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美国的民主政治与决策效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是典型的资本主义民主制国家,其决策过程表现为一批权力中心的相互作用,权力分散是美国政治的一个重要特征。然而,体现美国式民主的分权体制也造成了政府决策效率低下的结果,其负面影响日益引起人们的批评与关注,美国政治中民主与效率之间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冲突和低触。民主政治在可能导致决策效率低下这一消极后果的同时,也包含了许多积极的因素:首先,在现代社会,民主已经成为政府统计合法性的基础;其次,广泛的政治参与在程度上有利于公共利益的界定;最后,民主政治可以使社会在稳定的基础上进行渐进的变革,因此,不能因为强调效率而否定民主。决策效率不高既是美国民主政治的体现,又是民主政治所付出的代价。  相似文献   

2.
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是村民自治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做好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取得了积极成果,但在一些地方还存在着重形式、轻实效,制度不全、决策不民主,程序不规范、群众参与性不强等问题。为了进一步做好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必须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以及配套政策,强化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的保障机制;提高认识,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强对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的领导;大力开展宣传教育和培训,提高村民政治素质,增加村民的民主意识和参与政治民主的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3.
民主政治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系统地阐释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理念,包括民主政治的社会主义本质,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作用,实现民主政治的途径,为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南。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作出的重大贡献在于,他深刻论述并解决了以下基本理论问题:恢复和重新确立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探索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思想基础;关于两种类型民主的区分。强调坚持社会主义民主,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确立了根本原则:关于民主地位的深刻认识,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实践开辟了道路;关于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主张,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相似文献   

5.
政务公开是中国政治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民主政治和法制建设的重要手段;是反腐败的重要举措;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政务公开机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应该从法律、政治沟通机制、民主制度、民主意识等方面为政务公开机制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6.
以党内民主推动人民民主是政治体制改革的新思路。发展党内民主对于推动政治体制改革,实现人民民主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民主制度建设、依法治国、加强党的领导与执政地位、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动人事制度改革和有效地制约和监督权力运行等方面,都可以利用党内民主所带来的动力予以继续推进。  相似文献   

7.
加强高校民主政治建设是新时期加强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从实现高校党委决策程序化、民主化、科学化三个方面论述搞好党委决策对促进高校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人权派根本反对独裁制度,主张民主政治;人权派的民主政治具体表现为三权分立、多党制和议会政治;人权派民主政治的实质就是仿效英美,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但是,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是历史的必然,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既是历史的结论,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所证实。  相似文献   

9.
浅谈高校管理方式的转变--兼谈高校的教授治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管理体制变革,应从管理的理念和行为方式上着手。建立合理的权力分配结构,使管理重心下移;转变机关的职能及行为方式;发挥教授在决策与管理中的重要作用。这样,可以增强教师和干部的民主意识,避免在决策中放弃民主精神和民主程序,减少决策失误。  相似文献   

10.
论教育民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育民主是一个历史的、发展的概念,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教育机会均等;2.民主的决策与管理;3.民主的师生关系。其核心是教育机会均等。建立我国的教育民主,一是要处理好教育机会均等与宏观社会公正的关系,义务教育与人才教育的关系;二是要教育决策与管理的民主化;三是要师生关系的民主化。  相似文献   

11.
吴良健 《台州学院学报》2011,33(4):27-34,50
浙江温岭人大预算监督中的协商民主,能够从保护少数群体利益和限制代表、政府自由裁量权两方面弥补代议民主在决策合法性上之不足,前者也在参与可行性、广泛性和参与效能不平等上存有缺陷,需要代议制的完善方能更好地传输合法性。温岭经验中“公众→人大→政府”协商过程。存在“合法性输送”的强、弱两种形式,也存在“温岭模式”中两处合法性断裂:人大代表民主化不足与利益组织化困境。只有这两个制度性壁垒有所突破,才能使“参与式预算”改革从根本上提升政府预算决策的合法性。协商民主和选举政治,仍是中国未来预算改革乃至宏观政治体制改革无可回避的两大主题。  相似文献   

