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协同进化的文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很早就有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纯朴生态文明观。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变迁,人类文明的进程也在随之发生着变化,并对传统文化产生影响和冲击。在香格里拉普达措国家公园内的落茸社区是传统的藏族村落,其地理位置和传统文化使得社区居民沿袭很多传统的生态文明观,长期和自然和谐相处。社会演进中旅游业的发展给社区传统生态观带来了不小的影响,其生活空间、生产空间及依存空间均发生了一定变化。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和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生态领域的具体表达。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蕴含着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分析与思考、对生态危机的揭露与批判和对生态社会的创设与建构,而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则包含“天人合一”的自然整体观、阴阳相合的自然运动观以及万物平等的自然价值观,二者构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源泉和历史根基。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结合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际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进行继承与发展,对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进行内化与创生,形成了内涵丰富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彰显对“两个结合”的深入践行与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生态思想是顺应时代潮流、适应人民生态需求的理论体现,它以中国传统生态智慧作为其历史文化渊源,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作为其思想文化渊源。探析中国共产党生态思想的现实基础与理论渊源,有助于理清其发展脉络,推动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  相似文献   

4.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对中华五千多年文明所孕育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孔子本于"仁爱"思想的生态观、孟子出于民本思想和王政的生态观、荀子认识尊重自然规律的生态观等先秦儒家的生态观,是构成人类生命共同体思想、生态民生观、生态法治观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优秀传统文化源泉之一。  相似文献   

5.
新历史主义把文本写作、阅读、传播看作是受历史决定并影响历史的文化活动形式,它努力还原文学文本最初的历史境遇,同时受制于特定历史时代的意识形态并保持鲜明的文体意识,它发展了“文化诗学”观并不断形成“新历史诗学”。它促使中国批评界对传统的社会历史批评进行改造和整合,创作上的影响主要是民间情结的显露与文体虚构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人类学视角,运用民族学的理论知识,主要从三少民族的自然崇拜、禁忌、习惯、民间文学着手论述其传统的生态观,并简要分析传统文化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的客观作用。对三少民族而言,生态保护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其传统文化体现了三少数民族生存方式中的生态智慧,体现了尊重和保护环境的朴素生态观。  相似文献   

7.
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作为我国边陲的绿色屏障和生态多样性的宝库,其传统的生态文化思想是现代生态文化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把少数民族传统、朴素的生态观提升为现代的生态观,对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德里克·沃尔科特诗学中的传统观是对T. S.艾略特以欧美为中心的传统观的转换,艾略特的传统观建立在欧美文化传统优于其他文化传统的观点之上,所以未涉及文化碰撞中如何与处于劣势一方的文化交互问题。沃尔科特的传统观正是针对文化交互中被殖民者如何应对殖民文化的问题。本文通过探讨沃尔科特的传统观、其传统观中的时间和历史的概念、沃尔科特自身分裂的文化身份以及在创作中对西方传统的挪用与颠覆,表明沃尔科特是在对于历史和传统的不同质疑中探索一条可行之路,这对其他被殖民者具有借鉴性。  相似文献   

