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瑛 《中国广播》2008,(9):57-58
提要是对广播新闻内容加以提示的简短文字,是广播新闻必不可少的“脸面”。广播新闻要先声夺人,提要就是“先声”,其在广播新闻中的传播作用显而易见。说得准确点“提”出的新闻“吆喝”得好坏,直接影响广播媒体的传播力或收听率,所以广播工作者应充分发掘提要在新闻信息传播中的特点,让其成为发挥广播媒体传播力的支点,帮助我们改善、  相似文献   

2.
无论是北京“两会”,还是全国“两会”,一个重要内容和话题,就是如何总结北京奥运的经验,固化北京奥运的成果。在北京奥运中,中外媒体,尤其首都媒体及广大新闻从业者都有不俗的表现,也创造了许多难能可贵的经验,值得加以总结和固化,从而成为我们新闻传播领域的宝贵财富。笔者结合对北京奥运新闻传播的研究,尝试在这方面作出探索,并将其中部分成果供新闻界同仁共享,特别是为今后进行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举办上海世博会等重大盛事的宣传报道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有关传播立法或者说制定新闻法的内容,近年来一直比较“敏感”。这里的“敏感”更多是出于惯性心理,有人一看立法就高度紧张,仿佛一旦有了专门法律,就会变得多么麻烦和恐怖。这种“敏感”其实是没有必要的。去年1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委员柳斌杰对媒体表示,新兴媒体发言随意、吸引眼球,传统媒体管制严格、面容呆板,一样的传播两个尺度,让传统媒体感叹“戴着镣铐跳舞”、环境不公,传播立法的出台将终结这一局面。看来,有关方面研究新闻传播立法有一个重要的考虑,就是要改变对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实行两种管理体制的现状,  相似文献   

4.
<正>所谓“建设性新闻”,是媒体深度融合过程中为加强内容建设而实施的一项新闻改革。它着眼于解决社会问题,强调“积极”与“参与”,旨在重塑媒体的社会价值定位。在实施过程中,要坚持时度效、动机善意、人本主义三原则的有机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为实现这一目标,当务之急就是要尽快完善中央媒体、省级媒体、  相似文献   

5.
杨丽君 《今传媒》2016,(2):34-35
当前社会是一个自媒体的时代,便捷的网络使得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利用社交软件发布自己的所见所闻,发布消息的主体不再限制于媒体单位.无论是谁,只要可以使用社交网络,都能够成为自媒体时代的"新闻发言人".因此,在自媒体时代,信息的发布和传播缺乏真实度和合法性的界定,很容易造成新闻侵权;再加上其传播速度更快,影响范围更广,对自媒体时代信息来源和新闻侵权的立法工作需要用新的方法和思路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6.
“电视经济报道”,是指电视媒体把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中的重要信息提供给观众的新闻采编和新闻传播过程; “新闻故事情节”,是指运用文学艺术手段,赋予新闻报道以一定美感效应的新闻表现形式。把两者有机整合起来,其目的是扩展文学视角,凸显电视特点,贴近社会生活,增强传播效果。要增强电视经济报道的引导力,关键是要实施新闻表现形式的“结构调整”战略。所谓“结构调整”,就是要剥离出表现在  相似文献   

7.
赵鹏 《青年记者》2016,(21):16-17
在今天的新闻传播领域,有一个新的现象,那就是经常会出现反转新闻.本文探讨的反转新闻主要是指由于新闻采访、报道的不完整、不严谨而造成的在事实传播过程偏离事实主流的现象. 从抢“第一落点”到当“第一定义者” 新闻竞争既要速度、时效,也要准确、恰当.在互联网时代,一些媒体过分看重新闻的速度和时效,认为事实可以不断被修正.而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无论何时,准确与恰当都应该是第一位的,因为“第一落点”本就不该是我们的目标. 把“第一落点”放给新媒体,把“第一定义”攥在自己手.这是我们今天应该做的.  相似文献   

8.
钱兵 《记者摇篮》2009,(9):46-46
民生新闻,是一种新型的新闻传播范式。它改变了以往媒体居高临下、俯视社会的报道角度,抛弃了新闻以“官”为主、生硬说教的报道内容,而是站在平民的立场上“平视”社会,反映民众生活。但在全国性的“民生新闻”大潮中,我们常看到一种不正常的现象:一些民生新闻不“民生”。换句话说,就是一些“民生新闻”本来是在为老百姓说话,但说了话以后,非但没起到好作用,有时还会产生坏的后果。  相似文献   

9.
李丹林 《青年记者》2015,(10):15-16
现在强调的新闻立法,是为了更好地实施宪法条款、整体上增进社会成员福利、更好地培育新闻传播的专业水准与质量、提升国家软实力的立法。新闻传播立法,借两会东风,吹皱一池春水,引来各种意见的交汇。笔者认为,对于各种不同意见可归纳出的最大共识,就是都期望国家在经济上高速发展的同时,我们的政治、文化、社会也都能朝着更文明、健康、自由的方向发展,而这正是“中国梦”的核心所在。新闻传播立法之意涵在探讨相关立法的问题时,必须对一些范畴、概念、议题(issue)先进行  相似文献   

10.
如今社会发展离不开技术革命,而网络媒体就是社会高速发展的衍生物;电子政务就是网络传播与政务的结合,电子商务就是网络信息和商业、金融领域的合作;网络出版、网络新闻,实际上就是媒体功能和网络传播的结合。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传统媒体与互联网媒体融合发展,纷纷上网建站,以新的传播形态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在更大的范围内争夺受众和市场。从此,新闻网站成为了新闻传播领域中一道独特的风景。聊城新  相似文献   

