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张松梅 《兰台世界》2012,(12):47-48
在清代,迎春习俗得到官民普遍认同,并因统治者的重视日趋制度化。在京师,顺天府除负责迎春外,还有进春的职责,将春牛、芒神送入宫中,皇帝在宫中行迎春礼,并设坛祭祀,从而向统治阶层灌输重农意识,将重农固本思想推至全国。  相似文献   

2.
儒学作为中国封建王朝的官方意识形态,在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套自上而下得以贯彻的祭祀礼仪系统,并通过儒家知识分子的媒介作用而传播到了民间。在河南省南部罗山县至今流传着一种由"礼生"主持丧礼祭祀的习俗,当地人称为"叫礼"或"堂祭"。利用在田野调查中搜集到的资料,可以看出作为大传统的儒学与民间小传统之间的互动和转化关系。礼生"叫礼"一类的带有儒教色彩的民间仪式,一方面如一些学者所言,是"礼教下渗"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包括礼生在内的民众对于大传统的自觉接受和继承。在儒家礼仪文化趋于式微的今天,"叫礼"或曰"堂祭"的这类民间习俗的存在尤显珍贵和重要。  相似文献   

3.
胡明 《兰台世界》2013,(19):113-114
<正>湖州是江南地区著名的丝绸产地,早在三国时期湖州所在的"吴"就因为盛产"吴绫"而闻名。宋代伴随着江南地区的开发,湖州蚕桑业获得迅速发展,"湖丝"更是"遍天下"。与蚕桑生产相伴的是蚕农对蚕神祭祀的兴盛,蚕神成为湖州一带蚕农祭祀的最重要神灵。湖州蚕神的传说就是各种传说的结合,传说内容的变化反映出湖州蚕农通过改变蚕神身份的界定,以此来推动湖州民间蚕神信仰向国家祭祀体系融合的过程,通过这  相似文献   

4.
中华书局点校本《汉书》卷三《高后纪》":六年春,星昼见。夏四月,赦天下。中华书局点校本《后汉书·祭祀志》"礼之设施,不授之与自得之异意"标点应作"礼之设施不,授之与自得之异意"",不"通"否"。  相似文献   

5.
在《论语》所承载的各种形式的文化中,饮食文化占了很大的比重,并与先秦礼教文化氛围下的孝道、君子之道、祭祀享神等思想相互融合辉映,共同构成了孔子时代礼教化的饮食景象和饮食理念.  相似文献   

6.
腊月与正月     
正腊月,为一年之末的最后一个农历月份,俗称为岁尾,又称为冰月、寒月,文人墨客多称为嘉平月。"腊",起源于我国上古神农时,至今已有近四千年的历史,《尔雅》载"凡年来岁初之交,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商朝将过年直称为"祀"即取义于这期间要举行祭祀祖先的活动,这种祭祀活动,古人称之为"腊"或"蜡",周朝时"腊"专祭祖先,"蜡"专祭百神。秦汉时统称为"腊",夏及汉后各朝,"腊"皆举行于农历十二月,故世称农历十二月为"腊月"。  相似文献   

7.
《永乐大典》卷二千二百六十四"湖"字韵载自居易"湖上春行"诗二首。其一"孤山寺北古亭西"见《自居易集笺校》(朱金城笺校,上海古籍版。按:此书晚出,收白诗较全)卷二十及《全唐诗》卷四百四十三"钱塘湖春行"。除诗题不同外,"贾亭"、"暖树"《大典》作"古亭"、"暖曙"。其二:"湖上春来古画图,群峰围绕水平铺。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北湖。"此诗《白居易集笺校》及《全唐诗》《全唐诗  相似文献   

8.
春节探源     
春节是农历的新年.春,《前汉书·律历志》、《风谷通》诸书的解释为"春蠢也","蠢"是昆虫活动的意思,春来虫动,幼苗吐绿,万物兴旺,《公羊传》又注说:"春者,天地开辟之端,养生之道,法象所出,昏斗指东方日春."春又被神化为春神东君执掌的神,是吉祥幸福的象征.  相似文献   

9.
“立春祭”     
千百年来,人们对风调雨顺、幸福安康的追求永恒不变.礼有五经,莫重于祭,是以事神致福.然而,随着时代的不断更迭,华夏祭祀文化逐渐消逝. 如今,走进位于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九华乡外陈村,我们却有幸可以看到保存完整的立春仪式——九华梧桐祖殿"立春祭".在这里,每年立春,人们都会按照传统习俗扎春牛、扮芒神、供祭品、焚香迎奉、演戏酬神、插花踏青,迎春接福,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是先人"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也表达了人们对大自然的感恩之情,体现了华夏千年农耕文化的不息传承.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了中国古代祭祀制度中祭祀对象、祭祀规模和祭祀形式等不同方面,并从礼和法两个角度对中国祭祀制度的规制进行了探究,同时以清代时期的礼法规制《大清通礼》和《大清律例》作为分析研究对象,对中国古代祭祀制度中的礼和法进行了有力论证。  相似文献   

