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2 毫秒
1.
周振羽 《中学理科》2006,(12):23-24
所谓学生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自觉意识到寻常现象的非常情况,显而易见的隐蔽方面;时常有意识地从“不可能”问题中求得可能,从“严格”解答中找出错误.这种强烈的困惑及想要探究的内心状态,作为思维的动力,促使他们去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学生问题意识,不仅体现了学生思维品质的活跃性和深刻性,也反映了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2.
亚里斯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问题意识是每个人探索理论和进行实践的必备品质,没有问题意识就不能更好地学习。“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陆九渊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问题意识是学习活动的根源和教学活动的中心,它需要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自主探究问题,通过实践来解决问题。如果在教学中没有问题,就不能更好  相似文献   

3.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思维的问题性心理品质。人们在认识活动中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并产生一种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促使个体积极思维,形成强烈的问题意识,驱使人们不断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如果学生缺乏问题意识,就很难进行思维,更谈不上创新。陶行知先生也说:“发展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所以,对于中学历史教师来说应该注意培养学生自觉的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4.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意识是一种探索意识,是创造的起点。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思考、探索、创新、发展。名科学家李政道说过:学问是什么意思?学,就是学习问题,学怎样问问题,这才是学问。实施新课程标准,就要让学生学会问问题、意识到问题的存在。这不但能产生思维的动力,而且决定思维发展的方向。可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显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5.
陈东 《今日教育》2004,(5):34-35
问题是新课程“研究性学习”的载体。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只有善于发现问题、乐于思考问题,迷恋“问题”的人,才是富有创新思维的人。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关键所在。如何运用“问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呢?  相似文献   

6.
问题意识是学生创造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数学问题意识是一种思维的问题性心理品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做到:营造和谐的环境,鼓励学生“敢问”;激发好奇和兴趣,引导学生“想问”;引导分析方法,教给学生“善问”;点拨启思,帮助学生“解问”。  相似文献   

7.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难、探究的心理状态。而这种心理状态要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称为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8.
幼儿问题意识概念的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问题意识是近几年在教育、心理学界新产生的一个术语,与问题发现和问题提出密切相关联。但是,对于其概念的内涵却不很明确。一、问题意识研究的现状最早提出“问题意识”一词的当属1995年姚本先的《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一文。文中是这样界定问题意识的:“思维的问题性表现为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会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于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称为问题意识。”很显然,这是一个循环定义,对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9.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是思维的动力,创新的基石。发明家瓦特由“水开时壶盖为什么会跳”的问题,发明了蒸汽机;科学家牛顿由“苹果离树为什么往下掉”的问题,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问题是学习的开始、求知欲的催化剂,学习者只有脑子里产生了强烈的问号: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思维才会真正启动,才会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问题的探究中去,而自发产生学习的愿望。新课程倡导“问题教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所谓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赵凯华说:  相似文献   

10.
问题意识是开展数学教学的核心,品质较高的问题意识可以引发高质量的思维,由此也可以将问题意识看作是思维的源泉、创新的根基,更是引发学生展开新知探究的生成点。教学实践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不仅敢于提问,还能够做到会问,这才是数学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1.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思维的问题性心理品质,表现为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心理学研究表明: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和动力,任何思维过程总是指向某一具体问题,当个体意识到自己需要问个“为什么”、“是什么”和“怎么办”时,思维才算真正启动,而强烈的问题意识又推动人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但是,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我国学校教育长期以来只重视学生学习结果而忽视学生思维过程,加上“教师权威”、“师道尊严”的影响,造成…  相似文献   

12.
刘贵德 《教育革新》2009,(11):51-52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创新的前提。任何创新活动都是从问题开始的。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发现,学生的问题意识淡薄,思维滞后,眼界不开阔。这一切都因固有的“你讲我听”“你说我通”的这种教学模式导致的结果,而新课程问题教学法的应运而生,就很好地解决了上述现象,它一改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增强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使学生思维活跃。自主意识增强。不仅注意书本知识的吸收掌握,  相似文献   

13.
陈年媛 《广西教育》2012,(29):82-83
人的思维开始于问题。学生的思维也是伴随着层出不穷的问题而展开的。俗话说:“因疑而问,因问而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有疑问才有思考,有思考才有探索,有探索才有创新。培养学生自觉的、敏锐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切入点之一,也是实施问题教学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帮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造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是人类思维发展的高级阶段,是意识能动性的最高表现。发现问题是思维活动中最重要的环节。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当个体感到需要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时,思维才算真正发动,否则,思维就难以展开和深入。诺贝尔奖获得者海森堡深有体会地说:“首先是问题的提出,其次才是问题的解答”。李政道也说过:“最重要的是提出问题”。纵观科学发展的历史,不难发现科学进步的历程就是人们在实践中不断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因而提出问题对创造思维的培养显得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15.
“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问题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思维。”问题性思维品质能促使学生不断发现问题,努力去解决问题。那么,什么是问题意识?心理学研究表明: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产生疑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  相似文献   

16.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产生一种力求解决的心理状态,并引发敢问、爱问和善问的学习行为。学生具有“问题意识”,不仅体现了他们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也反映了他们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那么,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有三个途径。  相似文献   

17.
陈华忠 《辽宁教育》2004,(10):43-43
没有问题就没有思维,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心脏,数学教学是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那么,如何把没有问题的学生教出“问题”来?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它值得我们教师不断地探索与研究。  相似文献   

18.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长期存在着“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理念,学生很少有机会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得到发展。这种“去问题教育”导致教育对象问题意识的淡化和批判精神的缺失。心理研究表明: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思维。问题性思维品质能促使学生不断发现问题,努力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于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也是新课程改革对思想政治课教学提出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9.
田进福 《宁夏教育》2012,(7):116-116
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探究式学习的起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当学生在认识活动中产生“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意识时,思维才真正地动起来。初中数学教学兼有基本运算和深度逻辑的特点,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问题意识的培养,有助于强化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并运用数学基础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问题意识是创新精神的摇篮”,问题意识不仅体现了学生思维品质的活跃和深刻,也反映了思维的独立和创造。强烈的问题意识,作为思维的动力,促使人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直至进行新的发现---创新。新课程改革最重要的是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中促进创新意识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