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师,做一个接纳者接纳意味着要把每个学生都看作是有独立人格的人,不嘲笑、不惩罚、不贬抑,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发展性和成长性。学生的厌学、旷课、反抗父母等行为是教师和父母头疼的事情,对于青少年而言,从"依赖"走向"自治",在各种尝试与体验中确立"自我",在犯错中成长,则是一条必然之路。作为教师,  相似文献   

2.
教育是为了每个生命个体能自由、理性和善良地全面发展,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以优秀的人格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做到从内心深处"接纳"每一位学生。现在是以学生为本的时代,"接纳"一词反映出的是一种积极的、乐观的友好的人生态度,是建立在善良与热情的基础上的优秀品质;教师要做到真心、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该是理性的爱、闪光的爱。这种爱才是工作的出发点,是教育艺术产生的源泉;教师在接纳每一位学生、平等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同时,还必须以真诚的态度感化学生,学会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考虑问题,不挫伤他们心灵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人的自尊心。只要教师的内心充满爱,就能传递给学生最美的眼神、最真的爱,就能实现每个生命个体自由、理性和全面地发展。  相似文献   

3.
爱的效应     
爱的效应每个学生都有爱的本能需要,这是人们爱的心理需求。学生在家里备受父母的爱护,来到学校,很自然地会把他们与父母交往中产生的种种感情、期望与“爱的要求”,转移到教师身上,要求教师不仅传授给他们知识,而且也要求教师能像父母那样体贴爱护他们。教师如果真...  相似文献   

4.
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在一个班集体中不可能那么整齐划一,有品学兼优的好干部,也有调皮捣蛋的困难生,而更多的是中等生。如何使每个学生都感受到教师的爱,同时又让学生懂得将爱回报给他人呢?我的体会是:一、关心、了解学生,教会学生了解、关心他人班级的学生有不同的家庭背景,父母地位和经济能力也不同,先天遗传因素亦不同,因而形成性格、能力、特长、爱好上的差异。对于一个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必须在很短的时间内全面地了解每个学生的  相似文献   

5.
师爱的误区     
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和精髓,是教师最宝贵的职业情感。夏丐尊先生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师爱不同于一般的爱,它是人类复杂情感中高尚的结晶。然而在实际工作当中,有许多教师在对学生的爱上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偏差,存在着种种爱的误区。一、应无条件接纳所有学生,不要偏爱学生在实际工作当中,由于种种原因,一些教师常常会自觉不自觉地偏爱某些学生,厌恶另一些学生,并不能真正做到接纳所有学生。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也许很复杂,但无论怎样,在学生看来这就是老师“偏心”。而师生关系的不和谐,学生间不团结,教师的…  相似文献   

6.
一、调查研究,选定主题在专题调查研究中,我发现不少学生对于父母和长辈的关爱处于一种麻木不仁、无动于衷的状态,不理解父母与长辈的苦心,不体会父母和长辈的爱心,不接纳父母与长辈的用心,要求父母和长辈对自己百依百顺,从不检查与承认自己的错误和不足,稍有一点不满意就发脾气,轻则大哭大闹,重则离家出走。这说明,现在很多学生不但不理解父母和长辈的关爱,更不会感谢父母与长辈对自己的关爱。因此,我觉得非常有必要就这个问题,对学生进行“学会感恩”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疏导使学生走出娇生惯养、不知感恩的心理误区,初步明白感恩的重要…  相似文献   

7.
一名四年级男生在观看SCP视频内容后产生害怕焦虑情绪,由于情绪不被父母、同学接纳而引起焦虑泛化,并开始对非具体对象产生紧张不安情绪。心理教师通过具体化和焦点解决“量尺”技术帮助该名学生明确焦虑来源,避免焦虑继续泛化,并帮助他逐步重建安全感,恢复正常的学习生活。  相似文献   

8.
中国有句古话:“三天不开口,神仙难下手。”我们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如果不让学生开口,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教学将无从下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内因,是主体,教师是外因,起主导作用,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各种教学措施和方法,必须经过学生的主体接纳才能产生实效。  相似文献   

9.
人无趣不乐,人无乐不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表现尤为突出。小学生天性好奇,喜欢参与趣味性、情境性、实践性、竞争性的活动,而小学数学又相对比较枯燥,必须采取一种寓智于情,以情激学的方法和手段,让学生找到“感觉”,这样才能更好地“心灵开放,学生才会心甘情愿地接纳知识、接纳教师,接纳同学、接纳生活.才会发挥潜能、输出创造”。(特级教师严育洪)  相似文献   

10.
亲情教育是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在实际教学中,通过“亲历者”“旁观者”“审视者”三个视角,引领学生于生活细微处发现、感受、理解、接纳、表达亲情之爱,感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以感恩的心与父母沟通,树立正确的亲情观,激发家庭责任感,做家庭的好成员。  相似文献   

11.
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学生,尤其是小学生,常常会有这样那样的“不是”。学生行为上的“不是”都是有原因的,教师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只有准确分析学生的“不是”之“是”,才能转变学生的“不是”,抑或容忍、接纳学生的“不是”。  相似文献   

