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2 毫秒
1.
《出版参考》2012,(Z1):29
本刊讯(记者王化兵)1月9日,光明日报出版社举办了"故事中的文化,影像里的中国"主题活动。本次活动主要展示了光明日报出版社在民俗民族文化出版领域的开拓性成果,涉猎大型图书《中国节日志》200卷、《中国白族村落影像文化志》(60卷)  相似文献   

2.
《汉书·艺文志》(以下简称《汉志》)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史志目录,是东汉班固在西汉刘向、刘歆父子整理编撰的《七略》基础上增删修改而成的。关于《汉志》收录文献情况,该志篇末称:"大凡书,六略三十八种,五百九十六家,万三千二百六十九卷"。其中涉及到"家"的概念和数量,本文拟作些讨论。  相似文献   

3.
刘冰 《图书馆学刊》2009,31(7):F0002-F0002
分门史志通典治原之书 十五卷 目录一卷 佚名辑 宋刻本 是书辑《史记》、《前汉书》、《后汉书》、《晋书》、《隋书》、《新唐书》、《新五代史》七史中的食货志、礼志、乐志、选举志、百官志(或表)、艺文志(或经籍志)、兵志、刑法志、祭祀志、舆服志、律志、、历志、五行志、天文志、地理志、  相似文献   

4.
泰兴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史志档案工作,将史志档案事业列入《泰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纲要》初稿强调.要加快史志档案事业发展:以征编泰兴党史资料为重点.编撰出版泰兴党史笫二卷(1949-1978)。全面完成泰兴市志续修工作.推进多(镇)志、部门志编修工作;确保每年出版一本年鉴。切实加强档案建设工作.  相似文献   

5.
《山东档案》2012,(3):66-66
近年来,青岛市城阳区档案局秉承存史资政、传承文明的工作理念,坚持服务经济中心工作、服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断加大史志编修和地情编研工作力度,取得了一大批工作成果。在2012年全市地方志工作成果评比中,我区参评的七部志鉴成果均获奖,走在了各区市前列,其中《城阳镇志》《城阳公路志》获得优秀地方志成果特等奖,《流亭街道志》获得一等奖,《河套街道志》《上马  相似文献   

6.
近来笔者闲暇之余,研读了《百年来引岸制度束缚自贡盐业的史实纪略》、《自贡市盐业志》、《四川盐政史》、《两淮盐法志》、《民国时期自贡报业的盐文化特色》、《“嘉惠士林”的清代扬州盐商》等档案史志,对历史上的扬州盐商与自贡盐商的政策运作初步进行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7.
近日,绥宁城步分谱编委会的胡世厚、胡昌瑞、胡昌生、胡秀全四人来到绥宁县档案局,将一套三卷的精装《世界胡氏通谱》捐赠给县档案馆,至目前该县馆藏的史志族谱档案已增至120卷。绥宁县的史志族谱档案最早起自康熙年代。有湖南通志、武冈洲志、靖州直隶州志、邵阳专区地理志、绥宁县志和杨氏、袁氏、刘氏、沈氏等史志族谱。  相似文献   

8.
广东地处祖国的南疆,国防的前哨,是开发现代化经济建设的先行点,“两个文明”的窗口,为国内外人士所瞩目,因而整理旧的广东史志,编修新的广东方志皆有独特的意义。一、广东方志概况: 历代修有专门的广东史志,而内容最翔实者莫过于广东方志,最早有关广东的记载,追溯到战国时代。此后有东汉杨孚著《南国异物志》《交州异物志》(原书已佚,辑存《岭南遗书》),隋朝樊子盖撰《岭南地图》,无名氏撰《广东图经》。此外还有《南裔志》、《交广春秋》、《吴越春秋》、《琼海方舆》等,虽已佚亡,但都不失为方志之祖。但其中史料最多的《广东通志》,现存最早的是明嘉靖十四年戴璟修的《广东通志初稿》四十卷本;继有嘉靖四十年黄?修的七十卷本;万历三十年郭棐、王学曾、袁昌祚撰七十二卷本;清康照三十六年金光祖修三十卷本;维正九年郝玉麟修六十卷本,  相似文献   

