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山东教育》2001年第25期上发表了一篇文章《质疑、解疑、存疑刍议》,全文有四个小标题,其中第二个是“会质疑”。该小标题之下谈了两点,第一点是“从哪些方面质疑”,原文是这样论述的:“一般说,质疑都有一个中心点,如在难点处求疑,困惑处求疑,关键处求疑,无疑处求疑,易错处求疑等,总之教师要为学生指点发问的途径,教给学生发问的方法,比如可以从课题上发问。如《一定要争气》,谁‘一定要争气’?怎样争气?为谁争气?结果怎样?可以从课文内容、语句上发问,如‘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在课文中前后出现了三次…  相似文献   

2.
一、减去“无意义的繁琐质疑”教师的问题多而杂、琐而碎,学生就没有思考的时间,只凭主观想象来应付,答对了不知道为什么“对”,错了更不知道“错”在哪里。如果问题多为填空和选择性内容,就缺少深层次的、探究内涵的思维台阶,空耗许多宝贵的时间和精力。二、减去“胡子眉毛一把抓的质疑”片面鼓励学生质疑,不考虑学生的需要和教材的特点;提出许多非本质的问题,不加以判断、疏导;有时观点发生偏差,老师也不加以引导,反而推波助澜。三、加上“生命成长的追求”在课堂中寻找学生的“最佳生长点”,即“可燃点”、“创生点”和“链接点”;教学内…  相似文献   

3.
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非常重要。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笔者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四点:一.用伟人质疑的例子教育学生;二.给学生讲“质疑”的重要性;三.鼓励学生发散思维,积极提出问题;四.鼓励学生质疑老师和作者。  相似文献   

4.
随着新课程新课标的实施,在历史教学中出现了许多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教学方法,其中“质疑”已成为一个重要的方法,本文就“质疑”在历史教学中运用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和“质疑”在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5.
一、围绕疑难点质疑学生面对一篇阅读材料,原有的认识结构与新接受的信息总有不相适应的地方,这就是课文中的难点,也是学生难以理解之处。我们在教学中,如能引导学生紧扣这些疑难点质疑,就可使学生改变思维方向,进行探究,从而浅化难点,平缓坡度,进入自我求通的境界。如教学《赤壁之战》,当学生大致了解了历史背景、事件结果,而对其结果迷惑不解时,就可顺势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周瑜、黄盖竟能以三万大军战胜曹操的八十万大军呢?其奥妙到底是什么?这样一来,就能较好地引发学生的探究心理,促其迫不及待地阅读课文。经过一番分析、推理,便能弄清原因在于周瑜他们善于抓住曹操的弱点,巧设圈套,引其中计。这样,学生不仅深刻理解了文章中心,也可从中受到课文层次的思维训练。二、围绕关键点质疑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篇,有的一看题目就见“题眼”,有的一读课文就见“文眼”。这些都是课文的关键点,教学中如能引导学生围绕这些关键点质疑解疑,必能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阅读功效。例如,教学《飞夺泸定桥》就可紧扣题目中“飞夺”一词质疑;教学《一夜的工作》就可紧扣文中的“劳苦”、“简朴”质疑,从而可达到迅速抓住课文要点,准确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三、围绕矛盾点质疑...  相似文献   

6.
质疑是创新阅读的源泉。老师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做到以下三点:一.引导学生大胆质疑;二.鼓励学生质疑;三.合理安排质疑时机。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孔乙己》为例,对初中语文讽刺小说的质疑教学策略展开探析,分质疑前、中、后三个阶段分别提出了以“疑”为始,营造质疑氛围;“疑”中发展,设置质疑问题;质疑无终,注重思维引导的讽刺小说质疑教学建议,旨在让学生从质疑中获得学问的增进、得到能力的提升,从而实现深度学习。  相似文献   

8.
本文探讨语文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敢问、好问、善问”,提高学习能力的问题,重点就开启学生心智,指导学生“善问”的三种方法(语言质疑法、内容质疑法、写作质疑法)做了较为详尽的举例和介绍。  相似文献   

9.
质疑,是新课程实施后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热门方法,众多老师在教学中都在时不时地采用这一方法。包括我在内,很多时候也在运用这样的方法,的确也有很好的效果。质疑是“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但观察当下的课堂,有些时候却是“质”不像“质”,“疑”不像“疑”,这让我又对学生的“质疑”产生了新的质疑。  相似文献   

