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四川客家问题的特殊性及研究历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四川客家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的特殊性,与闽粤赣客家相比,表现为1.演进阶段不同;2.族群关系不同;3.文化表现形式不同;4.客家身份不同。四川客家问题的特殊性,决定了四川客家研究的复杂性与艰巨性。四川客家问题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八十年代逐渐形成热潮,并于本世纪初达到高潮,总体来看,四川客家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成果多为表象描述和动态报道。  相似文献   

2.
以四川客家为例,说明地理环境对客家耕读文化的形成起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山地丘陵的农耕自然环境是客家耕读文化产生的地理基础,质朴无华的民风是客家耕读文化形成的重要文化因素,而族群冲突中的“鲶鱼效应”是客家耕读文化的原动力。客家耕读文化主要是客家适应“住山不住坝”生存环境而形成的族群性的文化适应策略。  相似文献   

3.
我是客家人,当我阅读傅翔《客家的精神》(见《客家》2000年第二期)一文,不觉怦然心动。这篇记述客家人文精神的短文,语言精炼,内涵丰富,将客家文化的历史背景与超越时空的深远意义有机地结合起来,闪耀着作者独具匠心的思想火光,不愧是傅翔研究客家文化的智慧结晶。  相似文献   

4.
由国际客家学会、中国文化部华夏文化促进会客家研究所、北京大学历史系客家历史与文化研究所、宁化石壁客家宗亲联谊会、宁化县客家研究会联合主办的“第二届宁化石壁与客家世界学术研讨会”于2000年11月17至18日在福建省宁化县隆重举行。专家济济,盛况空前,学术丰收,情感融融。  相似文献   

5.
2001年11月6日,江西省铜鼓县客家联谊会成立大会和赣两北第一届客家化研讨会在铜鼓县城隆重召开。江西省师范大学客家研究所所长许怀林教授、宜春市人大郭明副主任和铜鼓县党政有关领导以及客家联谊会会员代表,客家研究专家、学近百人参加了成立大会和研讨会。  相似文献   

6.
最近,记从有关方面了解到,由宁化石壁客家宗亲联谊会、宁化县客家研究会主持编写的《客家祖地·石壁丛书》,在全体采编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全面完成编写、审核任务。这套《丛书》,被列入世界客家化工程之一,得到世界客属有关专家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  相似文献   

7.
世纪之交的2000年11月23日,在中国历史化名城、客家首府汀州举行的世界客属第六次公祭客家母亲河大典,很是隆重、庄严、神圣。来自十二个国家和地区的近干名客家乡亲怀着一颗虔诚之心,回到客家母亲河——汀江,向伟大的客家母亲诉说儿女的思念,献上游子的祝福!在他们当中,有一位女士  相似文献   

8.
金秋时节,客家祖地。11月21日,第六届国际客家学研讨会在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会议中心举行,给同时在闽西举办的世界客属第十六届恳亲大会平添了一道厚重而绚丽的色彩。一时之间,客家学与客家文化成为出席恳亲大会的海内外乡亲和中外有关媒体的热门话题。  相似文献   

9.
1997年11月,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上杭县为“建筑之乡”称号。上杭地处福建省西部山区,是名的客家祖居地之一。千百年来,上杭人以客家人的聪明才智、山区人的勤劳勇敢,谱写了一曲曲客家建筑业的瑰丽乐章,留下了一座座客家建筑的艺术珍品。当你徜徉于杭川大地时,就仿佛置身在客家建筑博物馆。  相似文献   

10.
客家的脊梁     
在八闽客家首府长汀县城,在那穿城而过碧波荡漾的客家母亲河汀江之畔,有一座航船造型的公园,叫客家母亲园。园内矗立着花岗岩雕凿而成的客家母亲塑像:她头戴凉笠,背着孩子,有力的右手持着船桨,左手拿着一朵野花,正回头逗着背后的孩子。她赤脚站立于江边,江风吹动着她的衣襟,吹动着凉笠上的片片绸纱,端庄、慈祥的客家母亲,此时此刻似乎正在等待孩子的父亲、自己的丈夫早日归来。这尊塑像形象地再现了客家妇女在男人出门后,细心抚育后代,勤劳持家,等待男人归来的真实情景。  相似文献   

11.
陈华 《寻根》2005,(3):131-133
对于客家源流的问题,许多人都做过探索,但大都集中在迁移的路线、方式、类型、迁出地、迁入地等方面,而对于客家先民南移的原因则讨论甚少,且不够深入,有些就简单地归结为北方战乱或广东大量待垦土地的吸引。罗香林先生在《客家研究导论》及其他有关客家问题的研究中多次指出,客家祖先因为晋代的“五胡乱华”、“永嘉之乱”而开始迁移,这当中还包括了他引征的许多官方志书和私家谱牒。  相似文献   

12.
汤漳平  许晶 《寻根》2009,(6):131-137
文化是由人所创造的,因此,在谈到闽南文化和客家文化之前,先要讲到闽南人和客家人。  相似文献   

13.
汤漳平  许晶 《寻根》2008,(6):131-137
文化是由人所创造的,因此,在谈到闽南文化和客家文化之前,先要讲到闽南人和客家人。  相似文献   

14.
上杭女演员     
《客家大文化》2001,(2):34-35
上杭活跃着一群美丽的客家妹子,她们是上杭客家艺术团的演员。  相似文献   

15.
赖祥亮 《寻根》2007,(5):9-14
作为河洛文化的传人,客家先民的文化形态中保留了较多中原文化传统。同时,作为一支历史悠久的民系,客家文化形态中也残存了较多的原始巫术观念。巫术是生产力十分低下的原始人类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一种认识途径和控制方式,客家巫文化之所以能顽强地生存于客家聚居地,得益于山高水险的岭表地区恶劣的自然环境、求生存求发展的强烈愿望和当地原住民崇尚巫鬼的习俗。  相似文献   

16.
《客家》杂志社的傅风龙先生日前转来一封信。写信人是深圳的女画家万伶。她在信中说:“我先后两次去福建采风,以客家化为题材创作了系列油画。《客家》杂志丰富的内容吸引了我,特寄上几张作品照片给贵刊……”信写得朴实无华,简洁明了,对《客家》杂志的殷殷之情跃然纸上。再看画,因是翻拍的照片,尺幅不大,然而其别出匠心的画面构图和富于表现力的笔触,  相似文献   

17.
定光古佛又称定光佛,俗姓郑,名自严,同安人,生前是北宋时期的一名高僧,死后成为闽西客家地区最受崇拜的佛教俗神。对定光古佛的信仰,在闽西客家社会中长期延续。对定光古佛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探索闽西客家人的民间信仰、思维方式、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使我们更好地理解闽西客家社会。  相似文献   

18.
一面令闽西客家乡亲魂牵梦绕的世界客属恳亲大会的会旗,在1999年11月6日,交接到闽西客家联谊会会长曾耀东先生的手中。  相似文献   

19.
林夏 《寻根》2009,(5):98-99
《寻根》2009年第2期《“宙合方圆”:客家土楼的生命世界》(韩振华、赵娟)谈及圆土楼与方土楼孰先孰后,使我想到也曾触及这一问题的林嘉书的大作《土楼:凝固的音乐和立体的诗篇》(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出版)。林先生是客家学研究专家,对土楼研究取得了尤为卓著的成果。这部书与他的《客家土楼与客家文化》、《土楼与中国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20.
作为客家化的一种载体,永定客家土楼从其横空出世迄今已有千年以上的一历史了,而且经久不衰,延续至今。它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