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所李家洋课题组长期从事植物非依赖于色氨酸生长素合成途径的研究。该课题组前期研究表明,吲哚甘油磷酸(IGP)是色氨酸合成与非依赖于色氨酸生长素合成途径的分支点,拟南芥吲哚合酶(Indole Synthase,INS)是色氨酸合成α亚基(TSA)的同源蛋白,可能具有催化IGP合成吲哚的功能(Ouyang et al.,Plant J,24:327,2000)。为进一步研究INS的生物学功能,研究人员获得了INS功能缺失突变体ins-1和ins-2,并将ins-1与TSA功能降低突变体trp3-1进行了遗传分析,发现ins-1的胚胎发育异常,trp3-1的胚胎发育与野生型相似,而ins-1 trp3-1双突变体表现出完全的胚胎致死。INS蛋白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具有时空特异性的表达模式,胚珠生长素含量测定以及对胚胎中生  相似文献   

2.
目前常用于植物样品砷形态萃取的萃取剂为甲醇、水或者不同浓度的甲醇和水的混合物,配合搅拌、超声和微波加热等辅助方法对植物样品中的砷形态进行萃取。这些方法已成功应用于龙虾、褐藻、海草、鱼及海洋贝类砷形态的萃取分析。然而海洋生物中的砷与陆生植物中的砷形态有较大不同,海洋生物中的砷以有机砷为主,而陆生植物体内,尤其是水稻样品内无机砷占主要部分。由于无机砷和有机砷的极性不同,采用的萃取剂也不尽相同,成功应用于海洋生物的砷形态萃取方法未必适用于陆生植物。还有一些研究人员利用磷酸、三氯乙酸和氢氧化钠进行植物样品砷形态的萃取,但效果都不尽如人意。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孙国新副研究员选择并优化了萃取剂、使用体积、样品重量、萃取时间及温度、微波萃取程序、离心时间与转速等影响微波辅助萃取效率的条件,建立了萃取稻米及其制品中砷形态的新方法,并将其广泛应用于绿藻、蓝细菌、四膜虫、人工胃液和雄黄酒的砷形态萃取分析中。  相似文献   

3.
植物由水生向陆生发展是生物进化的重大事件。陆地植物起源的研究是植物学基础理论的重要内容。必须综合生物学和地学的研究,才能正确认识陆地植物起源的问题。目前认为陆地植物起源的时间在中奥陶世至晚奥陶世(距今4.7亿年至4.5亿年)之间。当时新的陆生环境对植物造成很强的选择压力。植物在累代延续中发生结构和生理的改变,逐步适应新环境。认识当时的全球环境有助于理解植物登陆的过程。现代植物性状的研究认为陆地植物起源于轮藻类植物。推断陆地植物世代交替的起源是由于合子的减数分裂推迟发生所致。早期陆地植物配子体的发现倾向于陆地植物世代交替是同源起源。  相似文献   

4.
荷叶铁线蕨     
冯至舟 《百科知识》2010,(24):56-57
蕨类植物是地球上最早的陆生植物,因其叶片细裂如羊齿而被称作"羊齿植物"。它具有维管束组织,因而与种子植物被合称为维管束植物;又因它仍借孢子繁殖,所以与苔藓植物被合称为孢子植物。事实上,蕨类植物属于一个过渡植物群,在植物界中的地位处于苔藓植物和种子植物两门之间,它较苔藓植物进化,  相似文献   

