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朱纨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任浙江巡抚,是明代抗倭战争中一个很重要的人物,但史学界对其却毁誉兼有,褒贬不一.论述明嘉靖年间东南沿海(包括温州)海患与海禁政策,评判朱纨的功过得失,订正《明史》,并讨论“倭惠”的性质,对研究抗倭战争均具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嘉靖靖倭是明代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张经是明代嘉靖大倭寇时期抗倭的统帅,总督南直隶、浙江、福建军务。他老成持重,待机决战,终不辱使命,取得王江泾大捷,重创倭寇,却蒙冤被杀。表面看张经之死是赵文华诬陷所致,深入探析可以看出朝廷与前线将帅关于剿倭的意见分歧才是导致张经悲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土家族“过赶年”的文化内涵及其研究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赶年”是土家族的民族节日,以追忆在抗倭战争中牺牲的兵烈壮士,而举行的一系列敬祭活动。印江土家族“过赶年”源于元末明初的抗倭战争,形成习俗于明嘉靖年间,是土家族人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爱国主义的表现。  相似文献   

4.
潮神拜敌     
利兰 《良师》2011,(12):54-54
明朝嘉靖年间,倭寇大举进犯福建,抗倭名将戚继光奉命率军抗击倭寇。 戚继光在援闽抗倭战中,最著名的是横屿大战。横屿是福建境内宁德县城东北海上的一个小岛,隔十里浅滩和大陆相望。这片浅滩,潮来成海,潮退变泥洼。易守难攻,很让明军伤脑筋。  相似文献   

5.
嘉靖时期,倭患猖獗;"庚戌之变"后,明廷接受主持东南抗倭事宜张经之建议,调用广西狼兵及湖广土司兵前往东南沿海抗倭,在这此背景下,狼土兵雄赳赳地参与了保家卫国的抗倭战争。御倭过程中,他们多次立下战功,使疲于奔命的明军得到喘息,为驱除倭患献出其特有的历史价值。本文以著名的王江泾大捷为例,通过起用张经、调拨狼土兵、王江泾大捷以及评述狼土兵之影响四个部分,来尝试叙述狼土兵在东南抗倭战场上建立起的丰功战绩。  相似文献   

6.
戚继光于嘉靖三十四年南调浙江,嘉靖三十八年任台金严参将,三十九年率领戚家军转战浙东南,次年经九战九捷,取得台州大捷,基本平息了浙江倭患,并著成《纪效新书》。台州人民树碑建祠,永远感怀"威名震寰宇"的一代名将。  相似文献   

7.
明代嘉靖年间,倭寇大肆骚扰东南沿海地区,浙江则为倭患重灾区。归安茅坤进入胡宗宪幕府,为抗倭战争出谋划策。考察茅坤在胡宗宪幕府中的活动,对于我们进一步深入了解茅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明朝嘉靖、隆次年间的政治舞台上,高拱是一位引人注意的人物。他自嘉靖二十年(1541)中进士后,先后任礼部尚书、大学士、吏部尚书及首辅等要职。在他居官期间,特别是兼掌吏部事后,面对明王朝内外交困的社会现实,围绕吏治问题,提出了一系列主张,并且大力整顿吏  相似文献   

9.
明朝嘉靖年间,倭患严重,军民联合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抗倭斗争,最终取得了胜利.在抗倭过程中,少林僧兵在护国及积极入世思想的驱使下,积极参与,驰骋疆场,奋勇杀敌,不仅沉重打击了倭寇的入侵,而且也为自身赢得了声誉.  相似文献   

10.
倭寇原系我国沿海百姓指以劫掠为生的日本海盗。他们对中国沿海地区的骚扰始于元末明初,直到明嘉靖以前,因其人数有限,从未酿成大患。但奇怪的是:到了嘉靖年间,倭寇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突然泛滥起来,并引发了明政府长达20多年的"御倭战争",也因此在中国历史上造就了俞大猷、戚继光、汤克宽、卢镗等一大批抗倭民族英雄。那么,为什么嘉靖时期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会出现"倭寇"泛滥呢?本文拟对此略抒管见。我们知道,明朝建国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地理位置优越,土地肥沃,自然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社会秩序相对稳定,农业生产很快得到了…  相似文献   

11.
陈第字季立,号一斋,福建连江人,生于明世宗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他少年聪颖,博学自负,颇喜谈兵,为抗倭名将戚继光、俞大猷所赏识。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俞大猷将陈第召致幕下,教以古今兵法及战守方略。大司马谭纶巡察福建,高度评价陈第的军事才能,誉为“俞、戚之流亚也。”从此陈第开始了戎马生涯。他起家京营,出守古北  相似文献   

