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严羽将汉魏之诗与盛唐之诗并举第一义,主要体现在"悟"和"词理意兴"两个层面。汉魏之诗与盛唐之诗均能达到吟咏情性的目的,所以列为第一义。严羽以盛唐为法主要体现在“气象”和“入神”两个方面:盛唐的雄浑气象超越了汉魏的浑厚气象。汉魏古诗无法达到“入神”境界,惟李、杜之诗达到“入神”境界。因此严羽虽提倡兼学汉魏盛唐之诗,但是心里真实指向是诗法盛唐。  相似文献   

2.
解读李白蜀中诗的诗境之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试图通过李白以青、白、绿为主色调的清新秀发的蜀中诗作的解读,阐发并品鉴其诗境之静美;接着从李白自身、社会地域环境、文学流变等诸多方面论及诗境之静的原因;最后在对李白蜀中诗和后期咏物写景之作的比较中更现出蜀中诗歌的诗境之静。  相似文献   

3.
王维后期的山水诗和田园诗都表现了静的意境美,动态性的描写在山水诗中的一种艺术手段的静的特点,在两类诗中是有差异的。王维善于写静境,对静的写法灵活多变,表现了自然景物和田园生活中某种特别的情境和意蕴。  相似文献   

4.
王维后期的山水诗和田园诗都表现了静的意境美,动态性的描写在山水诗中是一种艺术手段的静的特点,在两类诗中是有差异的。王维善于写静境,对静的写法灵活多变,表现了自然景物和田园生活中某种特别的情趣和意蕴。  相似文献   

5.
盛唐漫游之风是盛唐山水诗产生的土壤,盛唐山水诗多是诗人在漫游中抒写的,漫游推动了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形成。孟浩然作为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漫游伴其一生,并对其进取求仕、仕隐矛盾、释老隐逸思想产生深远影响。孟浩然山水诗歌中的意象塑造、语言艺术、艺术风格等,也是在漫游过程中形成并逐渐成为山水田园诗派的范式的。  相似文献   

6.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王国维语)。大凡有作品传世之诗人词人,都各有自家之内在精神,笔下也当各有自家境界凸现。王维在艺术上有别于其他诗人的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其山水诗中动静相衬而产生意境之美。 在王维前期作品中,已开始注意到以静衬动的艺术辩证法的运用。在其著称的山水诗中,“静”表现得更为充分。诗人对以动衬静、静中有动的艺术辩证法运用得老道熟成,炉火纯青。诗中发自“象外之趣”而又摇曳多姿的静美之境,表现出了对自然景物独特的情趣和意蕴。王维山水诗中的“动”与“静”,具有其特定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7.
唐代是我国古代诗歌名家辈出的黄金时代。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派"最杰出的代表,其山水诗的艺术特色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诗中画""有声画"的有机统一《东坡志林》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说出了王维山水诗的艺术特色。王维精通音乐,二十岁举进士,官职为大乐丞,是一个与音乐有关的乐官。  相似文献   

8.
王维是山水诗的大家,其创作的山水诗常给人一种美的感受.王维山水诗的独特艺术创作风格,给人以诗而又超乎于诗的美感.诵读王维的山水诗,使人仿佛置身于大自然的深情怀抱中,令人流连忘返,陶醉其中.本文拟从王维山水诗在艺术创作的"诗中有画"和"静幽意象"这两个方面的结合,来谈谈他的山水诗的独特艺术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9.
本文简析王维诗中动静相对的意境美及其前后期的不同特点,探讨其表现人物主体的行为动作、动中有静、以静衬动的艺术特点,认为动态性在王维山水诗中只是一种艺术手段,而表现大自然田园山林的静美境界才是其主旨所在。  相似文献   

10.
柳宗元的<江雪>是他在永州长期苦闷、抑郁心情下的向山水寻求精神寄托的真实写照.诗中一切景物都被定格在静的氛围中,这种"静"使人感到不安,有一种跃跃欲动的感觉,在"静"的背后蕴含着强烈的生命的律动.动与静的对立构成了江雪的主要骨架和意蕴.诗人运用恰当的手法让表面的静与内在的动互相渗透,动静交融,体现了<江雪>的独特之美.  相似文献   

11.
唐代山水诗在盛世之音的光环下多被认为风格基本一致,体现出大唐诗风雄浑壮逸的格调,但事实上,自盛唐以降,随着政治局势、社会生活诸因素的变化,唐代山水诗风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从总体上说,盛唐山水诗境界开阔,雄浑壮丽,以兴象见长;而中唐山水诗以意为主,宁静闲适,冷落寂寞,以清淡雅静见长.本文试图从盛世隐士孟浩然的《宿建德江》和大历游宦韦应物的《滁州西涧》二诗之比较着墨,来考察唐代山水诗的盛中之变.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老庄"静"之要义进行了全面的论述,具体分析了老庄"静"之实质,达于"静"的途径和"静"之功用.  相似文献   

