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绿色消费是近二三十年来才兴起的一种符合社会历史发展潮流的、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良好发展远景的消费方式。绿色消费观对广告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使广告在策略、观念、形式、传播手段及表现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对此,企业应当采取一系列应对措施,如实施绿色营销、树立绿色企业形象等。  相似文献   

2.
蔡雅雯 《传媒》2019,(17):69-70
当前,环境问题逐步升级甚至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发展,在绿色广告肩负宣教重任的背景下,情感元素的嵌入成为绿色广告传播的新路径。本文以情感传播研究为视角,分析了绿色广告中的“愉悦”“温暖”“惊奇”“内疚”“恐惧”这五类情感传播类型,结合绿色广告情感传播的过程探讨了绿色广告的情感传播策略,以期提升绿色广告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3.
(一) 公益广告是为公益活动公益事业提供传播服务的。它是以推广有利于社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思想意识为目的的广告传播活动,是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工具。近年来,许多广告经营人员越来越认真地注重做好公益广告的宣传,不仅较好地塑造了自己的企业形象,也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益,为社会主义的两个文明建设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广告经营人员对公益广告缺乏应有的注重和关爱,表现出误区种种。 1.过多关注商业广告的经济效益,忽视了公益广告宣传的主动性 关于公益广告在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中的作…  相似文献   

4.
在国有企业经济发展和社会活动中,品牌形象的良好塑造成为国际市场竞争力中的一张"绿卡",也是企业自身的无形资产。展示传媒作为文化创意产业下新兴的设计形态,具有着广告传播的特性和承载企业形象推广的重任。"国家电网"作为国有大型骨干企业、国家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期通过丰富的展示传播形式和形象战略的打造,不断探求品牌建设的新思路,以绘制国家电力企业发展的美好蓝图。  相似文献   

5.
苏士梅 《编辑之友》2022,(10):72-78
“漂绿”广告是近些年商家迎合国家与时代绿色发展主题,借绿色环保之名进行营销宣传的一种广告形式,其实质是一种绿色环保的促销噱头或虚假宣传。“漂绿”广告通过所谓的“绿色”场景塑造和虚幻的知觉体验进行沉浸式传播,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人们对“绿色真实”的认知,影响人们的消费选择和习惯,并由此陷入消费陷阱和伦理危机之中,使“绿色”成为“漂绿”广告的时代修辞。提高消费者的自我认知能力与维权意识、充分发挥媒体的监督职能、强化政府广告监管等是“漂绿”广告的解蔽之道。唯有如此才能构建一个生态友好、绿色保护的消费环境,促进媒介生态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6.
《新闻界》2015,(14):35-39
企业形象的视觉传达是借助视觉要素构建的传达与传播体系,在这一体系中色彩符号对企业形象的塑造及有效与快速传播起着重要作用。关于企业视觉传达的理论研究目前在我国还比较滞后,对此的应用也非常不足,这对我国企业的整体形象塑造及市场扩展极为不利,在我国进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时代背景下,在我国企业面对世界市场竞争的挑战下,对企业形象与品牌塑造中相关理论的深入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展位招贴广告是展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商品的主要传播途径,起着吸引参观者注意力进而了解和体验产品或服务的作用。展位招贴广告传播的不仅是产品信息,也传播着企业形象和艺术美。在艺术性服从实用性原则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实现艺术性、发挥广告传播功能应该是展位招贴广告传播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8.
行者曾光     
张翔 《声屏世界》2011,(12):62-66
曾光南昌大学广告教研室主任,传播学硕导,主要研究领域:品牌传播策略、广告媒体研究、广告创意研究、企业形象塑造。曾担任台湾中国时报广告金犊奖评委,首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江西区)评审主席,中国广告协会学院奖评委,IAI中国广告年鉴奖评委,曾获"中国最有眼光学术界评委奖",曾担任江西电视广告公司等多家机构创意总监,服务过松下、菲力浦、中国移动、长虹、珍视明、四特酒、招商银行、天天阳光等众多品牌。  相似文献   

9.
整合广告传播是形象塑造的一种极为有效的方式,“形象”由“形”与“象”合力而成,可分为“源像”、“文本”、“映像”三阶段,三者既是环环相扣的历时性的共存状态,也是一种共时性的并举状态,其合力构成了一个动态、完整的“形象”,其一致性或者说动态平衡则是“形象”的良性传播。形象塑造的一种新模式,即整合广告传播模式,以资料库为基础,以目标受众为中心,以信息沟通为手段,整合目标受众、形象文本、媒介、传播形式等等资源,为塑造形象服务。  相似文献   

10.
安长武 《青年记者》2016,(26):110-111
企业形象宣传是向社会公众展示企业实力、社会责任,增强企业知名度、美誉度,提升受众对企业及其产品的信任度、依赖感,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舆论环境,塑造企业形象的重要途径.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速度更为快捷、传播渠道更为多元,加之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深度融合,如何搞好企业形象的宣传与塑造,已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课题.  相似文献   

