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通过对比分析中文和国际农业核心期刊英文摘要语料库,探讨中外学者在科技论文英文摘要人际话语特征(宏观修辞结构和元话语)使用中的差异。研究发现,国际期刊英文摘要更注重利用背景和结论语步开启和拓展作者与读者的对话空间;中外学者对模糊限制语、强调词、内指标记语、自我提及语等元话语手段的使用也体现出不同的规律特点。研究结果显现了中外学者对建构英文摘要人际意义的不同理解,对于科技论文英文摘要写作教学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
很多学者对广告标语的研究颇有兴趣,有学者从应用语言学和功能语言学的角度对广告标语中的人称指示语进行了研究,但是几乎找不到从元话语的角度来研究广告标语的文章。因此,该研究尝试应用元话语理论来对广告标语中的人称指示语进行分析,所选取的510条广告标语均来自网站。对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指示语分别进行统计,然后应用元话语中的自我提及语和涉入语来对其中的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指示语进行具体分析。研究结果发现第二人称指示语出现的频率最高,其次是第一人称指示语,而第三人称指示语出现的频率远远低于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指示语。同时,在具体语境中,包括听话人的we(inclusive)被划分为涉入语,而自我提及语的I也可能充当涉入语的作用。因此,研究认为元话语的划分离不开其所处的具体语境,这对理解和翻译含人称指示语的广告语有着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3.
很多学者对广告标语的研究颇有兴趣,有学者从应用语言学和功能语言学的角度对广告标语中的人称指示语进行了研究,但是几乎找不到从元话语的角度来研究广告标语的文章。因此,该研究尝试应用元话语理论来对广告标语中的人称指示语进行分析,所选取的510条广告标语均来自网站。对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指示语分别进行统计,然后应用元话语中的自我提及语和涉入语来对其中的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指示语进行具体分析。研究结果发现第二人称指示语出现的频率最高,其次是第一人称指示语,而第三人称指示语出现的频率远远低于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指示语。同时,在具体语境中,包括听话人的we(inclusive)被划分为涉入语,而自我提及语的I也可能充当涉入语的作用。因此,研究认为元话语的划分离不开其所处的具体语境,这对理解和翻译含人称指示语的广告语有着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4.
詈语作为语言的一部分,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但更多的是针对詈语本体的研究,鲜少提及对外汉语教学。试从詈语定义出发,阐释詈语的使用目的和分类,对詈语教学进行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5.
立场标记语是标记作者立场、体现互动的语言资源,包括模糊限制语、增强语、态度标记语和自我提及。虽然有很多学者研究学术语篇摘要中的作者立场标记语,但较少从语步出发研究摘要中的立场标记语。通过对比分析中国学习者硕士论文英语摘要和国际期刊专家英文论文摘要中的立场标记语,可以看出两者在"研究结果"和"研究讨论"两个语步中立场标记语的使用特点。研究发现,在"研究结果"语步中,各类立场标记语都有使用,其中模糊标记语和增强语使用最为频繁,但中国英语学习者在"研究结果"语步中各项立场标记的使用频率均低于专家;在"研究讨论"语步中各项立场标记语都有使用,但在这一语步中,中国英语学习者增强语的使用频率高于专家。本研究对于中国学习者正确使用立场表达策略以提高其摘要写作水平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元话语是构建学术语篇连贯的重要手段,它充分体现了读者与作者互动的言语表达方式,也反映了二者与语篇的关系.虽然对元话语的理论研究还没有完全成熟,但也是写作研究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文章选取了中西方学者论文各25篇作为语料,以Hyland的元话语理论为研究框架,通过对比分析中外学者期刊论文引言部分中元话语的比例、共同点与不同点,指出中外学者在过渡类元话语、依据类元话语、限定成分元话语和承诺标记元话语的使用方面比较相似,而在增强标记元话语、自我指称元话语的使用方面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同时发现,元话语在学术论文写作中具有一定的重要性,研究期望对今后中国学者的引言写作提供有效的帮助.  相似文献   

7.
王玉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12):161-162,166
本文对第一人称代词在英汉两种文化背景下的经济管理学术论文中的使用频率及其语篇功能进行了定量、定性相结合的实证研究,旨在发现在学术论文中,中国学者构建的作者身份与西方学者有何异同。对两个自建语料库中第一人称代词的使用频率及其语篇功能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汉语学术论文在第一人称使用上与英语学术论文存在较大差异:(1)尽管汉语学术论文语料库中出现了为数不少的第一人称,但均为复数形式;(2)中国学者更倾向于在权威力较弱的语篇功能上使用第一人称;(3)中国学者尽量避免在权威力较高的语篇功能上使用第一人称。这些差异表明,中国学者在学术语篇中构建的作者身份要弱于西方学者。中国学者倾向于把自己的观点"集体化",模糊自我和别人的界限,这种现象可能出于中国集体主义文化的影响和中国人的"他人关系倾向"。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应用语言学期刊中的30摘要为语料,分析其中词汇型模糊语的使用及其人际功能。研究发现,词汇型模糊语经常使用于英文摘要中,并且动词性模糊语使用频率最高。此外,词汇模糊语实现了作者自我保护,尊重同行专家及读者等人际功能。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学术语篇的写作问题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学者们关于学术语篇的讨论逐渐展开,硕士学位论文也由此进入了学者们的研究视野。本文对语言学领域的硕士学位论文中不同人称指示语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发现研究生在学位论文中自我指称通常用复数"我们",单数形式不用"我"而使用"笔者""作者"等第三人称指示语。  相似文献   

