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几年的记者生涯中,我采访了不少知名的文学艺术家。作为社会精英,文学艺术家大多具备着较高层次的文化修养和造诣精深的艺术素质。他们思想敏锐,意志坚定,热情充溢,进取不息,对人生有着超乎常人的艺术感受力和表现力。同时,作为普通的人,他们又时常流露出诸如脱俗、孤傲、忧郁、敏感、疑虑等人格特征,有的人甚至还具有难于被常人所理解的某种怪癖……。如此丰富而又充满矛盾的情感载体,常常使我情不自禁地或与之同欢共庆,或为之扼腕叹息。下面记述的,是我采写文化名流时一些真实的体会。  相似文献   

2.
吴悠  孙起 《新闻采编》2003,(1):20-21
现代社会媒介担负着监督守望功能。以至于在很多国家媒介被誉为“看门狗”。为了履行其职责 ,媒介需要有源源不断的新闻来源。但是记者又不可能亲身经历每一新闻事件 ,其新闻来源就只能依赖于社会相关知情人士提供。在获取知情人士提供新闻线索的过程中 ,记者不可避免要与他们接触。有些消息提供人只出现在一次新闻事件中 ,记者与其接触是短暂性的。但也有消息提供人能经常性的为媒介提供消息来源 ,那么记者与其长期接触就是难免的。通常记者与消息来源之间的关系较少受到非难。因为消息来源对于记者和媒体非常重要。“新闻来源是记者的黄油…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新闻媒体习惯于指责他人,却不大习惯批评自己.当越来越多的记者出现在安全生产事故的现场,伸手收取采访费的时候,当越来越多的记者出入于富丽堂皇的楼堂馆所,心安理得地品尝着美味佳肴,坦然地接受车马费的时候;当记者在马路上对普通公民指手画脚,且美其名日采访的时候;当记者把记者证作为出入演唱会场所门票的时候;当记者与某些官员暗通款曲,制造新闻话题的时候,当记者和房地产商眉来眼去,拼命地制造虚假新闻的时候;当记者把别人的痛苦当作娱乐的素材,尽情地嘲笑别人的时候;当记者借助于个案监督粗暴地干预司法审判的时候;当个别记者涉嫌犯罪而更多的记者群起为其叫屈的时候;当记者为了自己的职位而上下疏通的时候;当记者为了个人私利而不惜出卖国家情报的时候……这时的新闻媒体既不是市场主体,也不是社会公器,而是一个社会转型时期孕育出来的特殊的寄生虫.  相似文献   

4.
在美国当记者,有一个便利条件,就是各种各样的记者招待会、新闻发布会很多。政府部门自不必说,研究机构、群众团体、国会议员、社会名流,乃至某一所大学、某一家公司,一有事情,便请记者,当然都是为了借助新闻媒介,扩大社会影响,但记者却也因此得到了不少新闻来源或线索。在这类活动中,最受人重视的,当推总统的记者招待会。会期不定次数可多可少总统的记者招待会是不定期的,有的时候隔不多久就举行一次,有的时候几个月才举行一次,各届总统的情况也不一样。据统计,艾森豪威尔执政8年,共举行过193次记者招待会,平均每年24次,这是比较多的。尼克松在任5年半,先后举行记者招待会37次,平均每年六七次,这是比较少的。里根入主白宫  相似文献   

5.
我常常思考一个问题,而这个问题又是有人常常和我谈起的: “你们中国青年报的地方记者为什么成长得那么快?”具体的说,成长得快大概包括这些内容:和中央各新闻单位驻各省的记者比较起来,中国青年报的地方记者有不少是“佼佼者”;他们中有的人“人在地方、胸怀世界”,写出了很多指导性强、引起了轰动的文章;中国青年报获得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的两个  相似文献   

6.
当我风尘仆仆地从遥远的西非之角访问归来,便读到早已摆在案头上的我的青年朋友张飚同志的来信。他用热情而恳切的措词要我为这本由中青年记者们自述新闻工作甘苦的书——《新闻的幕后》作序。坦率地说,这封信既使我极为高兴,又使我深感为难。最近几年来,在改革和开放的社会大变革中,我目睹着一批批中青年记者纷纷登上新闻舆论的舞台,他们以自己特有的时代敏感,尖锐泼辣的笔锋,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内进行着勇敢的搏击,展现了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精神风貌。尽管人们对他们和他们的作品评价不尽相同,褒者大有人在,贬者也不乏其  相似文献   

