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0 毫秒
1.
从男性叙事的角度去看待《伤逝》,其主人公涓生的悔恨和悲哀,可以理解为是作鲁迅以男性的眼光来看待复杂社会人生与爱情之后的一种无声的叹息;同时《伤逝》的题材又是对古代“痴心女子负心汉”模式的因袭与创造。  相似文献   

2.
《伤逝》是鲁迅小说中仅有的一篇以爱情为题材的作品,它的构思独特,思想深湛,在那一时代反映同类题材的众多作品中,《伤逝》是成就最高、影响最为深远的一篇。五十多年来,发表过许多研究《伤逝》的文章,但对作品所表现的爱情悲剧的原因何在以及如何看待作品所反映的个性解放思想等问题,至今还有不同看法。本文拟就此谈一谈个人的浅见,希望得到评论界的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3.
将鲁迅《伤逝》与森鸥外《舞姬》作对比,解读《伤逝》的空白部分,探寻鲁迅《伤逝》中的留白构思。  相似文献   

4.
试图从鲁迅时代许多青年进入大城市后面临的生存难题、缺失性的位置的"五四"式精神恋爱、男性话语中的人性解放三个角度探索《伤逝》在城市意识、身体启蒙、女性思想三个角度的现代意义,同时对《伤逝》中的女性问题作结合时代的复沓式思考。  相似文献   

5.
《伤逝》研究在整个鲁迅研究中始终活跃,因此,对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上作再讨论,以接近或符合文本凸现的意义十分必要。以人类学、精神分析学理论作参照的分析,意在揭示《伤逝》文本外化着鲁迅“历史的中间物”思考,呈现出超越男性中心意识的特质。  相似文献   

6.
《孤独者》与《伤逝》相隔四天完成,鲁迅不公开发表的原因与《野草》直接相关。《野草》记录着鲁迅“难于直说”的爱情心理历程,含蓄委婉,有意掩饰爱情色彩以免引起对手的攻击。而《孤独者》、《伤逝》在彻底反封建主义思想中又蕴含着作者自己的情感世界。鲁迅为了保护《野草》的神秘,保护自己的爱情,于是把《孤独者》、《伤逝》锁进抽屉,不公开发表。  相似文献   

7.
对鲁迅《伤逝》的理解不能忽视鲁迅爱情观及其与存在哲学家克尔凯郭尔爱情观的联系,不能忽略《伤逝》所受《诱惑者日记》的影响。鲁迅追随克氏,把爱情与个体精神的成长联系起来,以爱情为精神成长之台阶,因此《伤逝》中透露出"审美阶段-伦理阶段-宗教阶段"的痕迹,主人公从文学家影响下的唯美爱情到道德责任的逃避与受谴责,再到准宗教性的忏悔,涓生其实还是获得了某种程度上的精神成长。鲁迅写《伤逝》不只为强调经济权之重要,更为强调个体精神成长之重要,而这都离不开克氏与《诱惑者日记》的影响。正是在世界文学的关联和比较文学的视野中,《伤逝》主旨得到更为准确的解读。  相似文献   

8.
《伤逝》与《莎菲女士的日记》是产生在五四落潮之后的两个经典文本。这两部作品在小说主题、叙事风格的抒情化、情感的低沉性方面有相同之处,在叙述立场、叙事模式与作品内蕴上又存在着不同之处。从此我们能发现男性作家与女性作家对同一问题的不同思考。  相似文献   

9.
《伤逝》与《寒夜》具有共同的悲剧性主题:个体在困境中选择救出自己而致使了他人的毁灭.在《伤逝》中涓生抛弃了变得怯弱的子君,在《寒夜》中曾树生离开了病重无能的汪文宣.在相同的主题背后隐含了作者不同的生命感受.  相似文献   

