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东汉司隶校尉地位显著提高,其职权不断扩大与御史中丞、尚书令朝会时专席而坐,不但监察京师百官,而且成为司州的长官、,具有州刺史的监察诸郡国权力,其属员有都官从事、兵曹从事、郡国从事等,察举中央百官和所邻郡国违法乱纪之事,其职的威严为朝野所属目,在东汉政治舞台上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西汉的监察制度承于前代,远迈后世,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以皇权为中心的监督机制的主要构成形式。从中央与地方分级的角度划分,西汉的监察制度可分为以御史府、司直、司隶校尉为主的中央监察体制和以监御史、刺史、督邮等为主的地方监察系统;从权力制衡分离的角度分析,则主要表现为监察权与行政权相互分离,监察官与行政官相互牵制、彼此制衡,中央与地方多级监察的监察体系。试以西汉监察制度的研究为视角,探析西汉廉政制度建设的概况。  相似文献   

3.
汉初仿秦制在地方设监郡御史,负责督察地方官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监郡御史逐渐与地方官吏沆瀣一气。失去了应有的监督职能。刺史和司隶校尉于是应运而生,为汉代监察制度注入了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是随着封建制度的强化而发展的,而汉朝是我国行政监察制度的形成阶段.秦创建御史大夫府为中央监察机构,在地方设置监郡御史.汉承秦制,在中央设御史府的同时,增设丞相司直和司隶校尉为中央监察官,在地方设立十三剌史,监察地方二千石长吏,并制定了第一个专门性的地方监察法规.  相似文献   

5.
司隶校尉为汉武帝初置,在东汉时期司隶校尉的地位日趋重要,担任着京师百官以及京畿地区的监察任务。在曹魏时代,因为都城的迁徙,司隶部改为司州,长官仍为司隶校尉,沿袭两汉设置,在曹魏的政治生活中扮演中重要的角色,往往皇帝或者当权者非常信赖的官员才能担任此职,考察清楚曹魏时代司隶校尉的任职情况,也有助于了解曹魏时代的政治生活。  相似文献   

6.
东汉官制简表皇帝一!!司空 司徒l太尉!太常!光录勋!卫尉l太仆l廷尉l大鸿肪!宗正!大司农!少府承卿皿卿皿卿尽卿尽卿承卿皿卿承卿皿卿 一一!尚书令l︵录尚书事)|一!台省一!.r: !|一﹄!尚书仆射!御史台︷--l二千石曹尚书二二公曹尚书一吏曹尚书一民曹尚书一南客曹尚书一l北客曹尚书!御史中承 治书御史!令史!二二辅1!司隶校尉l河南尹州! 刺史(牧) 别驾l治中!郡!一郡守!县!县令!乡l郡皿︷︵县长) 县垂l县尉一 以乍分勺 ︵尚夫︶.三老一 游檄!乡佐东汉官制简说 刘秀建政,一改王莽官制慕古,政治残虐的局面,东汉官制基本同于西汉。因而在此多写几笔,…  相似文献   

7.
<正>《鲁峻碑》全称《汉司隶校尉忠惠公鲁君碑》,又名《汉司隶校尉鲁峻碑》《鲁忠惠碑》,东汉熹平二年(173年)四月立,现存山东济宁博物馆汉碑陈列馆,17行,行32字。篆额题"汉司隶校尉忠惠父鲁君碑"。此碑漫漶颇甚,许多字已不可辨。该碑点画方劲端严、厚重而丰腴,兼有萧散、古逸之致。其字大小相间,欹正相生,布局活泼可爱。碑阳与碑阴之字非出一手,而碑阴古朴自然,尤多天趣。  相似文献   

8.
为政廉洁,是古今中外一切政治文化对政府官员的基本要求,尽管不同国家、不同政体,在目的性与手段上可能存在着差异,但在反腐倡廉、对官员实行监察这一点上,却是共同的。那么中国古代是如何监察官员以防止并惩治腐败的呢?这就是依靠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整套监察制度。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即有了带监察性质的“御史”之职。秦始皇一统天下,置御史大夫。汉设御史台,归属办理宫中内务的少府,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专门的监察机构。汉武帝时期将天下分为十三部监察区,由刺史代表皇帝对地方实行监察。京师长安附近七郡为司隶校尉部,…  相似文献   

9.
西汉前期,中央监察的主体是御史机构,由御史府及殿中兰台两部分构成。御史大夫是御史机构的最高长官,御史中丞是其副手;御史府兼具监察、行政、秘书等多项政治职能。西汉后期,御史府或置或废,最终难逃弃置的命运。御史中丞转成中央监察的主官,由他领导的殿中兰台接管了御史府全部监察职能,被称作御史台,由此开启东汉御史台机构大发展的时...  相似文献   