13.
黄宗羲认为,魏庄渠的"天根之学"在明代思想史上表现出了某种"转"的迹象,所谓"贯动静而一之",即这种"转"大致上可以看作是宋学系统向明学系统的转变。但是黄氏未免断言太早,庄渠作为一位"醇儒","天根之学"只是试图在"主静涵养"的工夫论基调中完成其"一元化",只是于"静"中似乎透露出了某些"动"的转化契机。通过以"天根"与"天机"为线索的动、静比较分析,可以管窥到庄渠学说与阳明学诸多学者学说的异同之所在。  相似文献   

14.
李白与庄子     
诗歌是哲学的通俗演绎,哲学是诗歌的精神领袖。李白作品中体现出的虚静的创作状态亦即道家所谓的"精神漫游"和李白山水诗的精髓,充分证明了庄子哲学思想以及文艺理论的内涵在李白身上的具体表现。从李白的诗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精神放逐的诗人,是一个没有完全被尘世所拘累的灵魂。压抑的力量越大,暴发力越强。和多年前的庄子一样,为了摆脱压抑而忧郁的情绪,便把美好的希冀付之于文字,这样便做到了一定程度上的精神逍遥。  相似文献   

15.
静之思     
4月9日雨静思几何?静哀几何?是思是怨皆由静定。[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张说和张九龄的山水诗创作是二谢到盛唐王孟山水诗之间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首先,他们创作了大量内容充实、风格清健的山水诗,继承并发展了二谢山水诗的表现艺术,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风格:“凄婉抒愤”和“委婉深秀”,为盛唐山水诗形成风骨与词采相结合的理想风貌做出了积极贡献。其次,二张身兼政坛领袖与文坛领袖双重身份,以“一代文宗”的地位引导着山水诗的发展方向。他们以通达、全面、合乎当时文学发展潮流的文学思想纠正了初唐以来的理论偏颇,昭示了未来文学的新气象。他们还以卓杰的眼光提拔了大批优秀诗人,其中就有后来成为盛唐山水诗创作大家的王维和孟浩然。因此,二张对盛唐山水诗的繁荣具有直接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7.
庄学的“虚静”观直接影响中国艺术精神,奠定了中国山水文化回归自然的旨趣。魏晋名士继承庄学的这种精神,把“虚静”作为其理想人格至上的精神状态,将其转化为审美方式,并观照山水,因此,促进了山水诗的发展。晋宋山水诗的山水加玄言的艺术结构,与庄学的“虚静”观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传统"虚静"理论的阐释着重于"审美观照"和"审美心胸"的静态内涵,对它的现代审视则指向"审美判断"和"审美实践"的动态内容与深层目的。在哲学和心理学的视域中,"虚静"既涉及审美心态,也涉及审美方法论。"虚静"的审美态度对于现代人具有重要的启发和指导意义,对于"虚静"理论的现代审视仍然具有一定的价值,我们所要做的,是赋予其更多的时代内容与精神特质。  相似文献   

19.
盛唐气象在孟浩然诗中的表现,既有时代主流之属———开阔壮大、蓬勃向上,也有个性之音———恬静安乐。但是,作为一个独特的诗人,在其作品中表现“安以乐”的太平气象,始终是孟浩然自己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20.
《大连大学学报》2021,(1):47-58
《山楂树之恋》小说静秋原型出生地和初恋地在西坝岛上,该小说深深地打上了"文化大革命"时期和地理环境烙印,而"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江心岛的"文化大革命"活动对静秋的影响最大:其一、西坝岛的"文化大革命"的三线建设尤其葛洲坝工程建设对二人恋爱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是二人能相遇的社会前提条件;其二,当时物资匮乏,物资实行票证购买,这是江心岛的生活时代特征;其三,静秋母亲相对固定的工资,让家庭生活窘迫,这是静秋打工和老三资助静秋的客观条件;其四,西坝缺乏师资力量,于是有子女顶职的特殊政策,这是静秋改变家庭和个人身份的时代机遇,同时也因此限制了静秋和老三的恋爱自由;其五,当时流行"三转一响""体育运动"也影响着静秋和老三恋爱的发展。但江心岛西坝特殊的地理环境对静秋的影响和塑造也是极其明显的,因为从文学地理而言,"万里长江第一坝"江心岛西坝是《山楂树之恋》文学地理"水土"空间。首先,江心岛、三江、渡船、九中、工厂、西坝菜田、豆芽社等地理空间影响并塑造着二人的爱情活动;其次,静秋的家庭成员和良师益友们也影响并塑造着静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