10.
陈敏 《文教资料》2008,(29):43-46
元语篇是作者组织语篇、吸引读者、表示对命题内容和对读者的态度的显性语言手段.本文首先对元语篇的概念、类型、特点进行了阐述,然后从作者身份的三个层次探讨了元语篇构建作者身份的功能.分析表明元语篇在构建真实自我、作者自我和语篇自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体现了三个自我在语篇中的角色和功能,构建起多重、动态、复杂的作者身份.  相似文献   

11.
文章对《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双音节形名兼类词释义进行了考察,归纳了形名兼类词的基本释义类型,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探索形名兼类词在量上、结构关系上、自指和转指方面的特征,指出《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对形名兼类词判定的标准更严格科学,释义也更准确全面,但也存在一些释义不够全面、处理规则没能贯彻到底之类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2.
书证是大型语文辞书的必要组成部分,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条书证,在辞书中往往被反复征引,多次使用。在征引同一书证时应保证其前后的一致性,这是辞书用例严谨性、准确性的体现。但考察现今几部大型语文工具书,其书证均普遍存在前后不一致的问题。这不仅影响了辞书的质量,也会给读者带来错误的信息。因此,高质量的辞书应该尽力避免出现此类问题。文章以代表当今国内辞书编纂最高水平的《汉语大词典》为例,具体指出其书证存在文字不一、标点不一、体例不一等方面的问题。探讨了出现此类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由于日语中使用了不少汉语词汇,因此人们也就容易受其汉字外形的迷惑而"错把他乡作故乡",被错判为音读汉字词的"登廊"即是一例。要想辨误似无他途,只有借助典籍文献(如古典汉籍、假名资料、日本古纪录等)做细致的查证、甄别,方能验明正身并拨乱反正。  相似文献   

14.
“尴尬”是一个在中古汉语产生、近代汉语广泛运用并一直沿用至今的联绵词。现代汉语里,“尴尬”的使用以引申义为常,这和它在近代汉语时期的使用有所不同;而在近代汉语里衍生的“不尴尬”、“不尴不尬”、“不间不界”等倒反词语形式更是现代汉语所少有,这些倒反词语所表示的意义一般和“尴尬”都是同义的。语言中的这些沿用和替代表明,在近代汉语向现代汉语发展的过程中,语言的历时发展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相似文献   

15.
对于《楚辞·离骚》中的"薋菉葹"三字是恶草还是普通的草,诸家各有自己不同的说法,并未达成一致。今就从"薋菉葹"到底是什么以及女嬃劝说的人之常情上两个方面,尝试着探究"薋菉葹"三字。  相似文献   

16.
在1924年出版的《新著国语文法》一书中,黎锦熙先生提出了他在语法研究中遵循的一个原则:“例不十,不立法。”后来,这句话成了汉语语言研究中的名言。可是,让人感到遗憾的是,许多人在征引这句名言的时候,或多或少会有一些失真甚至讹传。通过对历史文本的考察,我们可以看到,王力先生在最初引用这句话的时候出现了一些疏漏,但是在后来的新版文本中,王力先生订正了自己的疏漏。然而,一些人在转引黎先生这句名言的时候,大多参考的是王力先生著作的老版本,似乎没有能及时注意到王力先生在新版本中已经订正了的说法,致使讹传愈广。  相似文献   

17.
企业简介是企业对外宣传的窗口,对树立企业形象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中国民营企业的英文简介往往照搬直译其中文简介,无法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相比美国企业简介,它们的语步结构形式较为固定,语气较为正式、刻板和生硬,在人称系统的使用上频繁使用企业名称使读者产生疏远感。为了更好地实现交际目的,中国民营企业应根据美国企业简介的语类特点直接撰写英文简介。  相似文献   

18.
"不"和"没(有)"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否定词,两者在具体运用中有各自的分工,有时也可以相互替换。"不"否定的是过去、现在或将来。"没(有)"否定的是过去或现在。"不"否定的是事物的性质或整个动作。"没(有)"否定的是事物进行或变化的过程。但是这些概括存在着很多的争议,这几点区分并不十分完善。本文旨在弄清前人对"不"和"没(有)"所做出的区别的基础上,分别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对二者的区分进行探析,使人们掌握现代汉语的否定规律,以便在日常交际时更加规范。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的社会情景语境使得新词语大量以词语群的方式呈现,这种快速、高频出现的新词语词群丰富了汉语的词汇数量,引起词群中共同语素(词)的语义发生变化,增加了词的义项或产生了语素新义,使汉语词汇呈现出多音节化的发展趋势,词群中的共同语素也随之发生虚化、半虚化。为了满足新事物的需要,附加式构词法在汉语中的比例大大增加。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典诗歌具有隐约幽微、意在言外的特点,是因为它运用词句营造出第二层次的符号系统.这一系统以意象为主。意象具有独立的表迭功能,但其所指更不确定,这就使诗歌更加隐晦。古典诗歌还借助文学传统和文化背景表情迭意,这更丰富了诗歌内涵,也使诗歌理解起来更为见仁见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