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陈敏 《考试周刊》2007,(1):55-56
本文通过对处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大学生的精神状况的分析,论述了社会共同信仰在大学生精神世界中的重要作用,针对目前大学生精神缺失现状,我们应在社会共同信仰的塑造上帮助大学生找到曾一度迷失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2.
陈敏 《文教资料》2006,(34):23-24
本文通过对处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大学生的精神状况的分析,论述了社会共同信仰在大学生精神世界中的重要作用,针对目前大学生精神缺失现状,我们应在社会共同信仰的塑造上帮助大学生找到曾一度迷失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3.
当代大学生精神信仰迷失是社会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大学生精神信仰迷失主要表现在盲目崇拜市场经济、价值观易受冲击、道德缺失等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与精神信仰在思想上具有内在统一性。强化高校政治理论课、把握网络阵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等方式,是培育大学生的精神信仰、解决当代大学生的精神迷失问题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
针对当前大学生精神状况堪忧、精神危机频频出现和精神家园丧失的现状,高校辅导员应勇于承担责任,在工作中加强精神关怀。通过开展精神关怀课程,加强团体精神关怀,通过心理咨询和思想咨商实施个体精神关怀,以改善当代大学生的精神状况、缓解精神危机和建构精神家园,增强精神关怀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精神家园是大学生自己的情感寄托、人生意义以及心灵归宿,也是大学生在长期的精神文化生活中自觉构建出来的,是他们的精神支柱.通过分析大学生精神家园建设所面临的困境现状,以此来阐述大学精神家园建设的基本内涵和基本理念,为精神家园建设困境的成因分析提供理论基础,以此来为大学生精神家园建设提供现实方法和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6.
榜样教育法历来是我国思想道德教育的传统模式。当前,高校榜样教育效应弱化突出表现在榜样的边缘化与现实缺位、偶像消解榜样、大学校园榜样精神迷失三个方面。其原因在于社会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大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大学生精神世界的迷失、榜样教育方法失当四个方面。建议高校榜样教育重构在榜样的选择与树立、宣传、合理运用三个方面下工夫,从而为榜样教育赋予新的内涵,在反思的基础上创新高校榜样教育,不断增强其实效性。  相似文献   

7.
现代教育强调为政治、经济服务,为科技发展和大工业生产提供后备人才,忘记了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人格完善,从而导致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求真向善趋美的本性扭曲,甚至迷失了精神家园。文学教育正是通过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对学生个性养成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从精神生态视域来观照鬼子"悲悯三部曲"会发现鬼子的拷问"你是不是吃错了什么药"很重要.鬼子早在10多年前就敏锐地观察到了隐藏在社会转型物欲横流下面的必然是人类精神生态的失衡,即:现代社会人类自我的迷失、人际关系的坍塌和精神家园的失落.  相似文献   

9.
针对当代大学生这一特定对象的特点,高校民族精神培育的重点不在于灌输,而在于引发学生之思和引导学生之行;当今网络已成为大学生的一个重要生存空间,通过网络构建网络民族精神家园,对高校民族精神培育具有重大意义;要善于汲取世界各国的优秀民族精神,善于学习和借鉴其在民族精神培育方面的经验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李富国 《陕西教育》2010,(7):108-108
“一个世界一流强国,不可能没有世界一流的大学。一所世界一流的大学.应该是全世界优秀青年学者们的聚集地:凡是在这里学习的人.都会把这里当做他一辈子的精神家园。”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近日在接受采访时指出我国大学存在的两点差距:一是在大学精神上的,包括教授、学生的精神素养;二是我们的高等教育体制.说到底还是办学自主权不够。他认为,现在大学精神有点迷失.出现了一种相对来说比较广泛的精神虚脱。当精神虚脱后,大学就开始过分地赶时髦,成为服务站。大学应率先回归到大学本身的高尚上去,尤其是在精神层面上。  相似文献   

11.
索尔·贝娄的小说《更多的人死于心碎》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从冰河、缎子及卡通片、爱尔兰花呢西服及橱窗、贝恩舅舅的公寓,到雷诺克邸宅及乡村小旅馆。小说通过这些意象的使用及其隐喻、象征意义.表现了“情感的消逝”这一主题,表达了当代人类精神和心灵的迷失、人际关系的异化.凸显了从传统价值观到消费社会及工业文明下的拜金主义、实用主义这一人类价值观的变迁。贝娄通过这些意象表现了对人类“消逝的情感”的惋惜,对未受工业文明和消费主义污染的前工业社会的伊甸园生活的缅怀和祭奠。对那些似水年华的追忆恰恰表明了贝娄是当代人类精神家园的守望者。  相似文献   