9.
《新闻前哨》2006,(4):32-32
本刊讯盛世修志。3月2日,湖北日报报业集团召开史志编修工作会议, 《湖北日报报史》及《湖北省志·新闻》编修工作正式启动。集团编修《湖北日报报史》和《湖北日报报业集团年鉴》,根据省政府安排由集团牵头与省记协负责编修《湖北省志·新闻》,都是集团加强文化建设的重大举措。做好史志编修工作,对于发扬党报光荣传统,总结历史经验,更好地为现实服务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朱浩 《文化遗产》2016,(5):126-135
从人物装扮、戏出年画和造假来源三方面考证来看,《中国戏曲志》"陕西卷"载明正德九年《回荆州》年画以及"甘肃卷"载清顺治二年《董府献杯》等六幅年画,都是将晚清时期同剧名年画稍作手脚之后的伪造品。中国戏曲在十八世纪以来的变化,使得戏曲在中国整个社会文化生活中的地位愈发重要,其扮相、道具等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视觉享受,促使民间艺人将戏曲舞台上的精彩场面制作成年画出售来盈利。戏出年画的绘制时代不会早于清中叶。  相似文献   

11.
《隋书·经籍志》“总序”所载“五十五篇”涉及《隋书·经籍志》的作者与成书,以及《隋书·经籍志》道、佛两部的演变,然历代学者皆语焉不详。“五十五篇”实指“部类”而非“篇序”,其虽源自魏徵贞观年间整理图书所撰“书序”,且此“书序”后入《隋书·经籍志》成其“总序”,但魏徵并未参与编修《五代史志》,魏徵与《五代史志》经籍部分转变为《隋书·经籍志》无直接联系。今本《隋书·经籍志》分四部四十类,附道、佛两部及其大纲,与魏徵贞观初年整理图书典籍时的规划不同,是因《五代史志》对“五十五篇”进行了调整,删除了道、佛两部之细目,究其缘由,则是《五代史志》的官修史志性质以及对前代旧例的遵循。  相似文献   

12.
明初编纂的《永乐大典》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类书,共22937卷,又目录60卷。其收书范围"上自古初,迄于当世,旁搜博采,汇聚群分,著为奥典。"(《明成祖永乐大典御制序》)其中收录了不少宋元明初方志。按《大典》凡例,历代方志主要附见于各府、州地名之下,如《太原志》见于卷五一九九至五二○五"原"字太原府中,《淳祐临安志》、《咸淳临安志》、《杭州府志》及《西湖老人繁胜录》、《梦梁录》均载于卷七五五至七六○三"杭"字杭州府,此外,方志各类内容则分载于相  相似文献   

13.
"踏踏实实做学问,平平淡淡做人。"这是欧阳宏生教授喜爱的自勉语。2011年6月由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作《21世纪中国电视文化建构》,一如其人其志,欧阳教授以谨严平实的行文,整理十年研究所得,系统探讨中国当代电视文化的建构问题。《21世纪中国电视文化建构》一书,统编有节、分合井然,从电视本体与电视文化的探索,电视批评的开拓与  相似文献   

14.
北京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图书出版源远流长。《北京志·出版志》记载了从西周至今三千余年期间,北京地区图书出版的兴衰起伏,读者可以从中了解到北京的灿烂文化与其深厚底蕴,从侧面看到文化古都和当代中国文化中心的一角。资料相当丰富,基础比较厚实为了弄清北京地区图书编辑、出版、发行、管理等方面的发端和现状,编写人员自1992年以来,用多年工夫,搜集了2900余万字的资料。包括:通过首都图书馆、国家第一、第二档案馆,复印了32卷《北京出版志料》,约1000万字;编辑并公开出版了16辑《北京出版史志》,邀请出版界、史志界的专家、学者和知情人…  相似文献   