10.
“质疑”一词在百度百科中被解释为“利用证据,提出疑问,请人解答。”作为教学艺术的“质疑”自然也应遵循这个内涵。围绕质疑的三“环节”,反思自己的教学及教研课、公开课,本人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索,让课堂质疑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11.
“卡”字出现在五年制小学语文第四册第十四课《校园里的画》一文中。课文对文中的主要人物之一“卡佳”的注音是“ka jia”(第68页),对此笔者提出几点质疑。  相似文献   

12.
“学”和“疑”是治学过程中必然出现的两个阶段,积学而生“疑”,“疑”是获得真知的先导。看书有了疑问,自然要想得到正确的解释,这就促使你多看书,下工夫去钻研。一个问题弄清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如此循环往复,不断深入,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你的眼光就会变得越来越敏锐,经验也会越来越丰富。这样,会不会质疑,能不能质疑,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在全国发现了方兴未艾的“质疑教学”,扎扎实实推进素质教育的可喜迹象下,引起了我对优化质疑教学的几点思考。一、学生质疑发挥着多种功能从学生角度看,可有以下功能:(一)质疑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二)质疑可以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学生质疑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师问生答的一统天下,改变了学生被动的应答行为,课上学生有机会发表疑见、异见、创见,这是多么可贵的品质。先不谈学生质疑水平如何,单就质疑本身,就是朝着培养学生主动创新精神方向迈出的坚实一步。(三)质疑可以激活学生思维。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  相似文献   

14.
陈云 《江西教育》2023,(11):72-73
“学贵有疑”,“疑”是思维的火花,是思维发展的“加速器”。“质疑式对话”是提升学生批判性思维品质的有效手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知识困惑点、整合点、联结点、发散点、易混点展开“质疑式对话”,使学生在发问、应答、补充、争辩的过程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开展深度学习,以实现陶行知先生倡导的“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三段论的公理体系,向来被传统形武逻辑引以为豪。本文却对三段论的“格规”提出了几点质疑(特别指出了其第三格规则的严重疏漏),并针对其欠缺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一套“新格规”,还对“新格规”的价值、意义作了一定阐析。  相似文献   

16.
民国间修撰之《兴化县续志》载录了元人王道生所撰之《施耐庵墓志》,该墓志提供了《水浒》作者施耐庵行状之确切证据。但是,因该墓志面世时间远离作者的时代,由此质疑之声不绝如缕。本文就反对者提议的"质疑"点一一辨析,借助语源和典章故实等佐证该墓志文本并无违背其他文献史料之处,反证《施耐庵墓志》之可信无疑。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学校开展了“新课程背景下‘指导 自主学习’教改实验研究”的教研专题活动.在教研教学过程中,我们深知,提高自主能力,先要让学生学会质疑.因为质疑是探索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是获得真知的必要保证.因此,我们力求突破“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大力鼓励学生质疑,变教师“设疑学生答”为学生“设疑大家答”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但是,在探索中,还是出现了许多问题.如学生不敢质疑,不会质疑.面对学生所提出的琐碎问题,教师怎么把学生提的问题与课前的预设、课文学习的目标等有机地整合好,等等.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质疑能力呢?我做了以下尝试:  相似文献   

18.
学贵有疑,而曾经风廉一时的质疑教学在当前各级各类的语文公开教学中体现得渐渐少了。笔者觉得,这主要是因为教师怕打乱自己的教学思路。在我所见到的有限质疑教学中,又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学生不敢质疑;二是学生为质疑而质疑;三是学生质疑与教师的教学分离,教师仍旧按既定思路教学,撇开学生的疑问不管;四是学生质疑,教师跟着学生的问题跑,质疑成了“记者招待会”。  相似文献   

19.
对《质疑三则》之商榷重庆/水绍韩《语文教学通讯》1997年第3期刊载的张敏英《质疑三则》一文(以下称为张文)的三点见解,均有失误,值得进一步商榷。一、《宋定伯捉鬼》一文有:“道遇水,定伯令鬼先渡,听之,了然无声音。定伯自渡,漕作声。”课本对其中“漕?..  相似文献   

20.
读书需要质疑,质疑才有长进。一位教育家说:“读书和学习,如果不质疑,那就像种了一颗‘死豆’,智慧的种子将永远不会萌发。”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种“活豆”,而不能让学生种“死豆”。那么,怎样引导他们学会质疑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