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学生的养成教育主要途径之一就是小学品德课的教学。学生良好思想品质的形成,都要经过"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这样一个过程。教师要善于创设现实生活情境,唤起学生道德情感,让品德教学走进学生生活,强化学生道德实践,开展学生角色体验等活动,引发学生行为共鸣,内触学生心灵,让学生从自觉自己的行为逐步走向行为自觉。  相似文献   

2.
道德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体验。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情感是一种动力,能推动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完成。健康高尚的道德情感能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认识,产生合乎道德的行为。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引发学生强烈的情感体验是上好思想品德课的关键。如何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呢?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一、悟道明理以理育情道德情感是以道德认识为基础的。小学生的道德认识一般是通过教材中一些浅近的正面事例,由教师讲述获得的。这样的教法往…  相似文献   

3.
审视当前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我们发现还存在着出“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具体表现在:道德说教死板、单一;课堂上纯粹是单向的知识传授与灌输的过程,没有给学生留出思考的空间、体验的空间……导致学生感触不深,知而不行,效果欠佳;教学时空狭窄: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往往只局限于40分钟,没有给学生留下更广阔的课外道德实践机会。  相似文献   

4.
思想品德课的教育和教学,是学生受教育生活中的一个特殊的组成部分,是引导学生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践行的重要内容。为了帮助学生学习道德知识,激发学生的道德需要,培养学生的道德生命活力,产生做有道德人的强烈愿望,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探究,我体会到思想品德课教学一定要做到如下几点。  相似文献   

5.
在小学品德课教学中,恰当地运用体验教育法,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体察道德问题,激发其高尚的道德情感,而且能有效地缩短文本与学生、课堂与生活的距离,切实提高品德课的教学实效,使学生在体验中形成社会规范和积极的价值观,从而促使人格健康发展。新课程背景下的体验教育,就是教师根据品德课的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6.
庄志端 《考试周刊》2012,(86):108-109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通过情景教学、案例教学,加强实践探究环节,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让学生在情景、案例和实践的矛盾冲突中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要求学生达到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有机融合,即我们常说的知行统一。道德认知是道德行为产生的基础,而道德情感起着内部监控的重要作用,也就是说学生只有在认知中得到满足,引起了内心的情绪体验,才能将道德观念逐渐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可见,思想品德教学中道德情感培养至关重要。有必要进行深入具体的研究。创设情境摇导中激情摇上课伊始,为了使小学生注意力尽快转入到本节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来,教师精心设计导入部分,创设出特定的情景,使学生的情感一下子就投入其中,被其中的信息所感染,对学习内容产生极大的兴趣。如…  相似文献   

8.
齐桂玲 《学周刊C版》2014,(7):112-113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肩负着对青少年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提高学生道德水平的重要责任。机械的灌输只能是让学生死记硬背条条框框.要想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就必须要让学生在生活中进行不断的实践与感悟,也就是说.要将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这是思想品德课的学科特征所决定的。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非常重视教学与生活的关系.明确提出:“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是新课改的重要教学理念.这对我们的思想品德课教学指明了方向。照本宣科、机械灌输只会陷入枯燥的说教课.激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无法促进知识的内化.  相似文献   

9.
设置观察情境测量学生道德情感的尝试湖北省思想品德课教改实验课题组张光富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被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规定在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大纲》中。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象落实“明理”、“导行”这两个基本环节那样,来落实“育情...  相似文献   

10.
课堂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亲历知识发生发展,积累和丰富解决问题的体验,形成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自主建构的过程。在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主观参与体验意识的激发和引导,让学生在亲身经历和充分参与中,促进道德认知的内化,提高道德践行能力,促进学生道德生命的自我成长。  相似文献   

11.
思想品德课是通过传授道德认识 ,激发道德情感 ,训练道德行为 ,以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的。其中道德认识的理解、巩固和行为的训练 ,都依赖情感的激发。如果没有道德情感 ,认识只停留于口头 ,行为训练无法实现 ,那就不能做到言行一致。可见 ,激发道德情感是培养道德观念的途径 ,而情感的激发又凭借外界因素的刺激 ,这外界因素即趣味性。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学 ,应寓德于情 ,寓理于趣。没有情感就说不出激动人心的话 ,写不成观点鲜明的好文章。同样的道理 ,没有道德情感 ,正确的道德观念就难以树立 ,规范的道德行为就难以形成。小学生缺乏…  相似文献   

