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作家余华的创作经历了从早期先锋写作到后期现实主义写作的成功转型。余华的转型是值得肯定的,从揭示"人性恶"回归到"人性善",体现了人性的回归和价值。本文将以余华小说的转型原因和体现为主题,对余华的创作转型进行总体的分析。  相似文献   

2.
死亡是海明威创作的基本主题,对死亡的探索和思考贯穿海明威创作始终。海明威喜欢冒险的个性与复杂的人生经历使得他对死亡有了很深的感悟。在小说中,海明威关于死亡的理解表现为死亡是正常的生命现象,以及与死亡抗争等内涵。  相似文献   

3.
死亡是文学永恒的主题,生命经历的正是由生向死的过程。余华早期中短篇小说表现出对死亡的深切关注,其小说《现实一种》讲述一场家庭内部的暴力与谋杀,看似离奇的故事却有有力的现实性依据。余华对死亡的叙述以及对隐藏在死亡暴力背后的人性的探究消解了死亡的意义,透露出对其自身以及人的生命状态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苦难”一直是余华小说反复渲染的主题。前期创作中苦难主题可概括为:内容宿命,本质伤感,显示出的苦难场景基本上是充满暴力和死亡的恶的世界。90年代,转型后的余华小说表现的苦难主题具有了新的形态和意义,苦难中人不再茫然失措。而是在淡薄和坚韧的生存中自我拯救,体现了作昔在终极意义上对人类的关怀,其主题衬托照射出人性的光芒。  相似文献   

5.
余华是上世纪80年代先锋派的代表作家,他在创作伊始,就走了一条与当代作家完全不同的叙述路线。风格转变之后,依然不同流俗,沉迷于暴力、鲜血、死亡等冷色调的意象。他笔下的死亡叙述蒙上了一层宿命和暴力的面纱,残酷又在劫难逃。同时他不专注于人性美的挖掘而执迷于对人性恶的暴露和揭示,是当代别具一格的小说创作家。本文将从作品解读的角度来探讨余华笔下的死亡叙述,并借助于余华独特的死亡描写来探讨他创作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6.
小说创作取材于现实生活,当代作家余华的小说更是与其自身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本文主要从生死、存在以及善恶三个方面阐述余华小说的主题,以体现其小说作品的现实意义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7.
余华小说充满了死亡、暴力与血腥,这是他解读这个世界的语码。传统的余华解读中偏重定论为余华受西方存在主义影响才有了小说中的这种意象。本文则站在他特定的时代高度、固有的人生经历及性格特点之上,认为余华通过对死亡、暴力与血腥的解读反映了一种形而上的生存困境,表达了对人类精神家园的呼唤与渴望,在冷静面对死亡、暴力与血腥之后,他开始变得乐观,对人性的认识开始有了一定的转变,一种生存的坚韧与人性的成熟跃然纸上,也是余华“绝望之后的反抗”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8.
余华是中国当代著名的小说作家,1987年发表处女作《十八岁出门远行》后崛起于文坛成为了中国新文学别辟异境的新锐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他前期的小说因写“暴力”“凶杀”而其主题称为“死亡”。他用超然冷静的叙事手法揭露血腥人生和残酷的现实社会,随着作者创作的深入及思想认识的变化,作者的创作主题也随之发生了变化。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是他创作的转折点。而《现实一种》和《活着》便恰如其分的体现余华“死亡”和“活着”的两个主题端点,作者的创作主题由“死亡”转向“活着”。本文就是从“死亡”和“活着”两个不同的主题来进行分析的。  相似文献   

9.
死亡是黑塞小说创作的一个基本主题。他的创作艺术成就在凸显死亡主题方面起到了很大的积极作用。他运用多重视角和双层结构多角度深层次地体现人物的死亡意识和必然命运,从而深化了作品主题。  相似文献   

10.
上世纪90年代之后,先锋作家余华的小说创作发生了某种转型,曾经的“残酷”和“冷漠”变得温情脉脉。转型后的余华仍然关注人生的苦难,但他对苦难的态度却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这种改变使余华的创作带上了更多的温情色彩,但也影响了作家对人性黑暗面的深入探索。  相似文献   