12.
党内民主在惩治和预防腐败中具有基础与保障作用;我们要从落实党员主体地位,推进党务公开,加强科学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等方面,进一步发展党内民主,大力推进反腐倡廉工作.  相似文献   

13.
协商民主是一种由协商主体通过自由平等的公共协商参与决策的民主形式。目前,中国的民主政治发展已经进入了协商民主的主流话语阶段。相较于竞争性的选举民主,中国的执政者在价值偏好上更容易接受非竞争性的协商民主。当前中国的公共协商模式主要是公共权威主导的动员协商,虽然它契合了协商民主的精神和价值,但是离规范化的的协商民主还有一定距离。因此中国公共协商的前景就是要从公共权威主导的动员式协商走向公民主导的对话式协商。  相似文献   

14.
卡罗尔·佩特曼的参与民主理论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卡罗尔·佩特曼于1970年出版了《参与和民主理论》一书,完整地构建了“参与民主”理论。佩特曼以古典民主理论为研究起点,通过对第二类古典民主理论进行诠释得出参与民主理论,并运用企业低层次上工人参与的例证、企业更高层次上工人部分参与的例证,以及南斯拉夫工人的“自我管理”实例等实证资料对参与民主理论进行证明。参与民主理论对民主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同时,它在内容上和论证上也存在不足之处。但是,参与民主理论的不可操作性促发了审议民主理论的勃兴;参与民主理论构筑了公共行政合法性的根基,为民主行政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理论。  相似文献   

15.
民主发展道路是由各国具体国情所决定的,中国协商民主的理念和实践已经深刻影响了西方民主的发展。构建和谐社会要推进协商民主,一是发展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基层群众自治等基本政治制度;二是构建公民参与网络,实现平等合作的官民互动;三是拓宽参与渠道,促进公民参与。  相似文献   

16.
网络协商是协商民主在新时期的重要实现形式,公民可以通过网络政治参与"近似地"实践协商民主的理想。鉴于网络协商民主中参与主体身份的开放、地位的平等、话语权的开放及网络本身的即时性等特征,公民参政的途径得以扩大,参政的热情和能力得以提高,这些都有助于我国的公民参政逐步走向成熟,并最终促进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但是,作为一个新生事物,网络协商民主在实践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需要我们正视这些缺陷,并通过进一步加大互联网硬件设施建设、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促使政府自觉发挥在网络协商民主中的功能等举措,使网络协商民主最终成为当前实现民主治理应该选择的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国内学术界非常关注"协商民主"的理论并对其持较为普遍的乐观态度。但是,我们在确认某一理论对现实是否有益之前,首先要思考它是否合理。为此,对墨菲的竞争性多元主义的民主模式的介绍应该能引起国内学术界对协商民主理论所面临的挑战及其存在的问题的关注。墨菲以施米特的政治理论为基础,对罗尔斯等人倡导的协商民主理论作了辩驳。与协商民主理论不同,墨菲论证了民主政治的冲突性内涵以及激情对公民的民主政治精神培养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在世纪之初,协商民主理论吸引了具有敏锐洞察力的国内学者的关注,他们以不同的角度分别从协商民主理论阐释、协商民主与政治协商、与公共治理、与民主建设以及与和谐社会构建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9.
协商民主理论强调公共协商和对话的重要性,倡导以必要的对话协商程序来实现民主的实质。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实现协商民主提供了新的手段和途径,它可以让协商民主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扩大公民参与广度的同时提升参与的质量,打破精英对话语权的垄断以实现政治平等;但同时通过网络的协商民主也面临着诸如"数字鸿沟"、"网络暴力"以及群体极化等风险。  相似文献   

20.
The term “democracy” is ambivalent—in the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it has played both god term and devil term, and inspired both sacrifice and trembling. Robert L. Ivie has mapped the discourse by which American policy elites have said “no” to democracy—the rhetoric of “demophobia.” This essay complements his analysis by mapping the discourse by which Americans began to say “yes” to democracy during President Thomas Jefferson's administration—the rhetoric of “demophilia.” Understood as a discursive formation, demophilia creates space for rhetoric and deliberation that is closed by demophobia. In the process, demophilia disciplines democracy by producing deliberative subjects properly attuned to civil speec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