11.
董鲁皖龙  庄臣 《中国记者》2023,(11):119-120
<正>专家型记者至少应具备三方面的素养:一是具备新闻传播的理念、知识和技能。二是涉猎广泛,具备广博的知识基础,也就是“杂家”。三是具备某个领域的专业知识和研究能力,也就是“专家”。全媒体时代媒体间竞争已不再是传播速度、传播方式的竞争,传统媒体难以抢占新闻发生的“第一时间”,抢占“第二落点”的专业性、调查性报道,成为媒体竞争的关键,集中优势资源培养专家型记者,已经成为媒体谋求发展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2.
席文举 《传媒》2003,(12):48-50
“整合型媒体”是借用物理学和社会学的有关原理和概念,来描述媒体对杜会事物的作用,以及媒体与社会互动关系的一种理论。简单地说,“整合型媒体”就是,如果媒体新闻传播活动所产生的作用力,与现实某个社会事物运动变化的脉搏同步,就会发生共振。这种共振能够聚合起一种能量作用于该社会事物,使之产生突变、产生飞跃,推动和促进其向前发展,同时,也大大提升媒体的价值。我们把这种现象概括为“媒体对社会事物的整合现象”,并把这种能够对社会事物产生整合作用的媒体,称为“整合型媒体”。三个阶段的三个理论 在华西都市报创刊时我提出了“市民生活报”的定位,创立了把新闻规律和市场规律成功结合起来的一整套办报理论和  相似文献   

13.
新闻报道是让人认识世界的,新闻评论是引导人正确认识世界的。在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是评论员,可我们为什么还需要专业媒体,为什么还需要专业新闻工作者?要害就在于“专业”二字。专业新闻工作一要讲社会责任,二要讲理性精神,要通过专业的手段采集、核实、传播、评论新闻。  相似文献   

14.
法国哲学家波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中认为:“在我们的周围存在着一种由不断增长的服务和物质财富所构成的惊人的消费现象,它构成了人类自然环境中的一种根本变化。”①在新闻领域,这种消费文化体现为新闻消费主义。新闻消费主义本质上就是奉行受众至上的新闻理念,一切以受众的认同为目的。这种传播理念在新闻商品化的形势下引起了传播模式的改变,以传播者为主导的传统模式逐渐消解,取而代之的“受众中心论”力图抓住尽可能多的受众,吸引最多的眼球,最终实现利润的最大化。网络时代的到来加速了新闻消费主义的传播,媒体为了获取受众的注意力绞尽脑汁,专业性的新闻正被全民参与的媒体生态所瓦解。这其中,新闻图片由于其直观、生动的表现手法而为民众广泛接受和使用,其受到的冲击尤为强烈。  相似文献   

15.
<正>宣传,特别是政治宣传,一直以来都是新闻传播学界、业界讳莫如深的宇眼。由于“宣传”一词所带有的强制性、单向性的内涵,在当今这个强调新闻报道要客观公正的社会中,“宣传新闻”似乎是所有媒体应首要回避的倾向。但是无论从新闻媒体如何在海量信息中选择新闻,还是新闻以什么样的形式出现在受众的视野里,宣传的影子总是无所不在。在大众传播媒介诞生之初,沟通经济信息、进行政治宣传,就是新闻媒介的最重要的功能。随着传播环境的改变,传播学者对于传播效果有了更深的反  相似文献   

16.
媒体的生命力就在于它的影响力,没有影响力的媒体是没有生命力的媒体。所谓媒体影响力,就是媒体通过传播新闻信息而实现的一种影响力。传媒影响力的本质就是它作为资讯传播渠道而对其受众的社会认知、社会判断、社会决策及相关的社会行为所打上的属于自己的那种“渠道烙印”。发行量、主动阅读率和传阅率是目前国际上通用的判断一家媒体的影响力参照的三个主要标准。  相似文献   

17.
公益新闻作为一种新闻报道形式,既要具备新闻价值,又要达到公益效果。好的公益新闻策划能提高报道质量,增强报道效果,引导社会舆论,传播社会正能量。在媒体竞争激烈的当下,新闻和公益要真诚“拥抱”,而非“熊抱”。  相似文献   

18.
任何一种“传媒腐败”,说到底就是一种“新闻寻租”关系,即:媒体或媒体从业者利用新闻传播权力获得潜在不正当利益机会的非法、违规行为。寻租者想通过非法、违规支付利益的形式来谋求新闻资源的使用权,或按其意志进行使用,也就是寻租者“租用”新闻传播权实现自己目的,而付给媒体或媒体从业者一定“租金”:招租者想通过非法、违规索取利益的方式谋求新闻资源出让,或按寻租者意志  相似文献   

19.
胡海 《声屏世界》2013,(9):53-54
在新闻传播理念不断创新的今天,社会新闻要充分体现新闻本质和传播价值,发挥品牌优势,提升媒体形象,在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的原则下,可以从把握好“角度”“深度”“适度”这三个方面入手,做好社会新闻。  相似文献   

20.
随着新闻传播领域“买方市场”的形成,“报道什么”和“如何报道”成为各个媒体新闻报道着力的核心所在,竞争也愈演愈烈。其中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很多新闻媒体都在以相当大的财力、物力和人力,不断加强“独家新闻”的策划与报道。目的在于以“独家产品”造成独家影响,形成独家魅力,塑造独家品牌,以赢得更多的受众,占取更大的新闻传播市场。这无疑是令人兴奋的景象。那么,到底什么样的新闻才称得上是“独家新闻”,我们将从新闻传播的完整过程出发,对“独家新闻”的内涵作一个系统的分析,使大家对独家新闻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