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胥馀"又记作"胥余",在历史典籍中常以植物名与人名出现。对于胥馀其人的讨论集中在《庄子》及各家《庄子注》。从各家《庄子》注疏中可以发现,胥馀被认为是箕子、比干或者伍子胥三者之一。但对于胥馀的身份,学界一直没有定论。本文以《庄子·大宗师》及其注疏中对"胥馀"的记载为中心,结合大量历史文献典籍,从生平、姓名、官职及死因四方面进行考证,由此证明胥馀是箕子而非比干、伍子胥。  相似文献   

2.
本文运用语言学方法,从语言所具有的时空性和社会性的角度切入,结合古代经典诠释的特点,考察上古文献常见范围副词"咸"和"胥"的历时共时变化,进而推测《孔传》或成于汉末晋初。  相似文献   

3.
《氓》是《诗经·卫风》中的名篇,但是千百年来,人们对其中"靡有朝矣"的理解可谓纷繁。文章考释了"靡有朝矣"的含义,对以前的训诂成说提出了质疑,认为"朝"通"调"。"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即早起晚睡,从未改变。  相似文献   

4.
严复与"同光体"成员关系密切,他与郑孝胥的交往长达数十年,与陈三立相见较晚但惺惺相惜。严复诗风亦受"同光体"影响,可谓宋诗派外围成员。在政治思想、文学思想上,严复与"同光体"成员也多有契合之处。从严复和郑孝胥、陈三立等"同光体"成员的交往亦可窥见向现代知识分子转型过程中近代士大夫的分化情况。  相似文献   

5.
王晶 《现代语文》2013,(7):36+161
有学者认为《触龙说赵太后》中的"揖"字应读为"yī",否则有误导"揖"同"胥"之嫌。我们认为,这里的"揖"字还是应读为"xū","揖"是"胥"字之误,这属于古代汉语中的"读破"现象。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与表音文字不同,强调的是字的形、音、义的结合。就讹字和通假字来说,读本字的音,才会让我们联想到本字的义。"读破"对于正确理解文言文文意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6.
“里胥”辨     
《促织》中的“里胥”,课后注解为:“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此注值得商榷.“里胥”可以是一个词,柳宗元在《梓人传》中,就把乡吏、里正,称为“乡师里胥”.而《促织》中的“里胥”却是两个词,“里”即“里正”,“胥”指乡吏,即“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因为若把“里胥”  相似文献   

7.
高中课本第五册《治平篇》一文,其中“禁其浮靡,抑其兼并”中的“靡”,课本注释中注音为 mǐ,实为不妥。查《新华字典》和《辞海》,“靡”字系多音多义字:(一)mí,浪费;(二)mǐ,①无,没有②倒下。通读《治平篇》全文,“禁其浮靡,抑其兼并”应释做“禁止官吏浮华奢侈,抑制豪强兼并土地”。由此观之,这里的“靡”字应做“浪费”解释,因此读音为 mí而不读做 mǐ。  相似文献   

8.
《左传·庄公十年》:“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其中“望其旗靡”之“靡”,《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新版《辞源》、《汉语成语词典》等都释之为“倒下”。许多散文选注本及中学语文的有关参考书亦如是说。近年有人撰文(见辞书研究编辑部编《疑难字词辨析集》)提出新解,释“靡”为“散乱”。我们认为,以“倒下”或“散乱”释“靡”不甚允当。《左传·宣公十二年》:“吾闻致师者,御靡旌摩垒而还。”此处“靡”字如解作“倒下”或“散乱”,也难惬人意:古代致师的目的在于镇慑敌军气焰、鼓舞本军斗  相似文献   

9.
郑孝胥长期担任商务印书馆董事,见证了该馆早期复杂的发展历程,同时他在诸多事务中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商务印书馆不仅为郑孝胥在上海生活提供了主要收入来源,同时还为其提供了接触当地文人的场所,使郑氏能够迅速融入上海的文人圈。郑孝胥只是暂时栖居于商务印书馆,一旦溥仪政权向其抛出橄榄枝,他会义无反顾地选择离去,继续为满清残余势力服务。  相似文献   

10.
李希圣是晚清时"晚唐诗派"的代表,以诗歌神似李商隐而著称于近代诗坛;郑孝胥、陈三立同为"同光体"的代表诗人,而"同光体"是继"湖湘派"之后兴起的一个晚清诗坛的主流诗派。李希圣交游广泛,曾与郑孝胥、陈三立交往密切。因此考辨李希圣与郑孝胥、陈三立的交游情况,对廓清李希圣与近代诗坛的关系,以及了解其在近代诗坛的地位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1.
欧阳修早年经历了两次落第,直到第三次科考才得以及第。欧阳修落第之后,没有在京城逗留,而是沿水路,溯长江,铩羽而归。欧阳修在总结前两次失败的经验教训之后,改变了应试的策略,向当时的知汉阳军胥偃干谒。在胥偃的提携下,欧阳修不再走乡试取解的旧路,而是通过国子监取解,最终非常成功地以省元的身份通过了礼部贡举。  相似文献   