12.
虽然说道德情感在学生品德内化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催化作用已成共识 ,但纵观当前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现状 ,不难发现 ,人为地造成情感机能性缺陷还是比较突出 ,这也是造成教学效率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 ,思想品德课教学 ,教师必须重视教学过程中情感的引发、体验、投射、激励 ,促使品德主动性内化。一、情感引发道德品质的形成有赖于道德情感的引发和鼓舞。道德情感是思想品德内化的催化剂 ,如果道德知识没有染上情感色彩 ,就不能打动学生的心灵。因此 ,思想品德教学要重视情感的引发 ,开采情“源” ,以“源”引情 ,以情催化 ,感动生情。…  相似文献   

13.
2003年5月,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对思想品德课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特别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提出了体验式目标,强调“活动”、“操作”、“实践”、“考察”和“调查”等活动,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鼓励学生对教课书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所谓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就是学生将学到的知识通过自己的生活,凭借自己的情感、直觉、灵性等直接直观的感受、体味、领悟,去再认识、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课堂教学中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可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相似文献   

14.
审视当前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我们发现还存在着出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具体表现在:道德说教死板、单一;课堂上纯粹是单向的知识传授与灌输的过程,没有给学生留出思考的空间、体验的空间……导致学生感触不深,知而不行,效果欠佳;教学时空狭窄: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往往只局限于40分钟,没有给学生留下更广阔的课外道德实践机会。  相似文献   

15.
所谓体验式教学就是在教学活动中,创设一种情感和认知相互促进的教学环境,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凭借直观的感受去体会、感知和领悟各种道德现象,用自己心灵的“触角”去体验人、事、物中所包含的“知、情、意”等因素,通过情感的润滑和催化.达到认知过程和情感体验过程的有机结合。思想品德课只有让学生产生了相应的体验,他们才能理解和感悟这些知识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6.
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要从理性上传给学生一些知识,道德规范,更要伴之以必要的情感体验,开动学生情感的闸门,增强他们的内在动力,进而更有效地达到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目的。所谓道德情感,是指一个人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内心体验。反过来,这种内心体验又可以促使人们提高道德认识。这就是生活中人们常说  相似文献   

17.
思想品德课是向学生比较系统地直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门重要的课程。他着重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培养道德情感,以指导学生的行动。那么,如何上好思想品德课,去完成《新课程标准》对思想品德课所规定的任务呢?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  相似文献   

18.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既是传授知识的认知过程,又是开启学生心灵的情感过程。教好思想品德课,对初中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高尚道德的培养,以及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但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在目前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我们的教师仍然是在唱主角,在尽情地灌输。即使让学生讲,也不能有与自己意见相左的东西。这使得思想品德课教学缺乏应有的生机,也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呢?教学生活化,是让思想品德课"活"起来的有效途径,也应是在思想品德课中得到正确的运用。  相似文献   

19.
记得我刚教书时,老教师便给我介绍思想品德课的授课过程:导入→学习新课→明白事理→深化观点→导行。经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导行是最重要的。学生的日常行为,从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如果学生讲一套,行为又是另一套,则说明我们的思想品德课只停留在道德认知上。如何让学生在获得道德认知的同时产生良好的道德愿望去指导自己的行为呢?一、跳出书本,与生活紧密相连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为  相似文献   

20.
林育洪 《江西教育》2002,(22):21-21
小学思想品德课是提高小学生的道德认识,强化道德情感,培养心理品质,锻炼道德意志,并逐步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一门重要的修身课程。依据思想品德课是学生修身课这一性质,教师讲完一堂思想品德课,还没有完成教学任务,只能算完成了一半,而另一半则要看学生的理解与回应和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完成得如何。我们可以将一堂思想品德课比喻成一首由上下两节组成的教育诗,教师的课堂讲授只是诗的上节,而学生对教师讲授的理解与回应和引导学生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惯才是诗的下节。完美的思想品德课教育诗,要求上节必须做得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