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有一件事,过后多年想起来都让我感到内疚。那是1986年,我在阿克苏驻站,就住在记者站的小院里。有一天,记者站来7位老人。他叫什么名字,长的什么模样,事隔这么多年我已经完全记不得了。只知道他找我这个“新疆日报记者”,是希望借助党报的力量讨还公道的。从老人的叙述中,我知道他数天前为一桩纠纷,受到当地执法部门某些人十分粗暴的对待。当时我脑子里的念头是:“这种事管不了”,“写了报纸也未必能登”,结果几句话就将老人给打发走了。事实上,就算当时自己当记者的资历尚浅,调查一些复杂问题的功力也欠缺,但至少可以请老人…  相似文献   

2.
1998年3月,我从编辑部到人民日报北京记者站做驻站记者。从编辑到记者,角色的转换需要适应,而在北京这个特殊地方当驻站记者,其中的甜酸苦辣似乎也很特别。借《新闻战线》一角,说一点不成熟的感悟。倾注一份热情 记者出身的人民日报副总编辑梁衡有一句名言:出门跌一跤,也抓一把土。他说,记者就是编辑部的采购员,出门去就是要拿回东西来,要有“每采必得”的勇气。我确实体会到驻站记者应该保持这种精神状态。在北京当驻站记者,有近水楼台的优势,了解宣传信息比在外地驻站要方便,但它所要求的快速反应能力也更强。譬如,一件影响…  相似文献   

3.
孟学祥 《新闻天地》2007,(11):29-29
以前,在贵州省平塘县委宣传部工作的我既是宣传部的新闻科长,又是地区报《黔南日报》驻平塘记者站的记者。  相似文献   

4.
我对记者部和驻站记者的工作,一直是关心和重视的。近三年来,我的有关记者工作的讲话共有4个,其中,有3个是在驻站记者开的会上讲的。第一,张家厚同志(湖北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对去年记者站工作的肯定意见,我表示完全赞同。他的讲话很具体,也很实在。2002年,大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去年,我到各地跑跑,见到了各市州的领导,他们对大家的工作都很满意。这是对我们的工作的充分肯定。总体上讲,他们是从驻站记者那里看湖北日报报业集团的形象的。两个分社和13个记者站个个工作都不错,没有一个瞎搞的。大家给我的一个突出…  相似文献   

5.
张培铁 《新闻前哨》2004,(10):38-38
驻地记者站,是编辑部的前沿阵地;驻站记者,是战斗在前沿阵地的士兵。 驻记者站是每个记者的“必修课”。我经过半年的驻站实践,初步领悟了“必修课”的含义,收获了在“前  相似文献   

6.
记者是社会发展过程忠实的记录者和发掘者,要做一个称职的记者,只有深入基层,才能了解、反映最原始真实的生活,才能为党委、政府提供决策依据。作为驻站记者,最大的优势就是始终和最基层的群众,和基层的党委、政府在一起,上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下联系最火热的生活,因此是最能够写出鲜活的、有生命力的新闻作品的。上世纪90年代末,我在安徽日报六安记者站工作时的一段经历至今难忘。  相似文献   

7.
我去鹤壁采访杜金斗,和他谈了一整天。  临别时,他赠给我两本书,两部作品集。一本是出版于 1990年的《红楼狂想曲》, 17篇, 15万字;一本是出版于 1999年的《龙吟太行》, 51篇, 36万字。  回来后,要动笔写稿前,我先认真读起了《红楼狂想曲》和《龙吟太行》,以求更准确了解他为人为文的特点。  杜金斗是从 1970年开始他的记者生涯的,先后在河南日报驻开封记者站、安阳记者站、鹤壁记者站工作,现任鹤壁记者站站长。从 1973年到安阳记者站后,他再也没有离开过豫北大地。因此,他笔下的人物有太行山上的“愚公”,有黄河岸边…  相似文献   

8.
青年记者是报社的未来,是党报新闻事业发展的希望所在。笔者认为,作为远离报社大本营的记者站,其中心工作除了报道好当地党委和政府的中心工作之外,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以党的新闻事业发展为己任,树立大局意识,持之以恒地培育青年记者,保持记者站工作的可持续性,使记者站报道工作后续有人。  相似文献   

9.
省级党报分布于全省各地的记者站,是报社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十名驻站记者,是报社一支善于打硬仗的主力部队。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宣传事业的需要,记者站工作也呈现新的态势,编辑部工作人员如何为记者站做好服务工作,是一个新课题。 我以为,在具体工作中,要处处体现一个假设:如果自己是一名驻站记者,身在记者站,有哪些困难,最  相似文献   

