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洗澡之后》杨绛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年8月本书是杨绛先生百岁封笔之作,赋予《洗澡》完满结局,行文诙谐生动,亦庄亦谐,表现出不论何种境遇都处之泰然的洒脱情怀。长篇小说《洗澡》写于1987年.时隔27年之后,杨绛先生以103岁高龄创作了《洗澡》的续篇《洗澡之后》,她旺盛的创作精力令人感动。她为什么要续写《洗澡》?她在《洗澡之后》的前言中说道,担心姚宓和许彦成之间那份纯洁的友情被人曲解,"假如我去世以后,有人擅写续集,我就麻烦了。”  相似文献   

2.
人生是一部大书,钱钟书先生这样说道,所以他谦逊地将自己的散文小集命名为《写在人生的边上》,其意为人生加以脚注。打开这本小书,你就像面对一桌丰盛的筵席,一时真不知如何下箸。读钱先生《写在人生的边上》,你不能不宾服先生运筹帷幄的大将气概:古今中外,三教九流,不可胜数  相似文献   

3.
刘义庆(403——444年) 鲁迅写过《选本》一文,从文学史研究的角度衡量了选本的作用,对于选本的好处和缺点均有正确的说明。文中说道:“至今仍存、影响也最广大者,我以为一部是《世说新语》,一部就是《文选》。”《世说新语》编纂者刘义庆,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人,是南朝宋武帝刘裕  相似文献   

4.
陆军 《出版参考》2016,(11):55-56
我国东汉时代的辞赋家王延寿曾经写过一篇有名的《鲁灵光殿赋》,生动地描绘了灵光殿当时的建筑及其内部壁画的真实面貌.其中说道:“图画天地,品类群生.杂物奇怪,山海神灵.写载其状,托之丹青.千变万化,事各缪形.随色象类,曲得其情.”如今,灵光殿的璀璨景象早已湮灭在了历史的深处,幸亏王延寿的这篇赋作得以流传下来,我们才能凭此了解当时的丹青胜景.可是,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上,如灵光殿般的艺术杰作又何止千万,作为后人,我们又怎样才能有福分去领略和体味先人们的精湛技艺呢?《陕北匠艺丹青纪胜》的出版就是试图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一个案例,尽管它的示范作用可能会有点微不足道.  相似文献   

5.
2010年《银潮》第5期有篇文章《何镜堂:"东方之冠"的建筑大师》,讲述了何镜堂参与上海世博会中国馆设计的心灵历程。其中说道:"参赛意味着挑战和风险,万一被淘汰出局,折戟尘沙,便有可能会影响其声名。""折戟尘沙"应写为"折戟沉沙"。沉,本指没入水中,与浮相对。引申为沉埋、埋没。戟,  相似文献   

6.
我如愿以偿     
我在童年时代就非常向往在报刊上发表文章,如今终于如愿以偿。这应当感谢《新闻爱好者》这位老师! 记得我刚开始从事写稿子时,曾走了许多弯路,稿子写了上百篇,篇篇被“枪毙”,灯没少点,闲话未少听,还是未有成效。于是,我找到高中时期的语文教师刘其义请教。刘老师听完我的苦楚,哈哈一笑说道:我给你推荐一位最好的老师,它是《新闻爱好者》!别小看它,它培养了很多新闻写作能手。我将信将疑,立即补订了一份《新闻爱好者》。嘿、栏目挺丰富哩——新闻写作入门。  相似文献   

7.
魏永征 《青年记者》2016,(22):71-74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将我的《新闻传播法教程》出到了第五版,朋友们建议我就这本书的来龙去脉作一点介绍.第四版出版后在《青年记者》连载了12篇“修订札记”,后来收入我的《传媒规范简论》论文集,这一次写不了那么多了,就写一篇回顾吧. 新闻与法联姻回顾 曾经,在中国,新闻界、新闻工作者(现在叫传媒业、传媒人)似乎总以为法与新闻距离很远.新闻与法搭上关系,还只有三十年光景.  相似文献   

