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教育哲学史上,柏拉图关于诗歌教育的看法向来很有争议。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虽对诗歌及其模仿术进行了攻击与批评,但由于人自身的局限性,无论学习还是教育城邦民众都需要借助于诗歌。诗天然地理解人的情感,借助于诗歌才能达到教育城邦的目的。被拒绝的是传统诗歌中坏的模仿而不是模仿本身。这意味着一种新诗,它对以荷马为代表的城邦传统诗歌教育发出了强劲的挑战,并试图取而代之。《理想国》既是柏拉图诗歌教育的典范,也是柏拉图教育哲学的完美展现。  相似文献   

2.
柏拉图是西方哲学和文艺理论的奠基人之一,但是这位伟大的哲人对于当时被众人追捧的诗歌却持着一种非认可的态度,并且还在他的著述《理想国》中提出了著名的"哲学与诗歌之间一直存在古老的论战"的观点。本文将通过柏拉图的视角,浅析柏拉图对诗人的看法,所涉及的角度有:柏拉图的模仿说,诗的技艺,诗人们对荷马的追随,以及神和宗教对诗歌的影响等。  相似文献   

3.
一、柏拉图对传统正义观的批判在《理想国》的开篇,柏拉图就提出了"何为正义"的论题。柏拉图认为,传统的正义观与狭隘的利益相关联是不恰当的,他借苏格拉底之口,对当时的几种正义观念进行了分析和反驳。(一)对正义就是"有话实说,有债照还"的反驳。柏拉图举出反例,认为若债主是敌人,还债就不是正义的。因为敌人对敌人所欠无非是恶,还债则会对敌人产生帮  相似文献   

4.
有着师生关系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是古希腊哲学家、美学家.他们在文艺思想方面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亚里士多德继承了柏拉图的部分思想,同时在其文艺思想方面作了很大的修正.对柏拉图的理论进行了批判。本文正是基于此点,探讨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表现出的文艺观点。特别是对诗所作的辩护。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控诉了诗人的两大罪状:诗不表现真理;诗有伤风败俗的影响。他要将诗人逐出理想国,还说如果有人能帮诗人和诗作辩护,诗人仍可回到理想国。亚里士多德是第一个对诗进行辩护的.针对柏拉图对文艺的两点看法进行批判,从而对诗作辩护。  相似文献   

5.
小说表现的话语一般都在讲述与展示之间交替使用着。尽管在文学史的不同时期对这两种方式的运用各有侧重,但究其本质而言,二者的关系若即若离,对任何一方的贬低总是伴随着文学界短暂的躁动和争论。早在柏拉图《理想国》第三卷中,苏格拉底就划分了话语表现的两种不同方式:纯叙事与模仿,他认为:  相似文献   

6.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了诗人与哲人之争的问题。他从城邦统治者的角度出发认为诗人的存在扰乱了整个城邦的统治秩序,破坏了人的完整的人格发展。他通过论争认为哲学家获得的是真正的知识而诗人是无知的。所以,柏拉图站在政治家的角度认为在理想国的构建中应该驱逐诗人。  相似文献   

7.
曾蒙 《武陵学刊》2022,47(1):76-83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所使用的模仿概念与艺术理论关系最为密切.《理想国》中,模仿一词的概念复杂,柏拉图分别在艺术功能、艺术技巧以及艺术本体层面上使用该词.在这三副面孔下,模仿的概念可分别理解为:效仿/效法(言行)、模拟/扮演(口吻)、再现(理念及其影子).抓住模仿概念的复杂面孔特征,方能理解柏拉图艺术观念中诸多前后矛盾之处.理清三副面孔的主次关系,尤其是艺术功能这副面孔对另外两副面孔的统摄作用,才能抓住柏拉图艺术模仿论的核心与灵魂,即对艺术内容不离不弃的重点关切.  相似文献   

8.
小说表现的话语一般都在讲述与展示之间交替使用着。尽管在文学史的不同时期对这两种方式的运用各有侧重,但究其本质而言,二者的关系若即若离,对任何一方的贬低总是伴随着文学界短暂的躁动和争论。早在柏拉图《理想国》第三卷中,苏格拉底就划分了话语表现的两种不同方式:纯叙事与模仿,他认为:“如果诗人处处出现,从不隐藏自己,那么模仿便被抛弃,他的诗篇就成为纯纯粹粹的叙述。”  相似文献   

9.
尚九宾 《钦州学院学报》2006,21(5):102-105,112
柏拉图生活在古希腊民主政治的衰败时期,腐败的现实政治促使他从一个哲学家的角度构建了哲学王统治的理想国家。《理想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本全面论述国家理论的著作,它奠定了其后西方政治学发展的脉络,也昭示了哲学理性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批判和引领作用。在《理想国》中,柏拉图以“善”的理念为原则构建了三等级结构的理想国家,并批判了荣誉政体、寡头政体、民主政体和僭主政体的弊端。虽然现实政治否定了他的理想,但是理想国的精神价值却是永恒的。  相似文献   

