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新时期农机专业化维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农业机械化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对农机器械进行专业化维护有利于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和农村的良性发展。当前我国农业机械化维护还存在很多问题,影响了农业的现代化进程,本文就针对新时期农机专业化维护展开研究,为农业机械化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
刍议我国农村循环经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养(种)殖业的快速发展,生产规模的扩大,机械化和集约化程度的提高,饲(种)养密度的增加,饲(种)养及加工过程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已日益严峻, 水、土地、能源、饲料等资源过多耗用的矛盾越来越突出.面对这种情况, 按照科学发展现的要求,需要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促进经济模式的转变,加快建立可持续发展农业,从而推动我国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进程.  相似文献   

3.
发展农业机械化是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基础,同时,农村的生产力水平也是实现农业机械化程度的体现。农业机械化是降低农村劳动生产强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工具,是实现农村集约化生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内在动力,是消除城乡差别、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农业机械化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屈秋实  王礼茂  王博  向宁 《资源科学》2021,43(12):2442-2450
大湄公河次区域农业生产自然条件优越,但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农业生产对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2000—2018年大湄公河次区域5国1省的面板数据,通过数据包络分析模型测算区域内农业生产效率,并从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两方面对其进行分解,分析大湄公河次区域农业生产效率的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2000—2018年大湄公河次区域农业生产综合效率呈现上升趋势,但效率水平整体较低。②农业生产综合效率空间分布整体呈现四周高、中间低特征,老挝一直是大湄公河次区域中农业生产效率最低的国家。③中国云南、越南、缅甸和泰国效率的提高主要依靠农业生产技术的拉动,农业生产技术对农业生产综合效率提升的贡献程度由初期的小于生产规模,逐渐转变为大于生产规模。④大湄公河次区域农业生产效率的时空特征是自然因素和生产要素综合影响的结果。气候水文因素是影响农业生产效率的最主要因素;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地形地貌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逐渐减弱;农业劳动力数量的增加对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作用有限;农业机械化水平与农业生产效率的时空格局呈显著正向关联。通过剖析大湄公河次区域农业生产效率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不仅揭示了大湄公河次区域农业生产状况,也可为区域内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5.
《中国科技信息》2014,(7):11-11
当前,我国“农业机械化“正在向“机械化农业”转变,用户需求不断升级.市场重点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6.
中国农业生产的基本特征是: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的、农户数量多且生产规模小,正处于传统农业的转型、调整时期,由此来决定我国农民的农业生产方式与生产手段。本文对我国的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所经历的阶段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同时总结出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科技风》2017,(7)
农业机械化是发展农业生产力的重要途径。农业生产力和生产效率的提升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紧密相连。现在我国的农业机械化发展正处在战略机遇期,本文基于我国农业机械化进程中的阻碍因素提出了个人建议。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对更好的促进农业机械化工作有效的开展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8.
刘敏 《今日科苑》2010,(10):31-31
实现农业机械化是先进农业技术大面积实施的前提,农业机械化发展适用技术推广面积的扩大,实质上就是普及农业和非农业机械化科学技术.推动科技兴衣实施的过程。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标志,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是发展农业机械化主体,加快实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既是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农业生产劳动率的重要措施,也是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整体水平的重要条件,对于巩固和发展我国农业基础地位,坚持和谐发展,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前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重点研究农业机械化在对农业可持续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得出农业机械化是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重要技术手段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科技风》2017,(12)
随着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农业机械化管理水平也有了较大的提高,这也提高了我国农业发展水平。信息技术的应用也逐步的转变了农业机械管理方式,从以往的传统管理转变成为了信息化和现代化管理,切实提高了我国的农业产业结构。笔者主要研究了农业机械管理中的信息技术应用。  相似文献   

