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铁凝的长篇代表作———《玫瑰门》,是反思“文革”的一部敢于直面惨淡人生和丑恶人性的成功之作。作者以独特的女性视角,通过对女性躯体的纯净赞美,对女性欲望的坦然承认以及女性生存状态的清醒理解,全面深入地呈现了女性生存的百态图。由此,铁凝的写作风格也由清新、纯净转向深沉厚重,在拷问社会、“反省自我”的路上有了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2.
陈颖 《现代语文》2006,(12):76-76
人性在怎样的环境下才能赤裸裸地真实显露出来,这是西方作家津津乐道的一个话题。众多的作家纷纷把目光投向了“荒岛”,借“荒岛”来表现人性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荒岛”提供了一个展现真实人性的平台,在“荒岛”上没有明社会中的种种诸如法律、社会舆论这样的制约因素,人们可以毫无顾忌地为所欲为,因而能彰显人性中最真实的一面。比如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斯蒂森的《金银岛》等。本则重点谈谈《唐璜》与《蝇王》中的“荒岛与人性”问题。  相似文献   

3.
三《训》人性观在继承儒家性自“命”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人性为“丑”.主张性有“好恶”。其人性观属于以荀子为代表的儒家性恶论。三《训》还认为通过“因”性施教、“因”性分次等方法,可以解决性恶所引发的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4.
许思友 《池州师专学报》2001,15(1):57-58,88
学术评论界一直认为《边城》是沈从文描写人性美的佳作,它描写的是“健全的人性”、环境的“牧歌式”,然而在认真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本文认为《边城》中的社会并不美,健全的人性也没有重建起来,文中隐伏着作者难以言说的悲痛,它只是沈从文无法实现的梦。  相似文献   

5.
长篇小说《布偶》讲述了在“文革”这样一个特殊的年代,聚焦于沿海地区一群拥有各种海外关系和华侨身份的特殊群体的生存形态。裴达峰作为这一群体的精神性领袖,由于其独特的“他者”身份,成为孤独的“异乡人”。他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无法获得社会认同,在寻求自我确认和归属的过程中,导致人格的扭曲和异化,制造出他人及自己的悲剧,凸显了人性在复杂特殊环境中被异化的主题,表达了作者对人性及命运的认识探究和再思考。  相似文献   

6.
铁凝的中篇小说《对面》具备典型的外显性结构和内蕴式结构,其内蕴式结构主要以男主人公“我”的故事和套在“我”故事中的对面女子的故事为两个支点,解构了爱情与人性的神话。每个人都有追求真的--“对面”境界的渴望,却总是被假的--欲望之河所隔阻。可以说,《对面》描述了现代人的追求与失落。此外,《对面》较为牵强的结局也体现了铁凝创作中“生命无法承受现实之重”的审美局限。  相似文献   

7.
刘丹  徐勤 《考试周刊》2011,(46):28-30
本文从女性主义角度,分别从生态岛人性、男权社会的依附品、男权统治的牺牲品和唤醒女性意识四个方面,揭示铁凝的小说《咳嗽天鹅》由生态的忧思发掘出人性的深邃,把人性的深层世界的善恶组合体予以充分地展开,在对人性的理性审视中,进而更深一层探究作者对女性在现实中的软弱与被主宰的命运进行了冷峻的揭示,旨在客观公正地评价《咳嗽天鹅》中香改这一形象,阐明在男权社会里,女性作为"第二性"的他者位置。  相似文献   

8.
走进内心深处的花园--评铁凝长篇小说《大浴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铁凝小说《大浴女》是一部充满着清澄透明的人性魅力的佳作。小说主人公尹小跳因为“小荃之死”而一直处于沉重压抑的罪恶感中不能自拔,于是她对自己进行了不失严酷的自我审视,同时用一种近乎自虐的方式来自我救赎,最终走进了内心深处宁静的大花园,“大浴女”的灵魂形象的塑造也在这种过程中完成了。这显示了作对人性美的追求,为这个充斥欲望和躁动的时代里仍执着于人性的高尚的人们注入一贴精神振奋剂。  相似文献   

9.
“人性”在沈从文心目中一直占据着至高无上的位置。在《边城》中,我们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到作家一砖一瓦地堆砌他的理想家园,看到他对人生、社会的深沉思考和探索。《边城》深刻表现了作家对“美的人性”的赞美,对生命理想的倾心追求以及对于潜隐的人性悲哀的揭露,而这一切无不植根于其对理想家园的建构。  相似文献   

10.
南戏《张协状元》从社会外部思想文化环境与人性内里两方面入手,在揭示宋代婚变问题社会原因的同时,又就社会文明结构重构给人们思想上带来的震动和新兴贵族阶级被迫异化的“人性”予以关注。张协与王德用都在世俗世界的摸爬滚打中,在自我不断被“异化”的过程里,最终以主动纳受“利益婚”的形式完成了自己人格的置换。《张协状元》为“婚变剧”内蕴的表达扩展了空间和维度,张协“换汤不换药”的两次婚姻,既是异化的人性所致,也是他在世俗世界中被迫做出的无奈选择。  相似文献   

