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4 毫秒
1.
芦花     
“芦花没有什么看头。”清少纳言这样写过,而我独爱这个没有什么看头的芦花。在东京近郊,从洲崎到中川河口江户河口之间,有一片芦洲。秋天的时候,从品川新桥之间的汽车窗口远远望去,沿洲崎向东海,茫茫的一片,就是芦花之雪。  相似文献   

2.
芦花     
"芦花没有什么看头."清少纳言这样写过,而我独爱这个没有什么看头的芦花. 在东京近郊,从洲崎到中川河口江户河口之间,有一片芦洲.秋天的时候,从品川新桥之间的汽车窗口远远望去,沿洲崎向东海,茫茫的一片,就是芦花之雪.  相似文献   

3.
<正>教学孙犁的短篇小说《芦花荡》主要是引导学生鉴赏文本中所蕴含的战争小说的另类风格。这是一次基于阅读、鉴赏战争小说又高于阅读、鉴赏战争小说的艺术鉴赏活动。故此,我们有必要探寻激发学生乐读、善读、善品孙犁《芦花荡》浓厚兴趣之策略。一、灵动导入,诵读品鉴文本孙犁的《芦花荡》是古今中外浩如烟海的战争小说中具有另类特质的、颇具艺术张力的语言艺术。因为在  相似文献   

4.
芦花     
<正>"芦花没有什么看头。"清少纳言这样写过,而我独爱这个没有什么看头的芦花。在东京近郊,从洲崎到中川河口、江户河口之间,有一片芦洲。秋天的时候,从品川新桥之间的汽车窗口远远望去,沿洲崎向东海,茫茫的一片,就是芦花之雪。一天,由洲崎经过堤上向中川走去时,堤上的狗尾草开始是没膝高,渐渐地没了腰,最后混杂着芦苇的狗尾草没了人头,近在咫尺,什么也辨别不清。信步"沙沙"地走去,忽然撞上了什么,  相似文献   

5.
渔客芦花     
<正>我认为,如果说世界上有永不凋谢的花,那么非芦花莫属。古人之所以折芦花以赠远,除了因为表达思念,还因为芦花即使被折下,也不会凋零,这是古人对友谊长存这一愿景的最好寄托。在创作以东北大地百年历史为背景的长篇小说《刀兵过》时,我曾专程到辽河口采访。辽河口湿地有世界上最大的湿地芦苇荡,旧有“南大荒”之称。  相似文献   

6.
在我的记忆中,有一片茂密的芦苇。她像自由的精灵,在远离世俗的淡泊中,独守河畔的一方瘠土。瘦瘦的筋骨将生命的诗意一缕缕地挑亮,密密的芦花像一片片灿烂的微笑,将野地的清苦和宁静浓缩成永恒的沉默。芊芊芦苇,在滩涂上扎根,无拘无束;在石桥旁摇曳,蓬蓬勃勃。从苍翠的湖绿,渐渐化作凝重的黑色,却依旧亭亭玉立,倩影婆娑。即使翻越季节的山峦,静候白露降临,那满目的芦花与天上的白云融为一体,绵延至月光不能触及的地方,也依旧洁白,充满蓬勃的张力,然后在冰冷的洁白里面画上生命的句号。倘若沿河岸走,去寻找芦花之源,你也会发现,苍白凄美的芦…  相似文献   

7.
当秋天来临之时,池塘边的芦苇便戴上了白色的头冠,在秋风中沙沙作响。芦花一簇簇的,犹如一个鸡毛掸子,也好似公鸡的尾巴。在这芦花飘飞的季节,池塘被盖上了一层厚厚的"鸡绒被","鸡绒被"还不停地在水中打转。鱼虾在这个季节是特别高兴的,因为有了芦花这道美丽的屏障,它们就能躲过渔民的捕  相似文献   

8.
正喜欢芦花。想当然地喜欢,命中注定地喜欢。当然是在深秋。最好是在深秋的晚上,夜宿芦苇荡旁边的小木屋里,夜色中看到一片芦苇如鬼魅般摇曳着,沉沉睡去了。梦中芦花飞满了天,比雪还白。早晨起来推开窗,那必然惊艳的刹那—哦,是芦花,雪白的一片!就在那窗外,简直心惊,在微凉的瑟瑟秋风里,飞舞成自己的姿势。可真美。美到必然要倾颓的姿势和颜色。久久站在窗前,想把自己站成一株这样的植物吗?一定是在暮秋。秋天收梢了,那寂寞而绝色的芦花,悄然在寒凉中绽放了,一绽  相似文献   

9.
芦花     
深秋季节,枫叶如丹,到山上看那红霞一片的枫叶,能得到如诗如画的享受。不过,假如你能驾舟湖泊,远眺那十里、百里的湖滩,见连片芦花飞舞,灰白色的芦花和天高、云溪、水碧、湖蓝的环境浑然一体,那气势也蔚为壮观。芦花可能在文人雅士的目光里,算不上是花,所以在唐诗、宋词里咏芦花者寥寥。芦花在八九月间开花,经过漫长的重阳、冬至、小寒、大寒直到第二年的清明,都一直在开花,花期有七个移月,什么秋霜、冬雪、朔风、冰封全不在话下,即便在“大河上下,顿失滔滔”的零下十几摄氏度的气温里,芦花仍然一枝连着一枝,一丛挨着一丛,一片接着一片,一浪涌向一浪地守卫在湖滩上。  相似文献   

