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在使用由王力先生主编、由许嘉璐等五同志执笔修订的《古代汉语》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发现文选中对某些姓氏的注释似乎不够妥当。为了进一步完善教材,精益求精。力求注释的准确和严密,本文仅就第一单元《左传》文选中有关姓氏的注释提出自己的粗浅看法。以求教于同志们。  相似文献   

2.
王力先生主编《古代汉语》(中华书局出版)一直是全国高校古代汉语课程的首选课本,曾获得多项国家级奖项,经过多次修订再版,日臻完善。但是教材中的注释尚有值得商榷部分。本文将一、二册中的注释有待商榷的部分提出浅见,以求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3.
新修订使用的中学语文课本,语文教师和学生是欢迎的,因为跟原课本相比较,新课本有许多优点。单就文言文的文字注释来说,也比原课本有了明显改进。如原课本把文言文中出现的异体字、古今字和假借字,都用“同”来注释,虽然作为面向中学生教学的教本来说也无不可,但是给予学生的总还是一个笼统的概念,不便于学生去区分这三类字,尤其是那些比较复杂的古今字和假借字。因为从文字训释的原则来说,异体字是用“同”来说明的,而古今字和假借字都不应该用“同”作说明。说明古今字,按照传统的说法,一般  相似文献   

4.
古代汉语教学方法有很多,古今贯通法即是其中一种。所谓古今贯通法,是指在古代汉语教学中沟通古今汉语,揭示古今汉语的联系,探寻汉语从古至今演变轨迹的一种方法。运用古今贯通法的目的是打通古今,实现古为今用。在古代汉语文选教学中,应当广泛运用古今贯通法。  相似文献   

5.
词汇教学是古代汉语教学的关键,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教师教学中应紧扣文选,梳理出重点词汇,讲清词义系统;应加强词汇的理论知识教学,讲清重点、难点,指导学生文选阅读;应营造出立体化、多层次的词汇教学环境,随时监控学生的学习,从而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6.
初中语文课本第三册选编了柳宗元的《童区寄传》。课本中对一句话是这样逗断的:“去逾四十里,之虚所卖之。” 关于这句话,课本上有一个注释:“[虚所]集市。虚,同‘墟’。”还有一个练习题:“解释下边加点的词”——“之虚所卖之”。 根据课本对这句话的句读和练习题的要求,《教学参考书》作了相应的处理: 首先是“解释下边加点的词”:“之虚所卖之(前一个‘之’,动词,相当于‘往’、‘去’。后一个‘之’,代词,指区寄,相当于‘他’。‘所’,名词,相当于‘处所’、‘地方’。) 其次是“补充注释”:“[去逾四十里]去,离开(不应解成为‘来去’的去)。”  相似文献   

7.
《中国历史文选》课程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教学内容覆盖面广,多学科的交叉重复较为严重。因此,妥善处理该课程同其他学科的关系,明确其教学目的十分重要。就其同《中国古代史》《中国史学史》《古代汉语》的区别联系加以分析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8.
对 《新实用汉语课本》1~4册教材的课文、 注释、 课后练习以及教材整体的生词平均复现率,教材整体的特殊复现率生词以及教材整体生词复现间隔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教材中生词平均复现率都遵循"练习>课文>注释"的原则.对于教材整体,74%的生词都得到了复现,平均复现11~12次.零现词中普通名词、专有名词和成语俗语占比76%,...  相似文献   

9.
《大纲》把“注释”列为教学内容之一,很有深意。课本的文言文注释经过多次审订已具规范性,既不同于参考资料,也不同于训诂考据。它的选例方式与释例原则,对教与学都能提供方法指导。下面仅以《促织》的注释为例简析之。 一、简明的原则 [翕辟]翕,合。辟,开。 [虫集冠上]蟋蟀落在鸡冠上。集,止。 [向隅]面对着墙角(哭泣)。《说苑》……,有时含有哭粒的意思。 简明,一指量要少而精,二指训要短而透。上三  相似文献   