11.
张爱玲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个“异数”,她自如地出入中西文化,冷静地观照社会人生。她的个性话语与边缘书写弥漫着“苍凉”的美学基调,透映出以“人”为中心的关怀和思考,再现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洋场社会图景。  相似文献   

12.
高职院校“1+X”证书制度的实施有助于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的相互贯通,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提升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当前,高职院校在实施“1+X”证书制度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高职院校重视度不够,“三教”改革的推进力度不足;“X”证书的影响力较小,社会认可度较低;“1+X”证书制度的对接不顺畅,缺乏课证融通制度的实施保障。因此,高职院校需要提升重视度,以“1+X”证书制度为基础,推动高职院校的“三教”改革,凝聚多方面的优势资源,提高“X”证书的社会影响力,健全课证融通制度,逐步完善“1+X”证书的配套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3.
关中方言的“的”字以及与之有关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关中方言没有与普通话状语标志“的”字相对应的用法,如以形容词重叠式“从儿”等充当状语时不用“的”字。旬邑的“哩”字相当于普通话的“的”字。西安一带妇女口语很普遍地省去程度补语标志“的”字。耀州一带表示正在进行时态以“的”字为最常用,这个特点可以从近代汉语文献找到根据。“的”字在耀州、富平一带常常处于动趋式之间。宝鸡一带“块”字的音变形式[. ]或[.u ]表示领属,相当于普通话的“的”字和吴语、客家话的“个”字。西安等处单音节拟声词后边常有“哧”字出现,“哧”字前边的拟声词是突然的音响,后边必须连带“一下”,“哧”字相当于普通话的“的”字。西安等处读阴平的“我、你、他、咱”后边常连带“的”字表示复数。  相似文献   

14.
“事实-价值”问题是西方哲学与伦理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如何从环境科学的“事实”推出伦理学的“价值”,这是环境伦理学必须回应的问题。罗尔斯顿与克里考特的环境伦理思想分别形成“事实→价值→义务”与“事实→情感→价值”的推论逻辑,为解决理论层面的“事实-价值”问题提供新的视角,同时,也为在现实中人类应该尊重自然、保护环境提出了多元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鲁迅,可谓“一代之杂家”,杂家乃其本色,杂学乃其当行,其杂学的知识背景深深地影响了他的杂文创作。其杂文的观念、杂文文体的多样化、及其杂文区别于他人杂文质素的“个人性”,都与其丰赡的杂学学养紧密相关。杂学的志趣决定了鲁迅的文化气质,使得鲁迅成为有史以来杂文领域内创造这种文体的大宗师。  相似文献   

16.
结合对文、异文等语料,考证佛典文献中“或能”一词的意义就是“或”,“能”作为词缀,不表示实在的意义。综合考察“傥能”、“脱能”、“容能”、“必能”、“极能”等“一能”复音结构,指出“能”作为词缀在汉译佛典中广泛运用;在此基础上尝试着对词缀“能”的产生理据作出解释。  相似文献   

17.
知青叙事中塑造了许多“他者”和“局外人”形象,尤以作家张承志和其作《黑骏马》中的主人公白音宝力格最为明显。通过文本细读法,从“自我书写的‘他者’——找寻存在的‘局外人’——‘他者’和‘局外人’的精神复归”的过程来分析张承志的经历和展示《黑骏马》中的白音宝力格的情感经历,研究知青叙事里的“他者”和“局外人”形象,对于重返知青叙事、理解张承志作品的生命意识和人性关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伯恩斯坦和布迪厄的“语言—阶层”模式以语言为抓手打开了教育不公平的微观运作机制,成为“语言与教育公平”议题的主导分析路径。然而,由于他们将社会阶层视为整体性概念,阶层内部的文化多样性被遮蔽。新读写研究开创者S.B.希斯将民族志引入语言学习研究,以民族志为中心建立了教育不公平的“语言—文化”分析模式和行动路径。这一分析模式强调“文化模式”对语言的形塑,超越“语言—阶层”模式的抽象性,展现了教育不公平微观运作机制的文化多样性。以此为基础,她打破研究者对民族志的“专权”,创造性地将民族志作为教师和学生实现语言文化自觉、学校教育走出再生产的行动工具。希斯的“语言—文化”模式从理论视角、研究方法和行动路径层面为“语言与教育公平”构建了另一范式。  相似文献   

19.
“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实践标准”的具体化和进一步展开 ;是衡量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根本标准 ;是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进步和为人民谋福利的最高价值标准。“三个代表”的要求从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高度 ,进一步发展了“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思想 ,深化了对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根本任务的理解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动力、基本道路和发展方向 ,具有当代中国的时代特征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20.
《云使》对于内容与形式的掌控达到了美妙的平衡。作为主体意象雨云,具有自然特性、情爱意味和宗教性意义;“有生”与“无生”投射的是现实与情感的关系、暗含了“梵我合一”的哲学思想;“艳情味”体现世俗情爱欢愉及暗含的超越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