10.
<正>德富芦花的《晚秋初冬》在日本中小学久负盛名,是散文经典中的经典。我接触过的日本教师朋友,他们能从头背诵到尾,令我油然而生景仰之情。当下,中国教育界不断增进国际教育理解,广泛开展国际教学合作。在这种背景下教学德富芦花的《晚秋初冬》,有利于培育学生的全球视野和开放心态,从而使他们懂得尊重国际文化差异性,为参与多元文化社会的建设作好铺垫。  相似文献   

11.
青铜一家,老老少少,将所有空闲都用在了芦花鞋的编织上。他们编织了一百零一双鞋。第一百零一双鞋是为青铜编的。青铜也应该有一双新的芦花鞋。葵花也要,妈妈说:“女孩家穿芦花鞋不好看。”妈妈要为葵花做一双好看的布棉鞋。接下来的日子里,青铜天天背着十几双芦花鞋到油麻地镇  相似文献   

12.
杨鹏 《小学生时代》2012,(12):46-48
我打开门,外面已经挤满了记者。大家都在问同一个问题——芦花大母鸡最后究竟会长多大?我将爸爸的话原封不动地向记者转述。当记者们听说芦花大母鸡会长得跟太阳系一样大,而超级缩小剂还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发明出来时,所有人都惊呆了。可怕的消息像风一样到处传播,全城陷入前所未有的恐慌中。想到芦花大母鸡将会大到占领整座城市,人们纷纷收拾细软,做好了撤离城市的准备。  相似文献   

13.
爷爷奶奶家的隔壁有一只芦花公鸡,它老欺负胖母鸡,大头儿子看不公,帮过胖母鸡几次忙,可芦花公鸡才不怕他呢,反而啄胖母鸡啄得更凶。“我在这儿画过线了,你再敢过来欺负胖母鸡,我就对你不客气!”大头儿子用树枝在地上画上一根长长的线。芦花公鸡低头看了看,用爪子在地上扒拉几下,线就看不清楚了。“你——”大头儿子气得用脚去踢芦花公鸡的屁股,没想到芦花公鸡好厉害,它竟然转身追着大头儿子要狠狠地啄他一口,吓得大头儿子撒腿就逃。大头儿子爬到了一棵大树上,芦花公鸡围着大树叫着转了几圈后才离开。爬下树的时候,大头儿子的心还咚咚地跳着…  相似文献   

14.
西溪赏芦花     
自古至今.人们对于西溪芦荡情有独钟。“西溪芦雪”便是杭州名景之一。 古人有过:“湖墅之胜.莫过于三雪。西溪之梅花,名之香雪;河渚之芦花,名之秋雪;皋亭之桃花,名之绛雪。而香雪、绛雪之艳,莫若秋雪之韵也”。字里行间。  相似文献   

15.
苇花温暖     
喜欢看初冬的芦苇,白茫茫的,好似原野上提前飘落的雪.“十分秋色无人管,半属芦花半蓼花.”在元人黄庚眼里,平分秋色的是芦花和蓼花,蓼花以热烈为美,芦花则以清淡传神.萧瑟之中舞动的柔软的苇花,已是初冬原野里的主角.  相似文献   

16.
小说《鞋》以及《西风芦花》是著名作家刘庆邦相继完成的两部短篇小说,因故事情节上的承接关系,《西风芦花》被视为是小说《鞋》的续篇。两篇小说实质上都围绕着一双布鞋展开,《鞋》中守明纳鞋时选择的"枣花"花型以及用心纳出的细密"针脚",完美地诠释了少女柔软细腻的爱情世界;时过境迁,《西风芦花》中的"我"和守明已是历尽人生的老人,可是那双一直留在身边守明的"布鞋"连同多年前的那份情感,却如同华北平原上的"芦花"一样美好动人,带给人无限的怀念与向往。  相似文献   

17.
学校南面,有一个东西长达20千米的芦苇荡。在一个深秋的下午,我步行来到芦苇荡,随手折了一枝芦花穗,端详起来,在阳光的照耀下,我惊奇地发现:芦花穗是由一朵朵小芦花组成的,每一朵小芦花都像一把银色的小伞,又像一个耀眼的小太阳。在芦花的中心有一个细小的灰色花苞,它的周围有序地排列着一根根犹如蚕丝一样洁白的细丝,每条细丝周围缠绕着一团团毛茸茸的花絮。我小心翼翼地剥开了花苞,那里面藏着一粒褐色的种子,比芝麻还小许多呢!我想:芦花的种子一定也希望在其他需要它的地方发芽、生根,直至长成芦苇,最后开花、结籽的。于是,我轻轻把一朵朵…  相似文献   

18.
芦花     
白芦花、灰芦花,芦花飘飘要回家,秋风吹来指指路,飞进冬天变雪花。曲芦花@赵哲权!浙江平湖~~  相似文献   

19.
小时候,家里养了很多只土鸡。一个夏天的傍晚,奶奶喂鸡时,发现少了一只芦花母鸡。我们全家人集体出动。最后在仓房角落的草窝里找到了那只“离家出走”的芦花母鸡。  相似文献   

20.
《芦花荡》是"荷花淀派"代表性的小说作品,同时它也是研究者探讨其作者孙犁先生"诗性"小说作品特色的经典文本。而对《芦花荡》的那个主人公,那个无名无姓的"老头子"形象的把握则是我们语文教学关键中的关键。一、一位普通的老者《芦花荡》的主人公老头子是一位普通的人物形象。说其普通我们有以下的理由:首先,"老头子"是一位没有姓名的抗日民众。他虽然参加反抗日寇侵略的斗争,虽然在反抗日寇的斗争中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