9.
休斯诠释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价值观。休斯认为,区别于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价值观,马克思主义坚持一种广义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为当代社会的环境问题提供了一个价值评价框架。生态依赖原则表明人对自然的依赖关系,必须坚持在自然中定位社会,生态影响原则说明生产力的发展能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休斯的诠释对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生态价值观及当代生态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当今世界已基本实现经济全球化,随着世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与自然之间形成空前的对立关系,也使得全球生态危机日趋严重。人类必须正视生态问题,重新思考人的本质的全面复归,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学思想,其在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社会批判的考察中,揭示了自然系统本身、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理念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有诸多相通之处。在生态危机日益严峻的今天,以“天人合一”理念为参照阐释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对于深入探究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价值意蕴,进一步加强我国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考试周刊》2016,(6):22-23
生态问题,已成为世界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在我国生态文明观已经由一种理论上升为一种国家制度,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策,对于生态文明理论的探究成为一个热门的话题,中国学者从传统文化中的有关伦理思想为解决现代社会的环境问题提供思想依据,这无可厚非。但传统文化的产生基础、文化的历史传承及不同学者的主观因素等的影响,或者一些学者是牵强附会的解释,实质上是对传统文化的曲解,是不科学的。本文从当前比较盛行几种观点,谈谈对传统文化的中的伦理思想与现代生态文明理论关系上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生态批评或生态诗学的意义随着后现代主义哲学与文化的深入而显得越发重要,必将在人类文化中扮演愈来愈重要的角色。生态批评的主要理论意义是对人文主义的局限性和弊端进行深刻的反思。运用生态批评等角度来研究文学,蕴含着世界观的转变、道德规范的延伸以及人类生存概念的拓展。生态批评的特征也只有通过与传统批评的比较,才能够显示出其特有的价值。在背景或环境、心理的探幽以及文本分析的基本视点等方面,生态批评与传统的文学批评都有着明显的差异和不可忽略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传统文化基本生态观以及西方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三个方面归纳阐述了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渊源,并指出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传统文化基本生态观以及西方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基础、重要来源以及合理借鉴,以期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有现实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50年代开始,美国的中国古典诗词英译文文学小传统呈现出生态译诗的诗学特色。美国译者、汉学家山姆·汉米尔从生态文化的角度阐释了杜甫诗所蕴含的生态宇宙观。通过凸显自然意象、营造人景相融的意境、突出物的主体性、呈现无为和顺其自然的生态思想,汉米尔建构了杜甫诗回归荒野和任运自然的生态诗学形象,呼应了美国当下生态文化对中国古老生态文明的诉求。由此,彰显了杜甫诗生态智慧的世界意义与当代意义,丰富了杜甫诗的世界文学价值,中西文化跨越时空达成了语际交流与互鉴。  相似文献   

15.
在马克思的思想中包含着一种深刻而现实的生态观,这种生态观发端于其"对象性"范畴,以"对象性活动"为基础,在现实的实践中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存在关系,并将这种探讨推进到社会历史的存在论层面,揭示了造成人与自然相对立的资本根源。马克思生态观又完全立基于历史唯物主义之中,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根基处包含了人与自然、历史与自然的真正统一,并展现了丰富的生态思想。历史唯物主义对于马克思生态观的根本意义并不在于仅为其提供了视角和论域,而在于历史唯物主义本身就是马克思生态观的理论基础之所在。马克思生态观历史唯物主义基础的阐明对于当今生态理论的发展与生态实践的进行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儒家文化包含着极富哲理的生态观.当今生态环境问题日益显性化、全球化,已极大地打乱了人与自然的均衡.处于危机之中的人类可以从古老的传统文化中吸取必要的生态智慧思想,并完成对其的创造性转化,从而为人类社会的延续寻找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构建生态城市应该着眼“大生态”观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资源环境生态是生态社会的基础,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产业经济是生态社会的支撑,政府管理的行政生态是构建生态社会的主体,挖掘传统、维护民俗,发展生态科技、创新生态文化的综合生态观是未来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8.
王船山先生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史学家和文学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在世界思想文化史中同样有着崇高的地位,是一位世界级的思想家。船山学的研究,在海外及台港澳地区方兴未艾,已经成为一门世界性的学问。在新时期,要以王船山研究为契机,促进海外及台港澳地区对王船山思想的研究,从而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在哲学观上,促进对中国传统文化古代哲学中唯物主义成分的认同以及对中国古代哲学体系的认同;在史学观上,促进对中国传统史学中历史进步观的认同;在政治观上,促进对中国传统文化中"民贵君轻"思想的认同;在诗学观上,促进对中国传统诗学"兴观群怨"审美观的认同。  相似文献   

19.
傣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思想文化宝库中蕴含的生态观念具有丰富的当代价值,其思想内核是尊重、敬畏自然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通过分析傣族传统生态观,本研究以"共生"为切入点挖掘傣族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保护观念,以期总结出适用于当下生态危机的生存智慧,维持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的共生关系,实现人在社会中"诗意旳栖居"。  相似文献   

20.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式现代化生态观强调树立尊重、顺应、保护自然的生态理念,形成良好生态效能;强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驾齐驱,促进自然环境的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形成良好经济效能;强调以人为本,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现实基础,形成良好社会效能;强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生态观的形成,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底色,主动融入中国传统生态文明理念,积极扬弃西方生态文明理念,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发展道路和中国传统生态观的多重超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