5.
植物源农药的研究和应用进展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李永夫  罗安程 《科技通报》2003,19(5):434-438
综述了植物源农药(包括植物源杀虫剂、植物源杀菌剂、植物源除草剂)的研究和开发应用现状,较详细地介绍了几种典型杀虫植物(主要包括楝科植物、豆科鱼藤属植物、卫矛科植物)的杀虫机理和开发应用情况,并讨论了植物源杀虫剂今后研究的几个热点:生物技术在植物源杀虫剂研究中的应用;植物源光活化毒素的研究;杀虫植物资源的进一步调查研究,与植物源杀虫剂相比,植物源杀菌剂和除草剂的研究和应用要少得多,然而目前人们已经在植物体内发现许多具有杀菌、除草活性的物质,因此开发植物资源合成杀菌剂和除草剂具有巨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6.
苔藓植物(bryophytes)是绿色高等植物中最低等的陆生植物,种类繁多,是自然界重要组成部分。苔藓植物是对环境污染敏感的植物之一,具有监测环境质量的作用,研究苔藓植物中含有的地球化学元素的营养富集特征,对研究苔藓植物的生态功能与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植物篱复合农林业技术措施效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推广应用复合农林业(Agroforestry)是一项解决我国农耕地减少、防治水土流失、有利于生态环境保育、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技术措施。20世纪90年代以来,植物篱作为一种新型的复合农林业技术措施得到了国内理论研究者的重视。典型试验研究表明: ①植物篱具有显著的减水(22%~66.2%)减沙(72.2%~98%)效果,并可通过拦沙和截茬还田两种途径提高土壤养分; ②植物篱建造成本低、一般可作饲料、燃料等多种用途,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③植物篱间距对其水保效益有显著影响。张家口地区植物篱种植间距以不大于10m为宜,而在三峡库区的紫色土陡坡耕地上植物篱间距以5m为宜。总之,种植植物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复合农林业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8.
植物篱复合农林业技术措施效益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推广应用复合农林业(Agroforestry)是一项解决我国农耕地减少、防治水土流失、有利于生态环境保育、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技术措施.20世纪90年代以来,植物篱作为一种新型的复合农林业技术措施得到了国内理论研究者的重视.典型试验研究表明:①植物篱具有显著的减水(22%~66.2%)减沙(72.2%~98%)效果,并可通过拦沙和截茬还田两种途径提高土壤养分;②植物篱建造成本低、一般可作饲料、燃料等多种用途,有较高的经济效益;③植物篱间距对其水保效益有显著影响.张家口地区植物篱种植间距以不大于10m为宜,而在三峡库区的紫色土陡坡耕地上植物篱间距以5m为宜.总之,种植植物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复合农林业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9.
《未来与发展》2011,(2):95-95
英国皇家植物园丘园和美国密苏里植物园2010年12月29日在伦敦联合发布了由全球多个植物研究机构合作完成的《植物名录》。这部被业界称为“陆生植物大全”的文献收录了约125万个陆地植物名称,包括各个物种的正式学名和各种别名。  相似文献   

10.
本世纪初,德国植物学家成功地培养出植物细胞,发现能够从植物细胞培养出幼小的植物。植物体内成熟的细胞怎么会长出一棵小植物来呢?科学家对植物的这种“返老还童”现象作了长期艰苦的研究,发现它同植物激素关系很大,是植物激素中的生长素、细胞分裂素在发挥威力。一般认为生长素可以促使植物生长,细胞分裂有利植物生芽。这些植物激素虽然在植物体内含量极少,但它们在一定的条件下则神通广大,植物的生长发育都要受到它们的调节和控制。在某些生产实践上,人们已经可以指挥植物“返老还童”了。例如,用花粉培养成完整的植株,为植物育种开辟了…  相似文献   

11.
科技快递     
彭文 《百科知识》2009,(23):10-11
剪枝为何能促檀物生长? 剪去一些枝干可以促进植物的生长。英国的一项最新研究揭示了其中的深层原理。积极生长的植物分枝都会释放一种生长素到主干中,一个分枝想要生长,在主干中就必须有它自己的生长素,如果主干中已有大量生长素,  相似文献   

12.
《科技风》2020,(13)
植物LEAFY(LFY)基因编码植物特有的一类转录因子,在显花植物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的转变中起了重要作用。本研究采用同源性检索、系统进化分析和正选择作用检测等方法对植物LEAFY基因进行了系统的进化分析,结果发现植物LEAFY基因最早起源于轮藻,并在陆生植物基因组中稳定遗传下来;不同陆生植物基因组的LEAFY基因具有相似的基因结构;单子叶植物的LEAFY基因经历了明显的正选择作用,而玉米和油棕中分别具有2个LEAFY基因,且其中的一个经历了正选择作用,可能与新功能的形成及功能分化有关。  相似文献   