10.
《理想国》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后期政治抱负的集中体现,理念论是柏拉图整个哲学思想体系的核心基础,柏拉图的《理想国》中主要表现的就是建立在其理念论的哲学基础之上建构的理想城邦。从柏拉图《理想国》中的哲学观、伦理观、教育观、文艺观、政治观中都有所体现,都表现出了柏拉图《理想国》中的理念论根基。  相似文献   

11.
我国学者大都认为柏拉图在文艺本质论上持摹仿说,其实柏氏将诗明确分为摹仿的和灵感的两种。柏拉图肯定灵感诗,贬抑摹仿诗,认为灵感诗代神说话,而摹仿诗远离真理。柏氏认为,灵感来自诗神附体,特点是“迷狂”。一些研究者以为柏氏之灵感也来自“回忆”,与神灵凭附并立,此说实为误解。柏拉图从理式论出发,设定文艺追求的目标为理性的“真”,可是他却将文艺创作过程描述为非理性的,由此引导了后来理性主义和非理主义两种相反的文艺取向。柏拉图对诗的本质的认识,在许多方面奠定了西方诗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西塞罗是罗马共和国时期自然法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继承古希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及斯多葛派的法律思想,并将其罗马化.他构建的理性自然法思想,沟通了古希腊与中世纪的神学法律观,提出的自然平等观与分权制衡论则成为近代启蒙学者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13.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主张哲学家作为智慧的化身应该统治整个城邦。但是他后来的《斐德若篇》中,他放弃了这种主张,转而认为,哲学家的最终目的只是对智慧的追求,而不是去做现实的统治者。因为他相信真正的哲学家的灵魂会陷入了一种神圣的迷狂之中,它使哲学家仅仅执着于纯粹的真善美,并由此获得一种纯粹的精神爱情。  相似文献   

14.
正义观是柏拉图《理想国》中的核心主题,按照柏拉图正义观思想所追求的正义观是一种社会秩序观,其中包括个人内心秩序的平衡和城邦等级秩序。《理想国》中的正义观与柏拉图所处的历史背景和哲学思想密切相关。在当代中国建设和谐社会、倡导构建和谐世界过程中,柏拉图的正义观思想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柏拉图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其一生致力于救国救民,但却终生不得志,因而有《理想国》问世。此书反映了作者的治国理想,由于他当时生逢乱世,古老的法制与社会道德遭到极大的破坏,所以他认为治国的首要目标就是要恢复以前稳定的社会秩序。虽然思想有些保守,但却是有着巨大的实际意义,构建和谐的社会秩序是作者治国理想的第一个方针。  相似文献   

16.
文艺复兴时期的再现观吸收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说的合理因素,在艺术与自然的关系中进行创造性地摹仿,以求再现客观现实,表达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情感。创新的艺术规则使文艺复兴时期的再现观发展到鼎盛。  相似文献   

17.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依其正义观建立的“理想国”在其本质上就是一个在正义原则指导下的“和谐社会”。对和谐思想的历史追问为我们充分理解和谐范畴并进一步深刻领会柏拉图的和谐思想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柏拉图首次将“和谐’’思想引入治国安邦的层面并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其和谐思想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个人和谐、灵魂和谐、社会和谐。柏拉图的和谐思想对我国现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examines Eric Havelock's view of Plato's works as a turning point in the transition from a predominantly oral society to a predominantly written culture. There is a paradox between the influence of written abstraction on Plato's thought and the Platonic attack upon writing in the Phaedrus. Havelock's consideration of the influence of written technology upon Plato's thought is outlined and is contrasted with the view of writing expressed by Socrates in the Phaedrus and elsewhere. The essential paradox in associating Plato with the written tradition is that Plato criticizes the written word in the Phaedrus for the same faults attributed to the poets in the Republic. The dimensions of the paradox are considered along five lines. First, it is clear that writing and abstract thought are related in Havelock's view, and yet Plato attacks writing for being “the third place from truth.”; Secondly, memory is associated with the oral tradition which Plato attacks so strongly in the Republic, and yet memory is vital to Plato's epistemology. A third paradox is that Plato condemns the self‐identification of the individual with the poets of the oral tradition, and yet the dialectic which is the approved approach to truth takes place in oral dialogue. In addition, while Plato clearly expected his attack upon poetry to be unpopular, there is evidence that his attack on writingon the same epistemological groundswas an accurate reflection of popular sentiment. Finally, the poets appear to have been singled out in the Republic for special attention due to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the oral tradition, but the rhetoricians, logographers, and sophists associated with writing are criticized upon the same grounds as the poets and rhapsodes. The study concludes that these apparent paradoxes are consistent with Plato's pivotal position in the transition from a predominantly oral to a predominantly written culture as outlined by Havelock. Plato's paradoxical attack upon writing provides a remarkable paradigm of the employment of the strengths of both the written and the oral traditions, and urges us by example to consider the impact of modern media upon the quality of our though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