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蓝艳华 《出版参考》2013,(15):30-31
网络唤起了蛰伏在个体体内的发表诉求,使被压抑的发表愿望获得宣泄的自由。麦克卢汉说"媒介即讯息"。媒介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源于新尺度的产生。任何一种新的媒介,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媒介即讯息的内涵即意味着"媒介对社会发展的深刻影响和对社会内容的准确表达"。由于网络日益成为人们获得信  相似文献   

2.
郑敏 《新闻传播》2013,(12):11+13
西方传播学巨匠马歇尔·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中提出"媒介即是讯息"这一观点。"媒介即是讯息"指的是媒介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源于新的尺度的产生;任何一种新的媒介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麦克卢汉指出,任何媒介的讯息是由它引入的人间事物的尺度变化、速度变化和模式变化。一种新媒介的出现总是意味着人的能力获得一次新的延伸,从而总会带来传播内容(讯息)的变化。[1]  相似文献   

3.
移动网络舆论场的现状与引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麦克卢汉曾用“媒介即讯息”对传播媒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高度概括。“所谓媒介即讯息是说:任何媒介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新的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①移动互联网打开了人们感知新型活动领域的大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引进了认知事物的新尺度,开创着新的舆论格局,催生出移动网络舆论场。  相似文献   

4.
冯悦 《传媒》2021,(20)
电子媒介的出现打破了物理空间和社会场景之间的界限,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亲临其境"参与社会事件的重要程度.传播学者麦克卢汉认为"媒介即讯息""媒介即人的延伸".随着资本的全球扩张以及电子媒介对人们日常生活的渗透,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反思电视给人们的社会生活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正"媒介即信息",这个由西方传播学巨匠麦克卢汉提出的惊世骇俗的观点,在数字技术与网络技术发达的今天,越发显出其强大的生命力。他认为,媒介承载的内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媒介对个体与社会的影响源于一种新的尺度的产生。例如他通过分析精神病学家J.C.加罗瑟斯的《非洲人的精神健康与病变》一书,指出"从西方输入的技术力量如何在偏远的丛  相似文献   

6.
2016年被称为"VR元年",VR技术与新闻结合也成为一种新的新闻报道形式为人注目。麦克卢汉的著名理论"媒介即讯息"在新媒体时代掀起第三次追捧热潮,VR技术在带来新闻生产和传播方式革新的同时,在新闻编辑方面给传统的网络新闻编辑注入了新的理念,为其未来编辑思路的拓宽、传统观念的革新提供了借鉴和启示。另外,目前我国VR新闻的发展仍处探索阶段,VR技术在新闻上的应用本身也带有一定的有限性,对"媒介即讯息"理论的理解也应与时俱进。本文将在四个方面谈及VR新闻编辑对传统网络编辑的革新,并于三个方面尝试性地提出编辑与技术结合的未来发展需要思索的几个问题以及一些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麦克卢汉继承并发扬了伊尼斯的媒介决定论,是媒介环境学派的代表人物.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中蕴含着对现代社会结构和社会发展的深刻理解. 麦克卢汉媒介思想的简要梳理 “媒介即讯息”是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核心内容.麦克卢汉媒介理论走向成熟的过程主要体现在他的三部代表作中,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初步提出阶段.《机器新娘》是麦克卢汉对当时社会流传的广告进行批判性分析的著作,流露出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理论的早期观点.他从印刷媒介出发,解读了近60种广告图片,抨击了新技术对社会大众的裹挟和规训,批判广告中泛滥成灾的性与暴力暗示,强调社会大众需要对新技术、广告持有批判性接受的态度.①他认为专业化与工业人携手步入了机器建构的虚幻世界.新技术将人们从体力劳动的束缚中转移到技术控制生活的牢笼中,人创造机器却被牵制在机器周围.每一种社会形象背后都是一种技术力量,新技术凭借强大的工业力量撕裂了正常的生活,建构了新的生活空间、个体角色、社会行为.  相似文献   

8.
麦克卢汉认为:“任何媒介(亦即人的任何延伸)对个人和社会产生的影响,都是由新的尺度引起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或曰一种新的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  相似文献   

9.
当下,三网融合已成定局,一个基于网络的跨渠道、跨终端、跨受众的超级媒体平台已经呼之欲出.这个超级平台不仅会把传统媒体形式一网打尽,而且还会不断有新的媒体形式添加进来.在这一媒介快速融合过程中,介质和渠道更加多样,按照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理论,也意味着传播内容的相应嬗变.  相似文献   