12.
《迷失》是旅日作家亦夫重要的长篇小说。小说所描写的知识分子既有错位于时代的,又有堕落者和文化侏儒,最重要的是现代知识分子的缺席。在这样的情况下,当代人离诗意越来越远,沦为无根的漂浮者和失去精神家园的流浪者。作家以悲悯的情怀和浓厚的忧患意识,唱出了一个精神"迷失"时代的挽歌。  相似文献   

13.
“精神家园”综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精神家园概念是学术界常用的一个概念,以往对于其含义鲜见学理上的探讨。精神家园是指一个民族以至于人类的文化中具有持续性和稳定性的价值系统,它为人们提供了一整套现成的价值观念,从而为人们描绘出了世界的图景和生存的意义。同时,精神家园又具有开放性,不断地汲取时代精神,以丰富和充盈自身。人们之所以需要精神家园,源于人的本质——意识,是意识之指向性的体现。精神家园在文化中的功能在于为个体提供精神的皈依,为精神世界建立起秩序,赋予个体以意义。若是没有精神家园,个体精神会迷失方向,民族会失去凝聚力。  相似文献   

14.
当代大学生的精神生活既映衬了时代进步的烙印,也显现了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构建良好的大学生精神家园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必须坚持先进的价值体系,利用多种思想资源,广开途径。大学生精神家园的再造,本质上是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期效果,必须正确判断工作标准,准确把握工作频率,明确调整工作幅度。  相似文献   

15.
葛园 《文教资料》2013,(12):152-153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儒家思想的精髓。他尊重人的生命,关注生命的发展,注重人精神世界的丰富。在孟子的学说里,对生命的关怀超越了时代和阶级。儒家的文化讲求和谐和发展,孟子的学说尊重人的生命,注重人们精神层次的发展。这对当前大学生精神家园的建设和发展有积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对于大学生精神层次的指导,孟子的生命关怀思想可以成为我们的理论依据和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从创伤的角度解读德里罗的《人体艺术家》,探讨身为人体艺术家的主人公劳拉是如何在经历家庭创伤之后,出现创伤症候——孤独自闭,幻听,到最后走出创伤的过程。作品体现了德里罗的人文关怀,在物欲横流、精神荒原的当今世界。呼吁人们寻找迷失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7.
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建设网上美好精神家园是民心所向、网意所趋。网上美好精神家园是人民群众共建共享的提供网络美好精神食粮、满足网民美好精神生活需要、形塑网民美好精神风貌、增强网民追求美好生活精神正能量的网络精神世界。网上美好精神家园建设的目标旨归是在网上精神家园中巩固主流意识形态主导的共同思想基础、培养堪当中华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凝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精神力量,实现网络强基固本、网络铸魂育人、网络凝心聚力三者的有机统一。面对多元多样的网民精神需求、不断出现的网络乱象、隐匿渗透的西方意识形态等现实挑战,实现网上美好精神家园建设的目标,必须铸牢队伍精神支柱、浸润网民精神世界、激发网民奋进动力、构筑道德法律防线、过滤网络空间雾霾。  相似文献   

18.
正信仰,是一种精神现象,是人们对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选择,它是人类的精神家园,也是人类灵魂的支柱。但是,现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物质的不断丰富,社会价值体系的多元化,使得很多大学生都缺乏内心的坚定信仰,不知道自己的精神追求为何物。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肩负着我国的未来,他们的精神世界对社会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学生信仰的缺失,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高校在思想政治课上  相似文献   

19.
坚定不移地守护和建设好大学的精神家园,这是一个非常严肃而重要的时代命题。大学的精神家园一旦被侵蚀污染、坚守不住、后果不堪设想。而这种危害性是隐约存在的。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大学、特别是大学领导层的高度警觉。大学的精神家园是以大学精神为支撑的。大学精神是大学最核心、最宝贵的东西,是经过历史长期积淀  相似文献   

20.
随着中国国民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类消费平台逐渐涌现大量文化“周边”诱发观众对精神文化的向往,人们开始在精神文化领域加大消费力度,文化消费主义作为消费主义文化向作为消费主义转向文化领域生成的一种社会思潮,文化消费主义便应运而生。受文化消费主义误导,部分大学生精神文化生活陷入困境,表现为价值追求逐渐扭曲、自我认知产生偏差等现象。为保护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文化消费观,应通过引导和满足青年精神文化需要、培植青年科学的文化消费念和行为、重塑青年的精神家园,推动青年精神文化生活有序、高质、向好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