12.
新教材初中第二册《陋室铭》一文中有这样一句:“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丝竹”注释:“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这里沿用的是旧注,这只是字面上的通释,如果要真正理解“丝竹”在《陋室铭》这篇文章中的含义,光凭“看”是不够的,还应当“听”出来“丝竹”在这特写的语境中的弦外之音。其实,这里的“丝竹”与“素琴”是反义相对,“丝竹”不是指一般的乐器或音乐,而是指与村野、朴素相对的华靡、典雅的音乐。丝竹专用于指华靡、高贵的音乐,例子可以举出许多。《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  相似文献   

13.
李白《静夜思》中的“床”一向是作“睡床”解的,2008年初收藏家马未都先生在央视《百家讲坛》上另辟蹊径地提出,此”床”乃是“胡床”,即“马扎”。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时间新说成为热门话题,赞成者有之,反对者亦有之。最近西南大学文学院的胥洪泉教授在《中华读书报》上发表文章,针对马说的不足之处展开批评。胥文说,把《静夜思》中的“床”解释为”睡床”,并不是说作者就一定睡在床上,难道说到“床”,就一定是睡在床上吗?  相似文献   

14.
"积靡"见于《荀子·儒效》篇,旧注训"靡"为"顺",释为"顺其积习"。从原文语境以及荀子在人性论问题上对"积"、"顺"二词的使用来看,旧注不可从。"靡"当训为"累","积靡"即"积累",是同义连用的复合词。"桑落之下"见于《荀子·宥坐》篇,注家众说纷纭。"桑落"的语源当是《诗经·卫风·氓》所言"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指困窘的处境,"桑落之下"即困境之下。  相似文献   

15.
郑孝胥辅佐张之洞长达八年,参与百政,期间经历了中日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庚子事变等一系列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参与了维新变法、东南互保、芦汉铁路建设等重要活动,从一介名士成长为一名纵横捭阖、勇谋善断的策士.在张之洞的赏识、提携下,郑孝胥初起政名,为以后的政治经历奠定下良好基础.但郑孝胥雄心大志,自负经天纬地之才,不屑幕吏之琐琐无为,终离张之洞而去.  相似文献   

16.
"清"既是文学构成性的概念,又是文学审美性的概念。钟嵘《诗品》以"清"为核心的复合概念群,如"清刚"、"清远"、"清捷"、"清拔"、"清靡"、"清浅"、"清雅"、"清便"、"清怨"、"清润"等,延伸了"清"的美学内涵,表现了钟嵘以"清"为主导的审美倾向。造成钟嵘"清"尚的原因有三:魏晋之前,"清"在哲学境界及人格境界的开拓为之积蕴了丰厚的美学内涵,特定的历史条件,钟嵘的自身文化积累。  相似文献   

17.
<正>普通高中统编教材《语文》下册第八单元选入了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一文,其中“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一句在理解上颇有难度。教材句中“胥怨”的解释为:“相怨。”学生翻译“相怨”为“百姓之间相互怨恨”,可教参给出的译文却是“盘庚迁都,怨恨他的是老百姓啊,并不只是朝廷士大夫而已”。因此,这两者之间存在一种逻辑矛盾。根据语境读文可知,王安石想要表达的意思应是“怨恨盘庚迁都的不只是朝廷士大夫,还有广大的老百姓”。那么,这句话中的“胥”到底如何解释呢?  相似文献   

18.
《诗经·唐风·鸨羽》,按《毛传》《郑笺》《诗集传》的传统解说,则属于怨战诗。近代研究《诗经》者,大都认为《鸨羽》是怨徭役之诗,或笼统称之为怨徭役、兵役之诗。考察《诗经》中有关战争的诗和晋国史实,《鸨羽》应为怨战诗。先看原诗:肃肃鸨羽,集于苞栩。王事靡鹽,不能艺稷黍,父母何怙?悠悠苍天,曷其有所?肃肃鸨翼,集于苞棘。王事靡鹽,不能艺黍稷,父母何食?悠悠苍天?曷其有极?  相似文献   

19.
新编高中语文第三册《诗经·卫风·氓》有一句:“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各种资料对此句中的“靡室劳矣”解释不一。课本的注释为“家里劳苦活儿没有不干的。靡,无,没有,室劳,家里的劳苦活儿。”而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第三册479页)的注释为“没有家务劳动.意思是丈夫还爱自己,不使自己从事家务劳动。靡,没有,室劳,家务劳动”。“靡”、“家”、“劳”的解释无多大区别,两个注释的意思却截然相反。此句该作何解释呢?  相似文献   

20.
《荀子》中否定副词的数量较甲骨文否定副词的数量已有所增加。《荀子》一书中出现的否定副词有以下几种类型:(1)一般否定,包括"不""弗";(2)祈使否定,包括"勿""毋(无)";(3)已然否定,"未";(4)存在否定,包括"无""靡";(5)判断否定,"非"(也写作"匪",书中此类例子都引自《诗经》);(6)"莫",多表一般否定,由于其颇受争议,所以单独分析。通过对《荀子》中的否定副词进行统计和分析,可以描述否定副词在战国末期的使用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