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福清院士离开我们已经1个月了,但是他依然活在我的心中.这一个月来,一回忆起往事,李福清院士那充满活力而永远忙碌的身影就浮现在我的眼前. 最早知道李福清先生的名字,是因为他的那本著名的博士论文《三国演义与民间文学传统》.当时他把中国古典文学和民间文学结合起来研究的做法一下子吸引住了我,特别是先生在《三国演义》小说与平话比较中对动作描写单元的对比研究更是给了我很多启发,甚至比母题分析还吸引我.后来我关注到李福清先生在上世纪70年代曾经在蒙古国做过本子故事说唱艺人的田野调查,发表过很多关于本子故事说唱艺人生平和东蒙古史诗传统的研究论文,于是就搜集他用俄文和德文发表的论文.  相似文献   

2.
李福清先生是原苏联科学院世界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苏联科学院院士,是俄罗斯著名的汉学家,也是中国人民的好朋友。我于1960年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据说李福清先生在这之前在文学所进修过一段时间。1980年9月我在德国波恩召开的蒙古英雄  相似文献   

3.
[译者按]2012年10月3日,国际知名汉学家、俄罗斯科学院院士李福清因病于莫斯科逝世.2012年上半年,李福清先生应俄罗斯俄中友协约请为《俄罗斯友人眼中的中国》一书撰写了此文.这是他生前用俄文发表的最后一篇文章.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在他艰辛而又辉煌的人生中,曾经与很多的中国学者保持着密切的学术联系和真挚的友谊.无奈纸短情长,他还有许多往事未及回忆,还有许多友人未及感谢,便猝然离开了这个世界,留给我们的只有厚重的著作和无限的哀思.  相似文献   

4.
2012年10月3日,李福清先生——这位伟大的学者在创立了数座学术丰碑后,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的精神,他的思想,他的音容笑貌,一如既往,润泽流长……就在李福清先生离世前的几天,9月26日,我接到天津大学的电话,说冯骥才先生希望能做一份中文的李福清先生著述(研究成果)的详细篇目,列  相似文献   

5.
刚度过80华诞不久的老友李福清(Б.Л.Рифтин)10月3日离别了人世,消息从莫斯科传来,使我们感到十分震惊。今天,我们只能强忍悲痛来缅怀他,纪念他一生的丰功伟绩。我同李福清相识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那时他先来华访问,后在校留学,我们虽然不同系,但仍是北大的老同学。不过我和他相知却始自80年代。  相似文献   

6.
国庆长假刚过,正值慵懒之际,却惊闻李福清先生去世了.虽然知道他身体不太好,但这个消息还是让人难以接受,去年还在北京见到大病初愈、欢声笑语的他,怎么这么快就去了呢?回忆起自己这几年的学术探索中,不仅是读到了李福清先生的著作,让我受益匪浅;更是有幸亲见到老先生本人,在学术上得到指点、教诲;尤其是我的硕士、博士论文答辩,都有幸请到他来参加,他还提了不少具体而翔实的意见,让我在修改的过程中茅塞顿开.李福清先生对我这样的后学、晚辈、年轻人没有丝毫的居高临下,更没有嫌麻烦,反倒是抱着学术交流的态度,用一颗平和的心,与我非常认真地探讨.如今,这些经历依然历历在目,永驻在脑海中不会淡去,令我感谢和怀念这位亲切、平易的老先生.  相似文献   

7.
朱永新 《天津教育》2007,(12):13-14
最近,在天津大学参加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组织的“人文精神与大学教育”国际研讨会,聆听了王蒙、冯骥才先生以及俄罗斯科学院院士李福清等著名学者的高见,很受启发。在全球化、商品化时代,精神的缺失已经成为许多社会问题的症结所在,而应该作为人文精神“堡垒”的大学,也日益远离人类的崇高精神。所以在这次讨论中,十个国家的几十位学者几乎不约而同地呼吁,应该重塑大学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8.
【原稿】提起音乐家,没有人能比得上他——贝多芬。因为,他不仅是位享誉世界的音乐家,还是音乐的灵魂,音乐的主宰。当慷慨激昂的《命运交响曲》在耳边回响时,我仿佛看到了他在跟贫穷和病魔作斗争,他坚持着,  相似文献   

9.
小Q 《华章》2011,(2):54-54
1893年7月6日,经过长时间与病魔的抗争,43岁的莫泊桑与世长辞了。法国文学界一颗璀璨的明星就这样殒落了。在他的葬礼上,当时的法国著名作家左拉作了著名的《在莫泊桑葬礼上的演说》,对他的文学创作作了很高的评价。  相似文献   

10.
从个人生理的角度上讲,史铁生是残缺的不健全的:从二十一岁起,病魔就蛮横地开始入侵他青春的绿地,正是如花似火般旺盛热烈的年龄,他却无法开放,更无法升腾,像  相似文献   