12.
职校生就读于职业学校 ,很难说是源自于其父母和本人的初衷 ,往往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如何让初入职校的学生从失落中、从新环境的无所适从中走出来 ,新生入学教育是关键。一、自信心的唤醒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 ,学生的自信表现为学生“理想之我”对“现实之我”的接纳程度。由于新生对职业教育缺乏了解 ,对“理想之我”的认识比较模糊 ,所以唤醒学生自信心就必须让学生从认识职业教育中的“理想之我”开始。首先 ,着力营造整洁、温暖和向上的教育环境 ,让学生在现实的、而又能令他认为是理想的环境中接纳自己 ,视自己为其中一员 ,并为成为其中…  相似文献   

13.
一、调查研究。选定主题 在专题调查研究中,我发现不少学生对于父母和长辈的关爱处于一种麻木不仁、无动于衷的状态,不理解父母与长辈的苦心,不体会父母和长辈的爱心,不接纳父母与长辈的用心,要求父母和长辈对自己百依百顺,从不检查与承认自己的错误和不足,稍有一点不满意就发脾气,轻则大哭大闹,重则离家出走。这说明,现在很多学生不但不理解父母和长辈的关爱,更不会感谢父母与长辈对自己的关爱。因此,我觉得非常有必要就这个问题,对学生进行“学会感恩”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疏导使学生走出娇生惯养、不知感恩的心理误区,初步明白感恩的重要性,增强感恩的意识,为他们学会感恩做好心理铺垫、情感铺垫和行动准备。  相似文献   

14.
如果你能一语道中孩子的心事,主动分享他的成就与愉悦,孩子自然会喜欢和你说话。第一,把自己也变成孩子。父母是否拥有一颗童心,是非常重要的。童心未泯,才能抛开“大人”、“父母”等身份。当你接纳了孩子,孩子才有可能接纳你。  相似文献   

15.
感恩父母     
[设计理念]我们和父母的关系,是人一生中最基本也最重要的关系,是我们处理一切关系的基础。为此,我设计了以“感恩父母”为主题的系列班级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此系列共包括三个活动,活动层层深入:活动一从填写问卷开始引入。引导学生了解父母;活动二让学生进一步深刻感知父母对自己的巨大影响:活动三通过面对面采访父母,让学生从内心深处真正理解父母、接纳父母,形成感恩父母的强烈情感。  相似文献   

16.
学生是富有变化的群体,每一届学生,每个班级的学生都是不一样的,每个群体中的个体也是个性鲜明、与众不同的,个体与个体干差万别是很正常的。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努力寻找适合自己学生的教育教学方式。不同的学生,需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来解决问题,这就是因材施教。学生是“脚”,教育是“鞋”,教师就是造鞋人。造鞋人如果不了解“脚”的大小、形状,怎么能造出适合“脚”的“鞋”呢?  相似文献   

17.
古人云:“行可以为仪表者,人之师表”。教师是学生人生路上除父母外最早的老师。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是学习、模仿的直接榜样。教师的神态,对学生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每个学生的眼睛都仿佛是一台摄像机,随时将教师的神态留在各自的“底片”上。神态是感情和姿态的综合,教师在传授知识时把喜怒哀乐的真挚感情,通过面部表情、眼神和姿态传递给学生,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领会和理解。教师的神态具有丰富的内涵。表情是感情的“晴雨表”。心理学家认为:感情表达等于7%言词加38%声音加55%面部表情。面部表情中,眼睛最为突出…  相似文献   

18.
王萍 《教育革新》2009,(11):14-14
中国古代教育家韩愈曾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每个教师都从事着教书育人的事业。每个人在自己的从教生涯中,不可避免的都批评过自己的学生,可以说,“批评”在教师的工作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项工作,因为这也是一种常用且有效的教育学生的方法。可是“如何批评”这个问题大家似乎并没有过多去思考过,也就是说.批评也需要一定的“技巧”。批评不等于责骂、甚至是辱骂.更不等同于威胁、吓唬。  相似文献   

19.
《班主任》2006,(7)
刘建坡,北京市电气工程学校教师,大学本科学历,中教高级。自1985年从教以来,刘建坡老师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确立“每个孩子都是宝”的思想,接纳每个孩子,用博大的胸怀宽容每一个孩子的错失与落后,真心诚意地下真功夫从最后一名学生爱起。她注重总结经验,注重提高自身思想和业务素质,曾先后获得北京市优秀班主任“紫禁杯”二等奖、特等奖,北京市普教系统师德标兵,国家德育总课题组“师德科研先进工作者”、“德育科研先进工作者”,中国科教文卫体工会“全国师德先进个人”。2005年4月,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北京市先进工作者”称号。2005…  相似文献   

20.
王莉韵 《上海教育》2008,(17):48-49
新教师走上教学岗位的第一年,是教师专业化的“关键”时期,又是教师专业化的“危机”阶段。它的突出特点是“骤变与适应”,包括环境的适应、工作的适应、人际关系的适应、教师生活的适应等。这一阶段,许多活动都以试图掌握工作技能和得到学生、同行和行政管理者的接纳为中心,所关心的是自己在陌生环境中能否生存下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