10.
城门校尉在汉代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军事力量。它于汉武帝时初置,职掌京师城门守卫。东汉光武帝沿置之,且在东汉之世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从史料记载的东汉历任城门校尉来看,此职多为外戚宠贵所把持,然仍不乏德才兼备者。城门校尉、执金吾与北军中候之间相互牵制,互不统属,共同组成了东汉中央宿卫系统中的城卫军。  相似文献   

11.
两汉司隶校尉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论述汉代司隶校尉与周官司隶的一脉相承关系,同时探讨其设置原因及职权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2.
两汉时期的司隶校尉,作为汉代京师七郡的最高长官,司隶校尉在反腐败,抗邪恶的斗争中,树立了很高的威望,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对整个汉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葛俊 《现代企业教育》2006,10(20):166-168
两汉时期的司隶校尉,作为汉代京师七郡的最高长官,司隶校尉在反腐败,抗邪恶的斗争中,树立了很高的威望,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对整个汉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正第八章学隶三步曲二、加深加宽通过第一个步骤的学习,打下了一定的书写基础,第二个步骤的任务,是巩固第一个步骤的临写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向更深更广的方面发展。这个步骤的学习内容是《石门颂》和《张迁碑》。《石门颂》,全称《故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东汉建和二年(公元148年)十一月刻。汉中太守王升撰文,记述汉司隶校尉杨涣(字孟文)开凿石门通道之事。原石在陕西省褒成县东北褒斜谷石壁上,1970年修建石门  相似文献   

15.
旧中国的权力制约机制一、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监察制度是我国古代官僚制度的重要构成部分。它创始于秦汉,发展于魏晋南北朝,日臻健全于隋唐,高度完备于元明清,在漫长历史演进过程中,其体制之健全,沿革之清晰,规制之详密,世所罕见。其内容主要包括御史制度和谏官制度两个方面。御史制度是一种由中央御史台及郡御史所构成,依据皇帝命令和国家法律,替朝廷监察各级官吏的制度。它是我国古代监察制度的主干和核心,其特点有三:()机构独立,职责明确。早期的监察机关是行政机关的附庸,它们的长官由行政官员兼任。东汉御史台工作独立…  相似文献   

16.
巡视制度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汉代建立了完善的巡视制度,专设司隶校尉一职,对京畿七郡和京师百官进行巡视监察,同时还具有荐举人才、推行教化、劝课农桑等职能,维护了汉代中央集权专制统治,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在一定程度上澄清了吏治,保证了汉代行政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转,提高了行政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相似文献   

17.
御史监察在中国古代历史悠久,春秋战国已渐露端(亻儿),它与中国封建社会相始终,直至清朝封建社会的终结。唐代是御史制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御史台已成为一个独立完整的监察机构,御史监察的触角伸到国家的各个部门,从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对百官进行监察。下面,就唐御史在有关财经方面的监督略加分析,顺便对唐御史监察中几个比较模糊的问题进行考证,使我们能有个较清楚的认识,并从中得到一些启发。  相似文献   

18.
在两汉政治舞台上,司隶校尉扮演多重角色,兼有多种职能。他首先是察上劾下、无所不纠的监察大官,其次还是京师地区的治安长官,同时他还不时奉命执法、惩治罪犯,可谓身兼数职、集公监法于一身。在这三种职能当中,最主要的是他拥有庞大的监察权,可以弹劾、举奏皇帝之外的任意一个官吏(当然三公也不能幸免),也可以察按贵戚、列侯、宦官等,地方官吏就更不在话下了,所以说他是一个肩负皇帝使命、为皇权服务的、起独特作用的监察大官。  相似文献   

19.
唐代的御史台为专门的监察机构,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御史监察百官、整饬吏治的职能维护了官僚机构正常而有效率地运作。唐代御史常态的职权运作突出地表现在二方面:一是监察法及其相关配套法规的健全与完善,御史职权行使有法可依;二是御史职权行使的科学合理性,加强对官僚行政体系的总枢纽即尚书六部的监察。  相似文献   

20.
都察院是明代国家最高的监察机构。从内部看,都察院设左右都御史、左右副都御史、佥都御史,经历、都事、司务、照磨、检校、司狱,以及十三道监察御史,其内部运作既互相协调,又互相制衡;从外部看,都察院与六科、吏部、大理寺和刑部等衙门也形成了既相互配合又相互牵制的关系。都察院的内外运行机制,在维护封建统治正常秩序和保障封建国家机器平稳运转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