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历代简牍形制特点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策是中国最早的正式图书,我国从古至今已有100多次简牍出土和发现,笔者对这些资料做了一些统计和研究,着重总结它们在形制上的特点,如载体形式,简策长度,行款,装订方式,书写方式与书体等。并发现,简策与后代书籍相比虽然还有很大的差别,但不能否认的是,它已在蕴藏着后代书籍制度的雏形,并且对之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2.
廣韻五卷     
《山东图书馆季刊》2011,(1):F0004-F0004
宋陈彭年等撰。元刻本。半葉十二行,行二十七至三十二字不等,黑口,四周双边。框21.7×13.2厘米。前有钞配天寅十年《陈州司马孙怖唐韻序》,又有钞配牌记:  相似文献   

3.
文面有如人的脸面,写字正确如五官端正,写字美观如人的美貌。俗话说:“人要脸,树要皮”。我们写稿子也要注意文面。文面包括写字、标点和行款。文面自然不是文章写作的最重要部分,但它是为内容服务的,和内容表达有直接关系。书写符合规范,标点使用正确,行款格式恰当,不仅反映了写作态度的严谨、精细,也直接有助于文章内容准确、圆满的表达。相反,混乱不堪的文面就会把整篇文章毁灭掉。写稿时怎样搞好文面呢?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要把字写好。文章是书面语言。书面语言靠文字来记录,文字是记录的符号,是构成文章的材料。《文心雕龙》提出:“斯乃言语之体貌,而文章之宅宇也”。因此写稿子要重视写字,不写错别字,不写  相似文献   

4.
报纸出现文字差错,也是一种社会污染。消灭报纸差错决不是什么咬文嚼字的“雕虫小技”,而是事关新闻宣传质量和报纸生命力的大事。报纸文字需要综合治理。仅就稿件处理流程讲,至少需要把好“三关”。作者严把“书写关”。稿件书写得潦草,往往是报纸文字差错的“污染源”。有的作者写起字来龙飞凤舞,“五”“王”不分,“3”“了”一样,“干”“于”相似,“土”“士”无异,让编辑简直像认天书一样猜字。编辑很是有些苦衷。有的报纸将。货款”误为“贷款”,将“牧区”误为“特区”,将“四川省井研县”误为“四川省井不开县”,将“电话一拨就通”误为“电话一拔就通”等等,原因之一是字迹潦草造成的。不是有家小报上还出现“31人注目”(应为“引人注目”)的笑话吗?这  相似文献   

5.
邢学波一再要我给他的书写个序。我怎么推也推不了,拖了几个月。他还是执著地要我写。写点什么?想来想去,就记者的转型问题写一点意见吧,这既是给学波.也是给今天的记者们——  相似文献   

6.
2002年末,上海博物馆等举办的《晋唐宋元国宝展》中,宋代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的书法《欧阳氏谱图序》是其中之一(见影印件)。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据明代宋濂在该书法跋中提到:“欧阳文忠公谱图序作于至和二年(公元1055年)”。一百三十一年后,欧阳修的同乡,南宋丞相周必大把该书法作品与欧阳修于嘉祐八年(公元1063年)书写的“夜宿中书东阁诗”联为一卷装裱,至今已近千年。该书  相似文献   

7.
凡例的形成,是一个形式上逐渐独立、内容上逐渐聚合的过程。汉人书序中已有零散的有关编例的文字,魏晋南北朝时出现了序言与例言结合的序例,隋唐之际例言逐渐独立,至唐代中期最终出现成熟的凡例。凡例在形式、内容和位置上具有区别于序、序例等辅文的特征,其始于唐,兴于宋。宋代有凡例的书籍以经史为主。其中,经部以经书、韵书为主,这主要得益于科举社会的确立;史部以编年体史书为主,这与编年史的中兴密切相关。此外,校勘活动与雕版印刷的兴盛,则从整体上推动了凡例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文字的历史几乎就是人类的历史本身,人类记录历史,总需要"书写";而"书写"也随着人类的文明的进步,逐步由手工书写进人到机器印刷、电脑排字的时代。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汉字书写是竖行,这大约和汉字初期的书写材料是木筒、竹简,书写工具是毛笔,汉字是方块字等有关。木简、竹简,狭窄而长,竖写起来很方便,毛笔也是从上往下写方便。从上到下,从右到左,这是古代的书写方式。等到汉代以后纸虽然发明出来了,但汉字书写已有很久的历史了,习惯的力量是强大的,仍然是通行竖写。隋唐雕版印刷出现,到宋代活字印刷发明,都仍是竖排竖行。到了清朝末年,一些知识份子学习西洋文化,  相似文献   