11.
筷子的礼俗     
礼俗,是一种社会生活,是由风俗习惯演变而来的一种文化现象.繁体字的"礼",左边是神,右边是俎豆祭物,所谓"礼"是对神的一种虔诚的敬仰和畏惧.  相似文献   

12.
礼俗,是一种社会生活,是由风俗习惯演变而来的一种文化现象.繁体字的"礼",左边是神,右边是俎豆祭物,所谓"礼"是对神的一种虔诚的敬仰和畏惧.  相似文献   

13.
水汶 《兰台世界》2016,(8):125-127
关于《诗经·召南·采蘋》一诗的主旨,古人多认为与祭祀有关。然与何种祭礼有关,却是众说纷纭。《毛诗序》认为,《采蘋》诗表现了大夫妻能循法度,可以承先祖、共祭祀。朱熹《诗集传》则认为此诗表现大夫妻能奉祭祀,其家人叙其事以美之。方玉润认为此诗与贵族嫁女的"三月教成"告祭宗庙有关。考察诗中"谁其尸之?有齐季女"之"尸""、季女",从诗中出现的祭品、祭祀地点来看,方说有理。《诗经·召南·采蘋》当是反映"三月教成之祭"的诗歌。  相似文献   

14.
杨逸 《文化遗产》2016,(6):111-122
浦江郑氏家族于宋元之际开始以《家礼》为中心自觉建设自家礼法,经历了一个从"一遵朱子《家礼》"到损益《家礼》以"求可行于今"的转变。至明初,郑氏家族已有三世实践《家礼》的传统,塑造了"最有礼法"的家族形象,成为当时践行儒家伦理的乌托邦。祭田制度的兴衰导致了家族祭祀礼制的嬗变。依据《家礼》,郑氏家族建立了自家祭田并不断增扩。在明代中期的分居异财后,家族祭田不断流失。随着捐助祠产的增加,祭田的重要性不断下降,终于在道光四年废止。祭产结构的变化导致了家族内部权力结构的嬗变,捐助者得以更多地干预家族祭祀活动。于是,祭祀种类不断增加,淫祀现象开始出现,祭祀逐渐失去"事亡如事存"的古礼内涵,蜕变为家族的娱乐活动。  相似文献   

15.
李建凤 《兰台世界》2007,(2X):43-44
在《论语》所承载的各种形式的文化中,饮食文化占了很大的比重,并与先秦礼教文化氛围下的孝道、君子之道、祭祀享神等思想相互融合辉映,共同构成了孔子时代礼教化的饮食景象和饮食理念。  相似文献   

16.
清华简《系年》对"千亩"的记载反映了商周对待上帝观念的不同,在商代时上帝是各族群共同的神,商人不祭祀上帝。周人将上帝神视为自己的保护神,认为商灭亡是不祭祀上帝的结果,周王通过种植千亩之田来祭祀上帝,进而佑护周人。  相似文献   

17.
韩英  于海 《山东档案》2008,(4):69-70
先秦时期是我国史官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刘知几在<史官建置>中说: "盖史之建官,其来尚矣.昔轩辕氏受命,仓颉、沮诵实居其职.至于三代,其数渐繁.""史官之作,肇自黄帝,备于周室,名目既多,职务成异."上古时期,巫史不分,史官是巫祝的一部分,主要从事祭祀活动.当时史官有很大的政治权力,能在一定的程度上限制甚至左右王权.商时,史官从巫祝中独立出来,成为专门的职事,主要职责是记言、记事.由于"殷入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巫官地位高于史官.经夏、商两朝的发展.周公"制礼作乐",周时史官制度日益完善.据<周礼>记载,西周史……  相似文献   

18.
唐龙 《新闻爱好者》2011,(2):137-138
古琴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弹拨乐器,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瑰宝。古琴艺术体现着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体现着丰富的美学思想。古往今来,在文人墨客的心中,"诗、书、礼、易"为安身立命之本,"琴、棋、书、画"乃修身养性之源。而从上古到商周时  相似文献   

19.
民国时期,奉天复县官员祭祀一般分为春秋两季,春季祭祀为三月,秋季祭祀为九月,祭祀的祭官为复县知事。本文仅从复县文庙、文昌庙、关帝庙、城隍庙、社稷坛、先农坛、神龙庙祭祀的祭文中探索民国时期奉天官员祭祀的特征,复县知县将各项祭祀活动以"均已列入祠典"为前提条件,以国民政府官方行为进行组织动员,并将祭祀活动视为一项"保境护民"的"政绩"来对待。  相似文献   

20.
宋明以来,受朱子《家礼》的影响,庶民家族祭祀祖先礼仪呈现出程式化与规范化的特点,并在清代得以多元化发展。在清前期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礼仪教化的背景下,鲁中地区仕宦家族将祖茔视为重要的礼仪空间,以符合儒家礼制与孝道观念的形式,有意地建构了祭祀先祖、飨宴议事以及教化训饬的一套规制性书面范本,将墓祭的习俗塑造为宗族祭祀的礼仪传统。以士绅为主导的礼俗实践说明,文字书写在礼俗整合中权威性的确立,使得基层生员群体作为主持宗族祭祀实践的关键人物,在承担乡约教化"以礼导俗"的作用上更加突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