8.
汪文彬 《军事记者》2006,(12):28-28
马克思写《资本论》花了40年。达尔文写《物种起源》花了20年。摩尔根写《古代社会》花了40年。歌德写《浮士德》花了60年。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花了37年。司马迁写《史记》花了60年。左思写《三都赋》花了10年。王贞写《农书》花了15年。玄奘写《大唐西域记》花了17年。司马光写《资治通鉴》花了19年。宋应星写《天工开物》花了20年。许慎写《说文解字》花了22年。李时珍写《本草纲目》花了27年。曹雪芹写《红楼梦》花了10年。徐霞客写《徐霞客游记》花了34年。名著汗水知多少@汪文彬  相似文献   

9.
耐心地向用户传递辨识能力,既比单纯地提供真相、破除谣言有力得多,也比“这么荒唐的谣言也能信”式高冷的讽刺友善得多. 翻翻去年一整年我写的评论,关于媒介素养方面的评论,写了差不多20多篇,影响比较大的有《聋子听哑巴说瞎子看到鬼了》《自媒体太多记者太少事实不够用》《防火防盗防朋友圈》《全民捉奸狂欢,正义凛然地造谣义愤填膺地信谣》《稀里糊涂地感动,不明不白地捐款,最后急吼吼地求真相》等.有朋友说:“你干嘛总那么较真,不累么?”我说:“再不较真,我们终将娱乐和愚昧至死.”看到腾讯推出了“较真”这样的专业事实查证平台,感到很欣慰,媒体的责任本就应该是“求真”和“较真”.  相似文献   

10.
当代文坛中有一个小小的有趣现象,一些诗人“诗花”翻飞的笔变魔术似的成了“匕首、投枪、手术刀”,杂文写得相当漂亮.比如流沙河、邵燕祥、叶延滨等即属此类.在诗坛,这几位的诗是拥有大批读者的,而今他们转而做杂文,又吸引了相当多的读者.用时髦的词讲,可谓“两栖”得潇洒!“杂文家”的桂冠,不少在报刊上亮相的人头上都有一顶,但真真称得起杂文家的还真不多.流沙河当之无愧,邵燕祥也让人心服口服.10余年来,邵先生有《忧乐百篇》、《当代杂文选粹·邵燕祥之卷》、《小蜂房随笔》、《无聊才写书》、《自己的酒杯》、《大题小做  相似文献   

11.
2011,我的文     
2011年,我写了三篇文章:《清华失去的,正是这个社会稀缺的》,《在台湾,找中国》,《问道钟南山》. 我不是说这一年我只写了这三篇文章,事实上我写了大大小小五六十篇,不包括每天七八条微博.我的意思是,以上三篇不追风,也没有命题作文,却具有某种静静的力量.  相似文献   

12.
贾忍挺写《齐民要求》花了10年。曹雪斧写《红楼梦,花了1。年。左思写《三都从,花了10年。司马迁写《史记,花了15年。司马光编《资治通鉴》花了19年。达尔文写‘物种起源》花了20年。李时珍写《本草纲目,花了27年。徐孟客写《徐霞客游记》花了30年。哥白尼写《论天体运动》花了36年。马克思写《资本论,花了4。年。摩尔根写《古代社会》花了4。年。哥德写《浮士德》花了6Q年。艰苦写作的范例@柳如~~  相似文献   

13.
司马迁写《史记》用了 1 5个春秋。班固写《汉书》花了 2 0年心血。王充写《论衡》费了 30多年精力。许慎写《说文解字》花了 2 2年。司马光写《资治通鉴》花了 1 9年。李时珍写《本草纲目》用了 2 7年。徐宏祖写《徐霞客游记》花了 30年精力。宋应星写《天工开物》用了 2 0年时间。顾炎武写《日知录》花了 30年。名著心血知多少  相似文献   