15.
中国经典刊于石碑,始于后汉"熹平石经"。其名目卷帙,《隋书·经籍志一》著录甚详:"后汉镌刻七经,著于石碑,皆蔡邕所书";计《周易》一卷、《尚书》六卷、《鲁诗》六卷、《仪礼》九卷、《春秋》一卷、《公羊传》九卷、《论语》一卷。熹平石经历年既久,风蚀兵燹,崩残湮毁。后世学者及鉴赏家们有收藏石经残石、残字、拓片者,如北宋赵明诚所撰《金石录》谓:"今余所藏遗字,有《尚书》、《公羊传》、《论语》,又有《诗》、《仪礼》。"晚近罗振玉、马衡、徐森  相似文献   

16.
近日,《康熙卢龙县志校注》出版发行。卢龙县曾是孤竹国都,勤劳智慧的卢龙人民创造了灿烂的孤竹文化。县志作为孤竹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卢龙历史文化信息,在研究、挖掘、传播孤竹文化中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康熙卢龙县志校注》以清康熙十九年增刻本《卢龙县志》为蓝本,参以历代《永平  相似文献   

17.
讯息点击     
《档案》2011,(3):62-64
临夏州档案馆翻印《河州志》为社会利用提供史料临夏州档案馆本着古为今用、熔古铸今的原则,继翻印明嘉靖《河州志》之后,近期又翻印了清康熙四十六年《河州志》。该《河州志》原本为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的木刻本,分六卷,开首有"凡  相似文献   

18.
《黄安县志》十二卷清刘承启修 ,詹大衢纂。清康熙三十七年 ( 1698)刻本 ,十二册 ,半页八行二十一字 ,白口 ,四周双边 ,单黑鱼尾。首有康熙三十七年年遐龄序、康熙三十六年王燕等八篇序文 ,另有康熙四年原序一篇、《黄安县志》纂辑姓氏、凡例十六则。全书分十二卷十二门 ,即卷一沿革志、卷二疆域志、卷三田赋户口志、卷四蠲赈志、卷五学校志、卷六诸祀志、卷七风俗志、卷八职宦志、卷九选举志、卷十人物志、卷十一闺范志、卷十二艺文志。刘承启字光仲 ,直隶故城人 ,贡生 ,康熙三十五年邑令。大衢字涉园 ,湖北黄冈人。岳宏誉序文中言 :“今上…  相似文献   

19.
粤北镇溪祠古戏台,《中国戏曲志·广东卷》未予著录。《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广东卷》谓其始建于"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但此戏台的始建年代为清嘉庆八年(1803)年。镇溪祠"寺""祠"不分的称谓,庙祠合一的四合院建筑模式,倒坐式的山门戏楼,为广东众多古建中所罕见。祠内《永远戏金常田碑》,是迄今国内发现的第二通有关戏田制度的碑刻。连州马带村古戏台,《中国戏曲志·广东卷》予以著录,并谓此戏台"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但此台始建于清代,光绪三十四年重修。长期以来,在此台演出的大戏是祁剧,小戏是采茶戏。这和当地村民多来自湖南相关。  相似文献   

20.
《清史稿》卷69《地理志·四川》载:"[雍正]十二年,升嘉定、潼川二州为府。"同卷《地理志·嘉定府》又载:"顺治初,因明制为直隶州,领县六。康熙十二年升府,以其地置乐山县。"同一卷,对嘉定州(治今四川乐山市)升府的年代记述前后矛盾,一说为"雍正十二年"(1734),一说为"康熙十二年"(1673),相差达61年。读者要问,到底哪个说法正确?清嘉庆十七年(1812)版《乐山县志》卷2《舆地志·沿革》载:"雍正十二年,升嘉定府,仍置县曰乐山。"嘉庆二十一年(1816)版《四川通志》卷4《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