11.
为树立企业形象作好舆论导向金路公司曾导入CI,树立企业形象,是目前企业的热门话题。它通过对企业行为方式及视觉识别进行系统的提炼、升华、传播,达到塑造富有个性的企业形象,获得内外公众认同的目的。因为CI(corporateIdentity)是企业形象识...  相似文献   

12.
黄杰 《新闻知识》2015,(4):58-60
本文对程序化购买广告模式进行研究,通过对其产业链以及RTB和Non-RTB分析,探讨程序购买广告运作模式。在研究程序化购买广告的数据化、精准化和人性化的传播特征的基础上,确定了程序化购买广告的传播策略,分别是:以受众为中心,迎合需求和引导需求;广告内容以创意和技术作为双驱动;广告投放需考虑内容营销和多屏互动。  相似文献   

13.
杨添实  王丹 《新闻爱好者》2023,(11):101-103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为我国绿色消费理念的传播提供了新型传播模式和传播条件,绿色消费理念的传播以绿色消费的价值观传递为根本目的。通过对新媒体背景下我国绿色消费观传播内容及特点、现状问题的分析,基于移动端网络社交平台的传播方式,提出三种主要传播路径:创新绿色消费观的平台传播模式,增强绿色消费理念传播的灵动性;监管绿色消费理念传播的涵育环境,德育定位新媒体平台意识形态;实行绿色消费理念的区块化传播模式,增强绿色消费理念传播的全民化和亲民性。  相似文献   

14.
当前城市间经营激烈,帮助企业构建统一独特企业形象的CI理论,在指导城市形象建设的过程中依旧发挥着作用。在城市形象传播中,地铁作为传输工具和传播空间有着重要的作用。结合CI理论,将地铁广告传播对城市形象的构建分成理念识别广告、视觉识别广告、行为识别广告三个方面。总结地铁广告传播中存在理念不清,缺乏创意,管理不到位的问题,并提出重视调查,优化创意,加强管理的具体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5.
书讯     
《企业形象的塑造与传播》(新华出版社出版)是我国第一本全面系统地研究企业形象的专著。该书运用社会学、经济学、市场学和传播学原理深刻论述现代企业形象的构成因素,评估指标体系,论述了企  相似文献   

16.
闫文静 《东南传播》2010,(1):116-118
广告不仅传播商品信息,也传递和塑造文化。广告传播原则上需要传受双方共同文化背景的支持。不同文化背景成为人们理解不同文化的广告的阻碍。为了能够进行有效跨文化广告传播,我们必须首先了解跨文化广告传播中的文化差异,从而更有效地进行跨文化广告传播。  相似文献   

17.
网络视频为广告传播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式,网络视频广告既实现了人际传播的回归,又完成了议程设置的再现.而不同介质媒体的有效广告传播都是基于其媒体属性而实现的,因此一些传统的广告传播理论并不完全适用于这种依托于互联网的视频广告传播模式,需要对传播理念重新演绎,从而对广告传播理论进行一定的补充和拓展.如在网络视频广告传播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受众逃避问题,且这种问题的产生原因与以往有所不同,因此我们应该以新的策略来应对这种受众逃避行为.  相似文献   

18.
郑园园 《今传媒》2012,(3):70-71
广告作为一种文化具有文化力,参与社会文化的构建过程。跨文化广告是一种特殊的广告,它传播的是一种他民族的文化。当广告文化作为一个整体,在输入国文化系统内广泛而持久的传播时,就会促进输入国文化的变迁,广告文化力就表现为一种强势的文化扩张,从而改变输入国市民的消费观。本文以美国可口可乐公司在中国的营销战略和企业文化塑造为例,详细阐释跨文化广告对市民消费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赵源 《报刊之友》2014,(10):73-75
自2011年OPPO为其第一款智能手机OPPO Find量身打造的微电影广告《Find Me》问世以来,OPPO的微电影广告便受到业界和学界的广泛关注。作为新媒体时代下一种新兴的广告传播形式,微电影广告对企业品牌的塑造和传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当前微电影广告蓬勃发展之际,本文通过个案研究的方法进行观察和总结,提出微电影广告的营销策略,以求提高微电影广告的传播效果,从而帮助企业更好地进行产品营销。  相似文献   

20.
微电影是移动媒体技术发展的产物,以网络为依托和以短小精悍的电影叙事为表达方式,与传统广告传播方式不同,拥有社交和视频双重特点的微电影,创新性的开启了视频广告的传播模式。本文通过介绍微电影广告传播上的优势,结合新时期微电影的发展,进一步地挖掘了微电影广告的传播效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微电影广告传播效果的策略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