11.
2010年的最后一天,在轮椅上与病魔抗争多年的史铁生离开了这个世界,但他将一笔精神财富留给了我们,那就是他的文学作品。其中最值得我们珍视的是堪称20世纪中国最好的散文之一——《我与地坛》。  相似文献   

12.
10岁的美国小男孩不幸得了肝癌。在病痛的折磨下,他没有哭泣,更没有畏缩,而是每天笑对一切,勇敢地同病魔作斗争。他临终前最大的愿望不是到迪斯尼世界游玩,而是当一名比哥哥军衔高的美国军人。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亲自下令满足了他的愿望,并授予他陆军中士军衔。圣诞节之后,他被病魔夺去了生命。这位孩子的名字叫贾斯廷·布赖斯。  相似文献   

13.
在对彭院士的采访中,他特别提到了关朴这个名字,说非常感激关朴同志对他的信任和帮助,并认为关朴对他的人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近日,记者走访了关朴。在他那里,进一步了解到了彭院士出国前后的一些鲜为人知的事情,从另一个侧面看到了院士那令人肃然起敬的知识分子本色。他的坦城忠厚令人尊重当年是关朴为彭院士出国作政治担保的。关朴当时是省高教厅办公室副主任,主管外事工作,也是教育外事战线上具体执行政策的人,退休前为省外事办副主任,正厅级巡视员。“彭院士是幸运的,他赶上了省委、省政府大力发展人才战略的好时机。”他回忆说,1980年…  相似文献   

14.
院士施一公     
崔筝 《学习之友》2013,(11):42-44
施一公终于当上了院士,只是这荣耀的头衔并不是他一心服务的祖国给予的。 2013年4月30日,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兼医学院常务副院长施一公,出现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公布的增选院士名单中,这意味着他获得了代表美国科学界最高荣誉的称号。此前不久的4月25日,他还当选了美国人文与科学学院外籍院士。  相似文献   

15.
与病魔苦斗了30个春秋,却在教育教学岗位上取得惊人的业绩.长沙市大同小学莫剑芳老师说:"我凭的是鲁迅‘韧’的精神."1962年,莫剑芳老师24岁,风华正茂,在教学上"才露尖尖角".正当他怀着对教育事业的赤诚,在三尺讲台上大显身手的时候,无情的病魔降临到他的身上:严重的类风湿病导致他下肢瘫痪.当医生提出"双腿截肢"的治疗方案时,五尺汉子眼泪纵横:"医生,求求您再想个别的法子,千难万苦,我忍得住,只要保住双腿,要知道,我是站讲台的人啊!"医生被感动了.但想到除此以外的渺茫希望,摇摇头说:"只能靠你自己了,日后的治疗方案仅起一个配合作用."医生知道,靠肢体锻炼和药物配合的办法,十之八九的病号半途而废,最终的局面无法挽回.因为那种痛苦是一般人受不了的.然而,莫老师凭着坚韧的意志,终于击退了病魔的毁灭性侵犯,居然慢慢儿恢复了活动能力,但可曾  相似文献   

16.
正没想到,刘文西老师就这样匆匆离我们而去。这些年我们一直在担忧他的健康。多少次被病魔缠绕,他几经与死神的抗争之后又从容乐观地走近我们,尽管消瘦了许多,但目光依然那样炯炯有神。他手中的画笔从未停顿,表现黄土地上陕北人的百米长卷仍在不断延伸。一个有着强  相似文献   

17.
李国豪教授是中科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上海同济大学名誉校长。他毕业于同济大学,后获德国达姆斯塔特工业大学工学博士学位。以后在同济大学担任教学和领导工作半个多世纪,并曾任上海市科协主席、政协主席,可谓德高望重。他在学术上的成就令人刮目,他的人品也有口皆碑。  相似文献   

18.
我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是受了父亲的影响。我父亲是一名民办教师,早年便重病在身。然而,在我的记忆中,课堂上的父亲虽气喘吁吁却神采奕奕,他曾几次刚打完吊针就去上课。我不知他为何那样执著。即使这样,可恶的病魔还是夺去了他45岁的生命。当我整理他的遗物时,只...  相似文献   

19.
一生岩石情     
上山下矿,跑建设工地,与岩石打了几十年交道,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生导师葛修润,身材高大,一双浓眉凝结着旷野的风霜。在6月12日中国工程院第十一次院士大会上,记者一眼就认出了他。今年,他获得中国工程院第九届光华工程科技奖。他是一位有故事的老者,会议间隙,记者有幸聆听了他与岩石的故事。  相似文献   

20.
人们的议论     
《高中生》2009,(10)
在法国,国家研究院院士是有着崇高地位的,因此不少人都劝哲学家马伯利去竞争院士。马伯利说:"我不想争。如果我当上了,人家会说‘他怎么当上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