10.
《伤逝》的艺术魅力 ,是和作者多种形式的语言艺术分不开的。《伤逝》语言的特点 ,主要表现为旋律美、节奏美、奇崛美  相似文献   

11.
《伤逝》是鲁迅小说唯一一篇细致描写爱情的小说。同时也是比较扑朔迷离的一篇。有学者说,鲁迅的《伤逝》是鲁迅的自传体小说。可是,鲁迅小说的自传性意义和价值,并仅仅不在于对实际生活中的人事有所依托或影射,而是在其深层心理和意识的强烈投射。更值得注意的是,《伤逝》这篇小说包含了关于记忆与忘却,死亡与新生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鲁迅《伤逝》与东西《后悔录》的忏悔叙事以独特的话语结构显现着中国文学叙事伦理的结构形态及其建构的历史轨迹。从《伤逝》真诚忏悔的悲壮到《后悔录》无奈后悔的荒诞,忏悔叙事的现代嬗变在两部作品之中建构了不同自我与他者关系,形成了文学书写的不同伦理形态。  相似文献   

13.
《伤逝》的文体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体学基本理论,从叙述角度,词汇,句法,修辞四个层面对《伤逝》的文体特征进行了分析。文章揭示了《伤逝》叙述角度的独特,词汇句法的丰富多彩,修辞的多样,展现了其独特的语言艺术与魅力。  相似文献   

14.
鲁迅的《伤逝》是从男性角度写感情蜕变的故事,亦舒的《我的前半生》写的是同样的主题,但是却写出了不一样的结局。这种变化为我们展示了不同时代背景下男女作家对婚姻的不同诠释,以及女性在新时代中的不同选择和不同命运。  相似文献   

15.
施泽红 《中学文科》2009,(1):142-142
有人说,《伤逝》是鲁迅的一篇“自传体”小说。对此,鲁迅先生曾在《致韦素园书》时无可奈何地说:“我还听到一种传说,说《伤逝》是我自己的事,因为没有经验,是写不出这样的小说的。哈哈,做人真是愈做愈难了。”虽然鲁迅非正面地否认了,但其中有些情节和心绪无疑与他和许广平相爱的经历相似。《伤逝》中有鲁迅先生对男女平等、女子自由及爱情问题的见解。  相似文献   

16.
《伤逝》与《寒夜》具有共同的悲剧性主题:个体在困境中选择救出自己而致使了他人的毁灭。在《伤逝》中涓生抛弃了变得怯弱的子君,在《寒夜》中曾树生离开了病重无能的汪文宣。在相同的主题背后隐含了作者不同的生命感受。  相似文献   

17.
文章认为鲁迅的《伤逝》表达了一种对自由爱情的反讽,这种反讽意义是通过两个要点来完成的:一是小说叙事与其语境的对立;二是《伤逝》主题内涵中所表达的自由恋爱与传统婚姻的殊途同归。  相似文献   

18.
雅俗文学的风采──《伤逝》与《天河配》比较汪启明1.鲁迅写于1925年的短篇小说《伤逝》与张恨水写于1932年至1934年的长篇小说《天河配》,同是描写个人与社会冲突的题材,但在同一题材中显示了各自高超的艺术驾驭力与表现力,并在思想内容,人物形象,艺...  相似文献   

19.
有人说,《伤逝》是鲁迅的一篇“自传体”小说。对此,鲁迅先生曾在《致韦素园书》时无可奈何地说:“我还听到一种传说,说《伤逝》是我自己的事,因为没有经验,是写不出这样的小说的。哈哈,做人真是愈做愈难了。”虽然鲁迅非正面地否认了,但其中有些情节和心绪无疑与他和许广平相爱的经历相似。《伤逝》中有鲁迅先生对男女平等、女子自由及爱情问题的见解。  相似文献   

20.
《伤逝》是鲁迅创作的唯一一部爱情小说,也是一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作品。本文着眼于文本分析,从作品的内容出发,结合鲁迅当时的创作心境,以男女主人公和鲁迅本人等为研究对象,较为客观地分析了鲁迅小说《伤逝》的创作目的,并对《伤逝》所蕴含的思想主题进行了合理的推测和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