10.
王正庆 《新闻窗》2007,(3):60-60
我任《遵义日报》社驻遵义县记者站专职记者三年多来,有几次采访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采访实践证明,生活中并不缺少新闻,而是缺少发现和思索,驻县记者的稿子是用脚跑出来的,在基层工作苦中有乐,驻县记者采访起来有一种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感受,我认为在基层作记者工作也能大有作为。千辛万苦跑基层  相似文献   

11.
日前接到老同事贸俊文的来信.让我为他的新闻作品选集写一篇序。说‘老同事”,是就我和他交往的年头而言的。在我的印象中.贺俊文还是个稳重的中年人的形象。再一想,我已经是“过七望八”之人.贺俊文自然也是年过花甲了。对往昔的一些回忆,至今犹如昨日,那就真人真事、实话实说吧。我最早知道贺俊文的姓名、看到他写的稿件.是在1982年。当时,他是中央台陕西记者站的记者。他和四川记者站的记者康庆良沿着从西安到成都的古蜀道采访,写了十几篇游记。我们得到启发,后来又组织有关几个省的记者站.派人到三国时期的一些重要历史事件…  相似文献   

12.
在日报工作多年,没有想过要当晚报记者,但毕竟当了,而且已工作一年有余。去年,晚报刊用了上海记者站稿件二百三十二篇。这些稿件,以“统货”居多,迄未发现有传世之作。就回顾过去一年,走过来也是步履艰难。我从南京编辑部调到苏州记者站,当了十年农村记者,慢节奏生活过惯了。一星期发两、三篇稿件,虽然没有心安理得的想法,但也好象说得过去。  相似文献   

13.
姚立 《中国传媒科技》2003,(3):13-13,25
<正> 说起驻外记者的酸甜苦辣,有一点令我感受颇深:那就是科技的发展使驻外记者的工作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就以发稿来说,如今的记者恐怕很难想象20年前国外记者站的工作状况了。笔者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曾三次驻外工作,亲身经历了这些变化。  相似文献   

14.
2010年8月,我和军报每个记者站(点)都有过沟通,或了解情况,或研究工作,或交流业务。一些记者谈了不少苦衷,有的反映稿子难发,有的希望报社多关心记者站的利益……听了这些“苦衷”,结合当月阅签来稿,我想起了记者功夫的话题。  相似文献   

15.
我任贵州《遵义日报》驻遵义县记者站专职记者三年多来,有几次曲折的采访经历让我终身难忘;也是我从事新闻业写稿20多年来(含《遵义县报》的7年采编工作)从未有过的经历,有几次采访,对我的启发和帮助很大。  相似文献   

16.
1992年7月31日南京发生空难,当即有100人死亡,26人受伤。事发后,新华社驻江苏分社、人民日报驻江苏记者站、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驻江苏记者站,以及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江苏记者站,还有南京的新华日报、南京日报、江苏省电台、电视台、扬子晚报等数十家新闻单位共派出一百多名记者前往采访。我作人民武警报的记者,奋勇角逐,敢于竞争,结果我采写出了独家新闻,抢在国内外所有报刊  相似文献   

17.
读者之声     
四川省涪陵师专宣传部记者站刘均泽:1993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学校图书馆看到了《新闻与写作》。时值记者站刚成立不久,我便把《新闻与写作》推荐给记者们,大家也同时爱上了她。校党委宣传部连续两年给记者站订了两份《新闻与写作》杂  相似文献   

18.
绍军 《传媒》2003,(1):49-50
《xx日报》记者站招聘站长 2002年11月27日,郑州日报记者前往南阳市卧龙区法院采访。采访之余,该法院的工作人员易先生欣喜地告诉记者:“以后我们可能就是同行了!《xx日报》正在招站长,我昨天去应聘了。” 接着,易先生讲起了详细情况。  相似文献   

19.
当一个好记者赵洪松背着一床棉絮、提着一捆书,我从武汉来到湖北日报恩施记者站报到了,夜枕清江的汩汩涛声,那一夜我做了一个自己仗剑行侠的记者梦,睡得好香好甜──回想12年前自己大学毕业开始记者生涯的第一天,仿佛就在昨天。1985年7月,我从华中师范大学中...  相似文献   

20.
汗水、墨水洒在虎头山 在山西电台连续当了几年编辑以后,我在机关办公楼里坐不住了,总想趁机到记者站去干。听说大寨常驻记者实行轮换制,我毛遂自荐说:“我不怕吃苦,让我到大寨锻炼一年半载!”1967年12月,我离开太原温暖的办公室,赶到冰天雪地的虎头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