7.
悲壮     
《今传媒》2005,(1):34-36
2004年被新闻界称为“记者被打年”。这个说法让人落泪。战士--也许可以更为简练地概括记者的工作和生活。今年,这么多的记者被打,一方面让人心痛,一方面让人振奋,因为这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更多的记者走上了正义与邪恶生死较量的战场!一个社会,不怕有邪恶,只怕没有战士。记者的武器是公开、曝光、传播,而所有罪恶的特性是遮掩与隐蔽。当一些人成为公众利益的敌人时,真正的记者便是他们的敌人。在这种较量当中,虽然记者有党和人民的支持,但记者在明处,罪恶在暗处,而且,往往还与金钱和权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这种战斗甚至比真正意义上的战争更为复杂、更为凶险、更为惊心动魄。恐吓、谩骂、扣押、围攻甚至殴打,为了坚守社会的良心,记者经受着血泪的考验……  相似文献   

8.
除了跑会议、动态、领导活动的时政记者外,多数记者每天都在为缺乏新闻线索而犯愁。有的眼巴巴地等着主任分派任务,有的等着“捡漏”——时政记者跑不过来的动态活动。有的外报找观点本地找例子,有的一筹莫展……新闻线索在哪里?结合30年的记者采访实践,理出了获取报道线索的14个途径:  相似文献   

9.
刚刚经由媒体推荐、群众投票、专家点评出炉的8位2003年中国记者风云人物,让人们感受到这一群体的力量。他们用手中的笔、用声音和画面警醒地守望和记录着世界的角角落落,追踪甚至改变着社会发展的进程。8位记者是中国50多万名新闻记者的代表。在即将过去的2003年,他们不仅让人们足不出户即能遍知天下大事小情,还以对新闻事业的神圣使命感,让亿万人为记者这个职业而感动。在每天的大街上,在行色匆忙的人群中,有一些人名字叫"记者"。和别人不同,当普通人关注自己的生活时,他们关注着普通人,不断地提醒人们注意和捍卫知情权、健康权、受教育权等这些人们自己都经常忽视的生存权利。因为有了这样的记者,人们生活的环  相似文献   

10.
有人说,所谓一位令人敬仰的人,无非是一生秉承着一个信念做了一件事情。新中国数字通信开拓者之一,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佑寿就是这样一个人。"‘修身齐家治业育人振兴中华',振兴中华我还只能做一点,可这是目的和要求,这是我的座右铭。"吴佑寿院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到。  相似文献   

11.
芮伟良 《新闻实践》2009,(11):68-69
记者在紧张地采访、拍摄,谁来记录他们的工作状况?且让我来试一试!我是报社的驾驶员,乘我的车的更多的是赶去一线采访的记者。遇到有紧急情况,如台风袭来,突发事件发生,我往往自告奋勇地请战出车。按理说,车到采访现场,我的职责告一段落,可以躺在车里听听音乐喝喝茶。司机只是个旁观者,最多好奇地看场景,或者替记者背背包。久而久之,我深为记者的敬业精神所感动,自然而然地买来相机,在采访一线把镜头对准记者,记录着他们的工作场景。  相似文献   

12.
大凡刚进新华社的年轻记者都经历过这样一段痛苦的过程:从事新闻工作的头几年,就象钻进了一个“魔圈”一样,总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虽然他们要天天伏首书案,可不知道该写什么。他们或沉浸在前人优秀新闻作品中,徒生羡慕之心;或眼瞅着身边的中老年记者大作迭出而渐生自卑之感;或象填鸭一样,老记者“喂”个什么题目,自己就写什么稿件。对年轻记者来说,谁摆脱这个“魔圈”快,谁的业务成长就快,反之就慢。有的人当记者才一年,便走出了这个“魔圈”,三四年内就成了很活跃并的记者,有的人当记者五六年却依然在“魔圈”中游荡。有什么办法能使年轻记者尽快走出这个“魔圈”吗?有,那就是进行专题调研。回顾这几年走过的道路,我正是从专题调研中起步,走出这个“魔圈”的。  相似文献   

13.
记者的人格力量不同于一般干部,更不同于一般群众,其人格形象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在人格方面,新闻老前辈邵飘萍、邹韬奋、范长江等人是我们每个记者学习的榜样。他们认为,作为一个记者,必须同普通的老百姓交朋友,同广大的采访对象交朋友。纵观范长江同志的一生,从他作为民主的进步记者到成为共产主义的党员记者,甚至担任了国家新闻总署副署长和《人民日报》总编辑后,仍然坚持平易近人的作风,自觉接受社会监督。1946年,范长江到了解放区,曾经在华中新闻专科学校作过一次《论人民的报纸》的讲话,其中有这样一段:“我…  相似文献   