11.
利用我国2009-2018年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结合中介效应的分析方法探讨农业科技创新在农村金融发展促进农业经济增长过程中发挥的作用.结果 表明,农村金融发展规模和效率越大,农业经济增长越快;农业科技创新不仅直接推动农业经济增长,而且对农村金融发展规模和效率均起到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的大小分别为44.31%和32.46%.因此,要充分发挥农村金融对农业经济的促进效应不仅需要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更需要协调农村金融与农业科技创新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正确认识农业科研机构科技创新及空间外溢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是合理配置农业科技资源的重要前提。利用我国30个省(市、区)1996—2013年数据,采用截面加权法和似不相关法对此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农业科研机构科技创新对区域农业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该作用受空间外溢影响而削弱,同时创新呈现显著的外溢效应,农村人力资本能有效调节区域内外科研机构创新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2)东部地区农业科研机构科技创新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较中、西部地区偏小,但外溢效应略高于中、西部地区,表明农业科研机构科技创新出现边际生产率递减趋势,东部更具备农业科研机构科技创新空间外溢的条件;另外,东、中部地区农村人力资本的调节效应明显高于西部地区,反映了农村人力资本呈边际报酬递增的规律,以及东、中部地区提高农村人力资本的重要性和西部地区农村人力资本的匮乏。该结论对于提升我国农业科研机构科技创新水平,推动农业经济持续增长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构建我国第三代农机的创新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农业机械化和农业装备智能化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村生产力的重要基础。70年来我国的农机工业从新中国成立时候的"一穷二白"发展到如今全球规模第一,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我国的农机工业与世界农机强国相比依然存在着巨大的技术差距,"大而不强"成为现阶段的主要特征。如何实现农机工业"由大变强"的突破,根本路径是要建立适合中国农业生产作业方式的农机创新体系。文章以拖拉机作为农机行业的典型代表,回顾了我国农机工业体系的发展历程,并结合技术发展和土地制度的变革,对新中国的农机工业体系进行断代划分;着重阐述了未来第三代农机的创新体系建设目标和内容;探讨新的技术创新体系在黄河三角洲的应用与实践,介绍如何构建第三代农机的应用体系。最后,对全面构建自主可控的第三代农机创新体系提出规划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为推动海南省突破农业资源约束,提高农业生产效益,运用增长速度方程法和固定弹性系数法,测算2006-2019年海南省及其各市县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与要素贡献率,研究其与区域农业经济增长的时空演变特征以及空间差异特征。结果发现:在时间序列上,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呈直线上升趋势,科技要素成为主要驱动因素,农业生产方式总体处于由外延式扩大再生产向科技进步内涵式扩大再生产的转变阶段;在空间分布上,省内各市县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总体水平不高,差异较大、地域分布不均衡,科技进步贡献率较低的地区仍依赖于大量物质要素投入来促进农业经济增长。基于此,从科技成果转化、资源配置优化与人才队伍培养等3个方面对推动海南省农业科技进步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张海鑫  杨钢桥 《资源科学》2012,34(5):903-910
农户作为农业的直接生产者,其生产技术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粮食的产出。本文基于安徽丘陵地区粮食作物种植农户的问卷调查数据,通过建立超越对数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分析了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及其损失的影响因素,重点考察了耕地细碎化对技术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农户农业生产技术效率仅为77.97%,效率损失严重;丘陵地区粮食生产中已出现劳力投入过剩现象,而耕地的细碎化现状又使农机使用处于“进退维谷”状态;土地质量是影响农业产出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有必要增加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以提高农田质量;耕地细碎化不利于农户农业生产技术效率的提高,农户的农业生产技术效率随着地块面积的增大而增大;在丘陵地区进行农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时,应该尽可能使其地块面积在0.1hm^2以上,此时效率水平较高。  相似文献   

16.
采用不考虑技术进步和考虑技术进步因素的C-D生产函数,运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 (SFA),使用2003-2009年间全国10个省区835个样本农户跟踪调研数据,考察农业技术效率以及农业资金投入结构对农业技术效率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我国农业平均技术效率仅为0.70,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其中各省区农业技术效率差别显著,辽宁最高(0.86),而甘肃最低(0.59);整体上财政支农资金和农户自有资金对我国农业技术效率具有促进作用,而农业信贷资金和农村集体资金对我国农业技术效率的促进作用不明显,但是从各省区来看,农业资金投入结构对农业技术效率影响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7.
摘要:本文运用三阶段DEA—Malmquist模型测算了中国30个省份农业技术进步估计值,利用系统广义矩估计考察农村人力资本、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从国家层面,农业技术进步增加了农业碳排放总量,农业碳排放具有强路径依赖性和滞后性,农村人力资本的提升在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碳排放的正影响中起到显著的负向调节作用;从地域层面,东部技术进步值最低,中部农业碳排放总量最高,西部技术进步值最高、农业碳排放总量最低。东部农村人力资本在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碳排放的正影响中起到显著的负向调节作用,西部地区农村人力资本、农业产业结构在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碳排放的正影响中起到显著的负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8.
何艳秋  戴小文 《资源科学》2016,38(9):1780-1790
低碳农业不仅是减缓气候变暖的重要手段,也是中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必经过程,研究农业碳排放的驱动因素对中国制定农业减排措施具有一定意义。而已有研究更注重农业碳排影响因素的显著性,未从影响因素本身出发考虑其在影响农业碳排时的时间差异和区域差异。本文将对应分析和面板模型结合,一方面从时间纬度分析了全国农业碳排放主导因素的阶段性特征,另一方面从空间纬度探讨了地区农业碳排主导因素的区域差异。得到了两方面结论:一是中国农业碳排放主导因素在时间纬度上有两个发展阶段,先由农业经济结构主导向农业机械化主导转变,再向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主导转变;二是中国农业碳排主导因素在空间纬度上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和机械化水平对农业碳排的主导性由西向东减弱,农业经济结构对农业碳排的主导性东部最强,中部最弱,农业经济规模对农业碳排的主导性西部最强,中部最弱。研究结果可对中国制定分阶段、分区域农业减排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吴海霞  郝含涛  葛岩 《资源科学》2022,44(2):334-349
随着中国农业发展进入"瓶颈期",粮食主产区政策在保障国家主要农产品安全的前提下,能否进一步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提高农业环境全要素生产率亟待研究.本文将2004年设立粮食主产区作为一次准自然实验,在考虑农业面源污染等非期望产出的基础上,运用SBM-GML指数及双重差分法,探究了粮食主产区政策对农业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