14.
陈力强 《出版参考》2015,(19):53-54
《我成了个隐身人》是任溶溶先生最新的一本儿童诗选集,选入了他在80岁以后写的许多新作.现在,任溶溶已经90多岁了,还在坚持每天写儿童诗、写散文、写童话.这样高龄的老作家、老诗人,还童心未泯,还拥有这样丰沛、灵动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幽默、好玩的童趣,不能不说是我们儿童文学界美好的奇迹、珍贵的福分.  相似文献   

15.
敬礼,三联人     
去年10月,在武汉的第六届全国书市上,我买了一本三联书店出版的《记胡愈之》.作者陈原是商务印书馆原总经理、著名编辑出版家.名家写名家,自然是难得的精品,我于是连夜细读起来.读了一半多,才发现有页码顺序倒装现象,也算美中不足.在去年10月23日出版的《读书生活报》试刊号上,我发表了一则短文《懒得换书》,评议了此书的装帧错误.  相似文献   

16.
近读周百义写的《唐浩明:归来依旧是编辑》(刊于《出版史料》2020年卷)有点感想.唐浩明1982年进入岳麓书社做古籍图书编辑,曾任副总编辑,2016年退休,有34年编龄.他编辑了《曾国藩全集》《胡林翼集》《彭玉麟集》《曾国荃全集》等近代名人的文集.他还点评了曾国藩的家书、奏折、嘉言,写了数十篇研究曾国藩的论文.他不仅是著名的古籍图书编辑,还是研究曾国藩的学者.在业余他还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杨度》《张之洞》,作品多次获奖,风靡一时.  相似文献   

17.
行动的写作     
这个专题我想让写作者自己说话,他们是写《十四家》的陈庆港、写《中国在梁庄》《梁庄在中国》的梁鸿、写《上课记》的王小妮,他们的职业分别是职业摄影师、大学教师、大学教师兼诗人.本来还邀约了写《冬牧场》的李娟,她还在遥远的新疆做一个真正意义的"劳力者",我不想因为我的约稿改变她的生活节奏.作为这个专题的主持人,我还是想,他们说他们的,我说的我的,这种主持不"主"的方式,也许倒可以有一种各说各话的嘈杂.  相似文献   

18.
编辑同志: 我是一名部队的业余报道员,爱好影评写作.入伍三年来,写影评稿件不下五十篇,却都石沉大海.我曾为此苦恼过,怨恨过,并发誓今后再不写影评了.看了《新闻与写作》“影评漫笔”的文章,我找到了影评稿件不被采用的原因,主要是自己对影片看得不透,没有抓住其评论要领.失败的原因找到了,我写影评稿的信心又大了.部队看了电影《希望这不是真的》以后,我便试着写了一篇观后感《记取“失火”的教训》,寄给《电影宣  相似文献   

19.
前些天,《解放日报》《朝花》副刊的老同志打电话给我,说今年是《朝花》副刊创刊六十周年,我过去在这个副刊上发表的文章不少,要我写一篇文章作为纪念.实际上,我同上海《解放日报》的关系比《朝花》副刊还长得多,甚至可以追溯到这张报纸创办的时候. 当时,我是新华社驻三野总分社的记者.在淮海战役胜利结束后不久,三野就在山东曲阜多次开了动员大会,计划发起渡江战役和上海战役,并且同地方商量挑选干部成立接管大队,准备在上海解放后接管官僚机构和企事业单位.我记得,山东的《大众日报》分工在上海解放之时立即创办一张报纸.  相似文献   

20.
当我荣获宝鸡县广播站好新闻二等奖、好通讯二等奖和三等奖时首先想到的是《新闻知识》杂志的帮助. 1985年3月,当我第一次看到《新闻知识》时,只是个对新闻一窍不通的爱好者,是贵刊《通讯员经验谈》栏目里年上稿一百多篇的经验之谈激起了我学写新闻稿的信心,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