13.
植物激素     
从向日葵谈起早晨,向日葵总是迎着初升的朝阳;傍晚,它又送夕阳下山。为什么向日葵总是向着太阳呢?据科学家研究,原来向日葵的茎顶端有一种物质,叫生长素。这种物质能够促进植物生长,但是它又有些怕光,总是躲在向日葵的背面;于是,向日葵背光的一面生长素含量就比较高,向光的一面含量比较低。这样一来,背光的一面生长较快,向光的一面生长较慢,所以向日葵的顶部总是跟着太阳转。生长素对于植物,就象激素(荷尔蒙)对于动物一样。因此它被称为植物激素,或者更恰当地说,它是植物激素之一。目前发现的普遍存在于植物中的生长素是吲  相似文献   

14.
伍浩华 《科技风》2011,(7):272-273
主要探讨了城市道路绿化植物各种树种的选择原则,并就几种典型的道路类型探讨了其植物造景的形式。  相似文献   

15.
张艳 《大众科技》2013,(7):135-137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成功地营造水景往往不能忽略植物所起的重要作用。文章主要从园林水景植物的种类及选择、空间类型以及应用形式方面探讨了水景的植物配置,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其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应用建议。  相似文献   

16.
加强我国植物化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植物化学是研究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化学 ,是天然有机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议我国植物化学应加强三方面的研究 :(1 )生物活性成分研究 ;(2 )利用优势建立有我国特色的植物化学 ;(3)密切与相关学科渗透交叉促进植物化学发展  相似文献   

17.
植物无限的尖端生长与躯体的扩大,以及生殖器官与繁殖器官的形成,经常是在新老器官间推陈出新来完成的,而且植物可以把毕生同化的物质精华保持在生活细胞内,并反复加以利用。因此,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来自两个方面:既有当时根和叶经营的同化物,还需要细胞内长期保持的精华,其中特别重要的是细胞分生期原生质合成中必需的N,P和K等元素有机复合物。离体的蒜薹在长期储藏中,顶端珠蒜的形成所需的全部给养都是从蒜薹的细胞内含物自下而上逐步地奉献来的。蒜薹中的乾物质、水分、N和P是按照原比例地转移,相关系数(r)高达0.95(除了K略低些)。源端蒜薹组织逐渐解体与萎缩,细胞内含物不仅抗浓淡陡度,而且同步地通过维管系统运送到库端,其机理和通行的压一流运输学说完全背道而驰。另外,在小麦卵受精前后,胚囊与珠心中间营养物质的加工与细胞间的转移乃是靠多层哺育组织(珠心、反足、胚乳)的依次生成并随即消亡,以解体的原生质团块的胞间运动和悬液的流动来完成。  相似文献   

18.
吴长锋  周慧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32):I0001-I0001
<正>[导读]合肥工业大学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曹树青教授课题组的研究成果,首次揭示了植物响应重金属镉胁迫信号转导的分子调控机制,为土壤重金属污染植物修复基因工程提供了新的技术途径和基因资源。科技日报讯(记者吴长锋通讯员周慧)合肥工业大学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曹树青教授课题组的研究成  相似文献   

19.
泛酸是生物体内重要的代谢中间体,广泛存在于微生物和植物中。文章论述了泛酸合成途径关键酶(羟甲基转移酶、泛酸合成酶、天门冬氨酸-α-脱羧酶、酮泛解酸还原酶)及其基因的特性,并探讨其在泛酸工业生产、相关物质的检测、新型抗生素和除草剂研发等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贵州亚热带地区稀有濒危植物分布特征及优先保护等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贵州亚热带地区共有93种稀有濒危植物。其中,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松科、禾兰科、棕榈科、金缕梅科4个科植物略占1/3;以森林为生境的稀有濒危植物占31.50%;因生境破坏而受到威胁的植物达82.80%。表明人类干扰是贵州亚热带地区植物受威胁的主要因素,保护生态环境成为保护贵州亚热带地区稀有濒危植物的主要途径。根据区内的资源现状,可将该区的稀有濒危植物分为5个保护等级,其中10种为优先保护对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