10.
六十年代,当电视在全世界蓬勃发展的时期,人称“传播学怪杰”的著名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接连发表了三本论述传播媒介的著作:《古腾堡的灿烂群星:印刷文人的诞生》(1962)、《媒介通论:人体的延伸》(1964)和《媒介即讯息》(1967),提出了他的以“媒介即讯息”为中心论点的媒介理论。他以一系列大胆创新的论断,呼唤人们研究传播技术/媒介除运用于传递讯息内容以外它本身给人类社会带来的讯息——各种传播媒介的出现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一时,麦克卢汉不仅在学术界声名大噪,而且在大众传播媒介中倍受重视。他的新颖论点,启发、吸引了许多学者对各种传播媒介特别是电视的性质、特点和社会作用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1.
《新闻界》2017,(10):45-50
麦克卢汉提出的"媒介即讯息"理论经常被人错误的翻译成"媒介即信息",这是因为混淆了"讯息"和"信息",同时也没有准确理解"媒介"的含义。如果我们从符号学视角区分"讯息"和"信息","讯息"就相当于符号的可感知部分,"信息"就是符号携带的意义;如果我们从符号学视角来理解"媒介","媒介"也相当于符号的可感知部分。因此,"媒介即信息"是不符合符号学规律的,这就相当于认为符号的可感知部分就是符号携带的意义;而"媒介即讯息"是符合符号学规律的,因为"媒介"和"讯息"都是符号的可感知部分。并且,从符号学视角理解"媒介即讯息"可以揭示出该理论的深层涵义,即人类的感知、意识、情感、思想不是由单一的媒介技术决定的,而是由作为符号的媒介及其所构筑的符号环境所影响和限定的。  相似文献   

12.
媒介环境研究的重要意义已经被认可。但是,对“媒介即讯息”这一媒介环境学经典观点的误读依然存在。“媒介即讯息”意在说明,媒介/技术除了本身具有实用意义,还会产生其它意义。这些意义并不一定为其发明者和使用者所察觉,但却真切地改变了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方式。“媒介即讯息”是媒介环境学的基石,它提出了思考媒介的环境视角,促使我们思考媒介技术、传播方式对人思想和行为的改变,以及对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信息即逆熵--解读麦克卢汉的媒介讯息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通常的概念中,物质是不能被称做信息的,媒介却都是物质.如果按照这样的逻辑,麦克卢汉的媒介讯息论就是无从理解的荒诞言论.本文另辟蹊径,从最能揭示信息本质含义的"信息即逆熵"角度来解读麦克卢汉的媒介讯息论,最后得出"媒介即讯息"普适于电力媒介,但并不能推广到印刷等媒介领域的新颖结论.  相似文献   

14.
媒介暴力:类型、效应及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去年以来,网络舆论监督力量兴起,但由此出现的"人肉搜索"、"网络谩骂"引起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再度引发了人们对于"媒介暴力"问题的极大关注,特别是对新兴网络媒体环境下媒介暴力出现的新的特点、效应、社会控制等问题,展开广泛而激烈的讨论.本文即针对这几个方面的问题发表我们的一些浅见.  相似文献   

15.
迟玫 《传媒》2002,(3):26-26
加拿大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提出的“媒介即讯息”的观点,是对传播媒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一种高度概括,其内涵是: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换句话说,就是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有可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  相似文献   

16.
<正>编者按:"媒介即讯息",加拿大媒介理论家麦克卢汉的这句话曾影响了无数人的媒介观念。在麦氏看来,经由媒介传播的内容并不是最主要的,媒介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讯息。语音,作为媒介史上最早的媒介,在经历了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时代以后,随着智能语音技术研究的突破进展,具有了全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17.
传播学者卡斯特尔1认为媒介的多样性可以让人们根据各自的生活方式有更广泛的选择,并且直面一个新的动态通信体系.他提出的讯息即媒介,讯息的特点塑造媒介论断与大师麦克卢汉的著名观点媒介即信息相对峙.  相似文献   

18.
黄旦 《新闻记者》2022,(2):3-13
本文是对麦克卢汉媒介思想的梳理和解读.从中发现,麦克卢汉的"媒介是人的延伸",意味着媒介与人体的一体化,是技术对肉身的单向度牵拉,重点则是感官,由此带来的心理和社会后果,即是麦克卢汉所谓的"讯息".与此相应,技术特性和人的感知相统一,构成了社会和生活环境.于是就有口头言说时代的原始部落,拼音文字和印刷术所切割的线性的、...  相似文献   

19.
网络化传播情境下的受众"摆脱了单纯接收信息的模式,成为媒介的‘使用者'",此种情境之下的传播,亦即成了彰显个体能动性的"无众传播".①在网络中,"使用者"和"无众传播"的出现,对网络舆论的生成、扩散机制产生了深刻影响,给舆论监督活动带来了变化,也使监督主体呈现出新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麦克卢汉"传媒即讯息"的论断,以独特的方式提醒人们,媒介本身对社会的影响不可忽略。作为近年来方兴未艾的新兴媒体——微博,更以其迥异于传统媒体的网络技术特征,丰富了人类的精神交往模式,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社会治理结构。中国当前正处于"危机凸显"与"战略发展"并存的关键时期,各阶层利益分化,博弈加剧,在社会结构全面转型的宏大背景下,深入分析微博工具所引发的网络政治效应,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