14.
笔者这几年在高校担任新闻实务课的教学,我以新闻编辑课为例兼及新闻评论来谈谈我这几年来的创新实践和一些设想. 务实课的特点在于操作性很强,新闻专业培养的是新闻职业者,无论是作为一个报社的总编辑还是普通的编辑、记者、评论员,选题能力都是至关重要的一项素质,他们每天面对的是错综复杂的现实世界,需要敏锐的判断和尝试的,这就不仅仅需要新闻学理论的知识,还需要其他学科知识的积演,因为我们新闻专业的定位是培养在某一领域有一定专长的编辑、记者,这样才在媒介人才市场具有竞争力,而不仅是只能给都市报写社会新闻的记者.  相似文献   

15.
另类这个词越来越流行起来。如:另类文化、另类时尚、另类情感、另类空间、另类时装、另类新娘……,总之名目多种多样。但究竟什么是另类,目前尚无一定的定义。有的人说:“如果你不打算被别人归类,不妨说‘我很另类’。这样人家或许会真的给你让开条路,说‘请走’。”而另有人则如此描述另类:“在我生活的这座城市里有这么一群人,他们身着不羁的衣饰,口里嚼着口香糖,眼神茫然地扫视着前方,而且整日无所事事。在人们的眼里简直就是一群蝗虫,一群无可救药的蝗虫……”而同时得出的结论是:“在这个星球上有这么一群人,他们为了吃…  相似文献   

16.
当名记者要具备多方面的素质,但最重要的是什么呢?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水平。文字表达能力是重要的,这是不言而喻的,但不是最重要的。 有一个大学新闻系的毕业生,给郭超人提了个问题:请您用最简练的语言来回答,什么人不能当记者,什么人能当记者,什么人能当好记者?郭超人回答说:一般我能够想到能够做到,而你想不到做不到,你不能当记者;一般人能够想到能够做到,而你也能够想到能够做到,你可以当记者,但这只能当一般的记者,不能当好记者,只有一般人想不到做不到,而你却能够想到能够做到,你就能当个好记者。郭超人说的话很对。为什么有的人能够想到能够做到,而别的人不能够想到不能够做到呢?这里很重要的问题是个认识水平问题。  相似文献   

17.
网络时代,信息民主化成为一个发展趋势.在互联网出现之前,信息传播的特点是线性的,社会精英阶层掌握着话语权,他们的话语以及思想意识随着传统媒体等渠道逐层向下散播,处于社会底层的普通公众只能被动接受经过层层传达、质量递减的信息,而无法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通过大众媒介传播出去.互联网彻底颠覆了这个秩序.  相似文献   

18.
在当今的市场经济中,记者的崇高地位在人们的心目中已大打折扣,有的人甚至把记者与“赵公元帅”等同起来,都害怕记者前来单位采访。究其原因,就是招了那些另类记者的祸。有一天,我们工厂附近的一个乡镇宣传干事,请我为他们乡镇写一篇关于建设新农村的稿子。我看了这位干事交给我的材料,听了她的介绍之后,感到这个乡镇在建设新农村中没有什么创新之举,很难报道出去。于是,我便向她推托说,此事我写出稿子很难上报,你干脆请报社记者来采访,他们的采访一般都可以见报。但她却对我说,他们也想请记者,可费用承担不起啊!接着她为我算了一笔账:往返…  相似文献   

19.
甘为人梯编辑最可贵的品德是什么?我以为是甘当人梯。编辑好比是个裁缝,是为作者或记者做嫁衣裳的。一篇好稿发表了,一本书问世了,荣誉归于署名的记者或作者,编辑只能当“无名英雄”。这是办报刊或搞出版的需要。有的编辑常感到当编辑“亏了”,这是由于从个人一时一事的得失来考虑的缘故。当编辑的,不妨从自己对社会的贡献方面多想一想。  相似文献   

20.
一次与谢晋闲聊,他谈起记者采访的事,颇为感慨地说:有的记者采访时,常问我你什么地方人?年龄多大了?祖上干啥?这个问过,那个又问。看来,真需要印个出身简历揣在身上了。而我参加世界性的电影节时,那些记者们常常是简明扼要提出几个关键问题,你从中会觉察出,他们对你早有了解,还有点研究。这位著名导演,提出了新闻采访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即采访前要有充分准备、对采访对象研究和了解如何,关系到采访的成败。有经验的记者说,作好准备,等于完成采访工作的一半。这话并不过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