10.
草书辨似与《草书辨似大字典》张东平就书法的实践而言,如果说篆、隶、楷、行四种书体基本上是体现书家的书写功力的话,那么特色独具的草书则是书法创作者的书写功力和文字修养的综合体现。因为草书不仅讲求执笔、结字和章法,而且还必须遵循一系列复杂的汉字笔画减省规...  相似文献   

11.
运用协同学不稳定性原理、序参量原理和役使原理分析数字图书馆的演化过程,指出资源、技术与信息服务是数字图书馆演化的三个序参量,三者之间通过协同与竞争主宰数字图书馆演化;依据数字图书馆演化的内在机制与规律性分析数字图书馆的演化趋势。  相似文献   

12.
“书”字在汉语中有十几种含义,本文只试图探讨一下作为读物或出版物一种的“书”及其同义词“书籍”、“图书”的词源和概念,所知外国有关资料也略为介绍,以便进行比较研究。文字的产生是书籍出现的基本条件,但文字必须书写或用其他方式记录在可携带的载体上供人阅读才能成为书籍。从各国书籍形成的历史,我们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中外书字的来源多与文字及书写文字的行为、工具或材料有联系。  相似文献   

13.
王征 《历史档案》2023,(1):I0003-I0003
光绪三十二年(1906),俄商阜昌行由天津运货回国。按照同治元年(1862)中俄《陆路通商章程》规定,俄商运货至天津,由俄罗斯边境官员出具照票,用两国文字书写,登明商队队长姓名、商人姓名、货物数量、种类及箱包数量等,沿途中国官员查验;俄商从天津运货回国,亦须由俄国领事官签给两国文字书写的照票,加盖天津海关印鉴,注明商人姓名、货物数量、箱包数等信息,照票与货物相随,经过各关查验放行。  相似文献   

14.
黄永胜  万远迪 《视听》2024,(4):108-111
《我的温暖人间》是一次充满爱与希望的记录,也是一部聚焦于普通平民生活故事的人文纪录片。它以分集、分段的形式讲述了不同地区、不同年龄的人物故事,展现了不同人物每一阶段、每种情感之间存在的期冀与理想、责任与担当。作为一部影像书写的人文题材纪录片,《我的温暖人间》以生活的影像书写了观众与纪录片之间的共情与共鸣,以历史的影像书写了社会的变迁与发展,以记录影像的书写唤醒了观众的时代记忆。该片通过影像书写、社会变迁、时代记忆三者之间的联系,达成观众与纪录片之间的情感共识。  相似文献   

15.
在简牍时代,“尺牍”本指书写的物质材料和形制,并非一种文体概念。它是纵长为秦汉一尺(约23公分)左右、以木质薄片为主的牍版,适于书写连续几行、有一定篇幅的内容。作为秦汉时期常见易得的书写用具,尺牍被广泛用于官方行政和士民生活,书写各种文书等大量日常文献,以及私人书信。尺牍书信从一开始就表现出比较自由、随意的书写风格,在后来文人的频繁使用中,文辞与书写艺术相结合,使之成为与文书实用书写相对的书法演化线索之一。  相似文献   

16.
在费孝通看来,乡土社会的社会结构呈现出一种差序格局,在差序格局下的法律是有差序的法律,有区别的法律;乡土社会治理模式是一种礼治秩序,通过传统的礼来教化民众与维持秩序,而中国从乡土社会向现代社会蜕变过程中,则存在严重的礼法冲突。  相似文献   

17.
莫难为编辑     
近来,笔者从诸多报刊阅读到编辑疾呼:通讯员来稿文字不规范,书写不工整,给编稿造成几多不便。或许有人认为,编辑的学识博大精深,又天天与文字打交道。什么样的怪字、难字没见过,自己  相似文献   

18.
城市杂志的怀旧书写依托本土和历史展开,是对本土和传统失落的忆念,也是对过去与现实的反思。"怀旧书写"有助于建构与自我认同和集体记忆相关的"精神家园",从市场角度看有利于提升杂志品位,赢得受众认可。  相似文献   

19.
《兰台世界》2013,(20):161
<正>该证书左右长约46厘米,上下宽约33厘米,绢质表底,绘制有精美的彩色龙凤戏珠图案,婚书全部内容均为楷体书写。婚书上共同部分文字是印制的,个性文字是用毛笔书写的,文字的字体和大小与印制部分基本一致。该证书左右长约52厘米,上下宽约38厘米,采用纸质材料印制。该证书绘有吉祥花鸟图案,并印有"同心永爱"四个大字为背景。  相似文献   

20.
吴霞 《新闻爱好者》2010,(9):168-169
历史上,庐山一直是文人墨客书写的对象,但写"山"实是写他们自己的"意"。古时柴桑的文人没有因这籍贯的缘故让他们的书写与众人区别。但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当代九江文人的庐山书写与众不同。影视展览,字里行间的历史追问,从山到老房子,从房子到人,从上层贵族到民间百姓,他们的书写让庐山的美越来越有内涵和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