10.
高校通用的《古代汉语》教材(王力主编,以下简称“教材”),对通假字的注释,大都是言之有据、明确切当的。但由于各种原因,虽经修订,至今尚存在不少问题,给教学带来一些麻烦。笔者用此教材多年。谨将其不足之处列出,并略陈愚见,以就教于该书健在编者与同行、专家。 据初步统计,教材第一、二册巳注明和未注明的通假字共227个(重复出现者只计一次),经逐一考察,其注释无误、前后统一者仅一百三十余字,其余通假字的注释,都有值得商讨之处。概括起来,有以下七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诗经·秦风·蒹葭》是历来备受赞赏的一首抒情诗,准确地理解诗中的一些重要字词至关紧要。而正是在对这些字词的注释上,国家教委高教司组编的全日制高校通用教材《大学语文》和其他一些权威性高校文科专业教材皆有值得商榷之处,故此试作辨正。《蒹葭》有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蒹葭采采,…… ”其中,“苍苍”、“萋萋”、“采采”何义?国家教委组编的《大学语文》注释为:“苍苍:繁盛的样子。后两章‘萋萋’、‘采采’义同”。王力先生主编《古代汉语》注释为:“苍苍,茂盛的样子”;“萋萋,茂盛的样子”;…  相似文献   

12.
本文针对目前存在的中国历史文选课性质及教学目的认识误区加以评述,认为中国历史文选既不是中国古代史的附庸亦非古代汉语的翻版,而是一门交叉边缘的综合性课程,是历史专业的工具课和基础课,其设置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学习和研究中国历史的基本素养和技能,加强史学修养.  相似文献   

13.
《柳敬亭传》自选入高中语文课本(原五年制课本第三册,今必读课本第五册)以来,注释即有可商榷之处,而至今未作改动。现仅就其中三个词语的注释,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分述于下:[加礼]课本注云:“礼遇有加,以恭敬之和接待。”试问,以礼接待还有不恭敬的么?在这里“加”字应是解词的关键。《左传·隐公五年》所谓“叔父有憾于寡人,寡人弗敢忘,葬之加一等”之“加”就是典型例证。杜预注云:“加命服之等”,也就是说葬礼规格要增加一个等级。“加”就是“增加”之意。自古“王命诸侯,名位不同,礼亦异数”(《左传·庄公十八年…  相似文献   

14.
古代汉语的教学语法不同于描写语法,描写语法侧重于把语言事实描写清楚;而教学语法不仅要描写清楚语言的结构规律,还要说明结构规律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即要作出价值判断,这就必然涉及到修辞。语法研究语言的结构规律,包括词的结构成和变化的规则以及组词成句的规则。修辞是根据表达的需要,选用最恰当的语言形式,以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它们属于不同的范畴,在古代汉语课本中,这两部分知识均分开设立,这有利于深入研究。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语法与修辞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古代汉语语法教学的目的除了要培养学生分析语言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李琳 《阅读》2011,(9):18-20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读文章和写作文都十分讲究咬文嚼字。在我们小学语文课本里,有一类课文,语言浅显易懂,用词通俗平常,似乎不那么优美生动,如《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克隆之谜》《大自然的文字》《海洋——21世纪的希望》等,这些文章都有相同的文体——说明文。  相似文献   

16.
古代汉语教学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古代汉语课程的学习目的教育,应放在为了更好地发掘和继承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的高度来进行。古代汉语课程的课堂教学,也可以做到生动活泼,以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致和乐趣。  相似文献   

17.
萧统出自汉晋经学传家的兰陵萧氏,其贵为梁武帝萧衍长子,且自幼聪慧,酷爱读书,极富文学天分。所有这些,都使得其所编著的《文选》这部我国现存最早的文学作品总集,极具思想、文学价值。文章以《文选》的编著原因、文体分类、选录标准等基本情况,来了解和研究萧统其人及其文学思想。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为底本,结合多年教授古代汉语的心得,对有关的字、词、句等从词义、语法、作用等方面作一梳理,从而有助于古代汉语的教学。  相似文献   

19.
新版初中语文课本认为"在昼犹昏"的"昼"为"白天",不妥;"昼"应该注释为"中午"义,大型辞书应该据此收入"昼"的"中午"义项.  相似文献   

20.
上面这组近义词在初中语文课本里先后出现过,其中有的词出现的频率比较高,我们在阅读课的教学过程中或者在总复习时教会学生辨析、运用它们,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作文水平,无疑是有一定帮助的.为了紧密结合教学实际,本文只从词义和用法的主要方面加以辨析,例句尽量引自课本.这七个词都是动词,它们有一个共同的词素“现”,因此都含有“显露出来”的意思.它门的主要区别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