11.
重复:一种自觉的艺术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力图通过对余华创作转型后的四部长篇小说中表现出来的重复叙事的形成原因作一番葙浅的探讨,从而推动余华后期小说创作中的重复叙事艺术的研究向更深层次发展。余华艺术转型后小说创作中重复的叙事艺术表现得非常突出,探究其形成原因主要有:受音乐的启迪;现代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交互影响;小说叙事的需要和余华叙事技巧训练以及余华小说在先锋与传统的结合部上的水乳交融。  相似文献   

12.
文章就死亡在余华小说中的两种迥异表现,尝试分析其对生存的体验,并以此来揭示余华的创作由前期被动接受死亡向后期“向死而在”的转变过程。  相似文献   

13.
余华作为先锋小说的代表人物以其冷酷的叙述着称,在他早期的作品中所展现出来的是阴暗怪诞,充满血腥与死亡意味的世界。死亡和暴力是他早期创作的两大主题,也表现了他对于现实世界的看法。余华在小说《现实一种》中以独特的冷漠叙述对人性进行冷静的剖析,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不仅仅表现在日常生活中,也表现在独特的场景里面,作者以不带感情色彩的语言向人们展现了一个冷酷的世界。人所受到的暴力是来自肉体和精神上的双重暴力。每个人既是施暴者又是受害者,暴力的实施具有双重性质,即非理性和计划性。暴力最终引导人们走向死亡,生命的终结让人们感受到世界的无边黑暗。  相似文献   

14.
《活着》是余华的代表作之一。在叙事方面,小说采用重复和对比的策略来揭示"活着"这一主题,在对生活的态度中流露出浓郁的温情。在这个过程中,余华的创作也一改前期先锋小说激进探索的姿态,开始变得平实、自然,显示了现实主义小说的风貌,表现出对生命的关怀。  相似文献   

15.
青年作家余华的小说创作中有一个一以贯之的主题,那就是对生存的关注。无论是其前期作品还是后期作品,作家都叙述了人类当下的生存境遇,体现了余华对生存困境的关注和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16.
孙维林 《文教资料》2007,(24):107-109
美国作家爱伦·坡因其作品中大量的死亡主题而备受争议。本文通过对其死亡主题小说的创作原因和具体表现的分析,得出结论:悲惨的生活遭遇和独特的创作原则导致坡对死亡主题的不倦探索;而对死亡的各种描述则表达了坡对于死亡的痛苦之后是美好的新生的渴望和通过书写超越现实,灵魂获得净化和永生的追求。  相似文献   

17.
在当代作家中,余华以其极具先锋性而著称.在他的创作中,暴力、死亡、生存构成了余华先锋性倾向的关键词.通过对余华创作中的暴力叙述和死亡叙述以及对人的生存困境深层次的追索,去追寻余华创作中的先锋性,可以从中得到让我们思索的东西.  相似文献   

18.
死亡叙述是余华小说创作的常见手段,在《第七天》中,余华延续了以往"向死而生"的主题又有所突破,赋予其对于生与死的全新理解。文章阐释了余华如何用死后的虚无世界来承接对"向生而死"的融合与转换,又以"因情而永生"、"因绝望而永生"对"向生而死"主题进行两种解读,将其作为余华对生存与死亡关系的总结与升华。  相似文献   

19.
近十年余华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95年以来,余华的小说创作经历了近十年的停滞,但在此期间,余华却因其小说在海外的发行,并屡获国际大奖而名声大噪,由此而激发评论界一股余华研究热潮。总的看来,近十年的研究大体土是从作家思想、作品主题、形式研究、形象分析以及比较研究五方面展开的,在取得一定成就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20.
余华小说新作《文城》以“寻找文城”为主线,通过苦难、死亡、暴力的叙事,彰显小说的悲剧意识。小说通过一幕幕悲剧阐释深刻的人生意蕴:无论在任何灾难面前,只要人性的底线尚存,真善美终究会战胜假恶丑,这才是人“活着”的真理。小说还透露出余华转型后创作的温情——彰显人性的美。在悲剧与温情包裹下,余华用“文城”这一虚构的地名构建了它独一无二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