价值,面向中国当下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提出的问题,展开鲁迅研究.从思想文化层面来说,我们还处在"五四"时代,还处在鲁迅时代,"民主和科学"依然是我们时代的旗帜,我们更需要鲁迅.具体地说.鲁迅与大学文化精神,鲁迅的"民魂"思想,鲁迅的知识分子观,鲁迅基于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和谐文化资源,鲁迅反对文化保守主义的斗争经验等,都是值得研究的课题方向.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 ,当下鲁迅研究的主要缺陷有 :研究者知识结构和学术视野的狭窄 ,学风和文风的浮躁 ,以及学术个性的匮乏。新世纪鲁迅研究所面临的难题是 :如何在现有的文化机制内 ,保持鲁迅研究的“批判性”、“科学性”和“当代性”。未来鲁迅研究学术生长点可能存在于对鲁迅遗产“被接受”状况的考察 ,对鲁迅文学创作之外诸种“行为”的研究 ,对鲁迅文本的“形式”阐释和对网络时代鲁迅及其作品命运的关怀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八九十年代鲁迅研究的生态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从纵向勾画了 2 0世纪 80年代初以来中国鲁迅研究者“四代同堂”的代际关系图景 ,认为四代研究者之间的传承与超越关系构成近二十年鲁迅研究的学术史 ,而各代研究者正是在与另几代研究者的相互参照中显示出自身的优长与局限。其次 ,论文简述了八九十年代中国鲁迅研究的 3大阐释体系的基本价值取向 ,以及各阐释体系之间的复杂关联。接着 ,论文比较详尽地展示了该领域最重要的阐释体系———学院派鲁迅研究 6个研究系统的基本风貌 ,对学院派鲁迅研究的思想史系统、精神心理学系统、文化学系统、比较文学系统、文本形式系统和考据学系统的学术路向、特点和得失 ,以及各系统的代表性论著都作了评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