12.
明代在辽东地区实行的是以陆防海的战略,在沿海广建城堡、墩台、驿站,构成了严密的防御监控系统,为望海埚抗倭大捷夯实了基础。证明了明朝廷以陆防海基本战略是切实可行的。望海埚抗倭大捷后,辽东安定,经济发展较快,大部分物资基本可以自给,山东至辽东的海运渐停,辽东地区的城堡墩台也渐废弛。嘉靖中期,倭寇再起,明朝廷再次重视辽东地区的海防,加紧新建城堡墩台,修复先前已废弃的城堡墩台,同时,设置路台。明代辽东地区的城堡墩台对于保卫祖国边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因明代倭寇在东南沿海烧杀劫掠、破坏社会生产的严峻形势,土家族土兵毅然地参加了抗倭战争。土家族土兵在三年多的抗倭战争中,或与广西俍兵共同抗倭,或独立地参加抗倭,均取得了重大的胜利。战争的正义性、严格的纪律性、战术的精湛性和器械的独特性,无疑是土家族土兵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明代辽东海防缘起于倭寇之患。明朝廷在辽东地区实行的是以陆防海的海防策略,在沿海广建城堡、墩台、驿站,构成严密的防御监控系统,为望海埚抗倭大捷夯实了基础,证明了明朝廷以陆防海基本策略是切实可行的。望海埚抗倭大捷后,辽东安定,经济发展较快,大部分物资基本可以自给,山东至辽东的海运渐停,辽东地区的城堡墩台也渐废弛。嘉靖中期,倭寇再起,明朝廷再次重视辽东地区的海防,加紧新建城堡墩台,修复先前已废弃的城堡墩台,并设置路台。明代辽东地区的城堡墩台对于保卫边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据《海刚峰先生文集》记载,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海瑞受泉州抗倭名将俞大猷的影响,以一篇《治黎策》的文章中了乡举。这篇策论中提供了解决海南岛黎族问题的一些建议。当时的主考官为泉州府晋江池店村埕头人林宗和,后为海瑞的老师,海瑞曾为他的老师池店林氏祠堂题匾。匾额匾面红底金凸字,左上署“嘉靖乙亥春月”,中书“林氏祠堂”四个大字,右下落款“海瑞书”,并有一印章。  相似文献   

16.
大鼓凉伞是流行于闽台的民间舞蹈,产生于明代中叶。明嘉靖年间,漳州月港(今龙海市海澄镇)已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海外交通和海外贸易的中心。月港的繁华、富庶,引起了倭寇经常前来搔扰和抢掠。相传,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数千名倭寇乘百姓过年之际偷袭月港。百姓扶老携幼四处逃散。抗倭英雄戚继光率军进入闽南,封锁九龙江口,烧毁倭寇数十艘进犯艨艟,切断了敌人退路,  相似文献   

17.
明代边塞诗因“南倭北虏”的独特边患形势而称为边防诗,包括以北方边患为背景的塞防诗和以东南海患为背景的海防诗两个系列。明代嘉靖时期作家唐顺之的边防诗正是存“南倭北虏”的历史背景下创作的.因差赴北部边塞而作塞防诗,东南海上抗倭期间创作海防诗。唐顺之的边防诗创作是明代边防诗创作的典型代表,是明代边防诗创作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8.
小学校长任“差班”课值得提倡中宁县创业完小王学敏我们这儿对小学领导是否任语文课或数学课众说不一:一种意见认为校领导平时事多,忙,可以不任"主课",这样可腾出精力抓学校行政管理工作;另一种意见则认为一般农村小学,编制多则十几人,少则几人,领导不任"主课...  相似文献   

19.
自嘉靖元年《三国演义》刊行到万历二十年《西游记》刊行,所出的15种小说都与嘉靖有关;且有13种为章回小说。虽然数量不多,但在一开始就以巨幅长篇出现,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更何况其中还包含了明代小说的最高成就四大奇书,并在题材上涵括了小说的四大类型:讲史、传奇、神魔与世情。它们辉前映后,在短短几十年间就预演了整个中国通俗小说的历程。“嘉靖”在文人细民的辗转流传中,已成了一则神话。嘉靖元年到万历二十年:世俗神话的建构嘉靖元年,《三国演义》刊行,紧接着《水浒》刊行,从而打破通俗小说史上明初的百年沉寂。“嘉靖…  相似文献   

20.
赵元任先生是举世公认的语言学家和语言教育学家,他在对外汉语教学,尤其是语音教学方面成就卓著。赵元任先生是汉语国际教育的先驱者,他确立了"先语音、后语法、再词汇"的教学原则,指出"语音就是语言本身",把语音教学置于重中之重的地位;在教学实践中,他对当时美国盛行的外语教学法"直接法"进行了改良,形成了一套"直接法与听说法并用"的教学模式;他在语音教学方面的理论和实践对于当今的对外汉语教学依然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