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四萧”文献学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萧衍、萧统、萧纲、萧绎在南朝文坛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学术界对于“四萧”的研究虽然取得了很多成果,但还显得有些不足,尤其是对于“四萧”的文献学研究相对滞后,该文从文献学的角度出发,对“四萧”研究进行了综合考察。  相似文献   

2.
论萧绎的文学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萧统、萧纲、萧绎,都在中国诗学史上留下了非凡的业绩。以齐梁“三萧”比汉魏的“三曹”,不仅毫不逊色,某些方面还有超越之处。从“三曹”到“三萧”一根中轴线,反映了诗学观念的演进和审美意识的变化。但是,对“三萧”,我们还有一些研究上的空白,特别对于“萧绎”和他的《金楼子》。目前研究界:基本肯定萧统,正面批评萧纲,几乎忽略萧绎。致使萧绎的杂著《金楼子》至今甚至没有人整理研究就是一个很有说服力的例子。 本文是系统研究萧绎和《金楼子》论文的一篇,旨在考察萧绎文学观念的几个基本问题。为了能清晰地把握这些问题的实质,作者始终把对萧绎文学观的考察,放在与萧统、萧纲、刘勰和钟嵘这些时代和理论的坐标上比较进行。  相似文献   

3.
对于齐梁文学人们历来多持鄙薄、轻视态度,因而评价往往失之偏颇。胡德怀先生的《齐梁文坛和四萧研究》却不同,作者从史实出发,对齐梁文坛的主要流派和作者作品以及相关的社会背景作了客观的评述,并对作为文坛盟主的“四萧”进行了全面的评价,结论堪称允当,为进一步的探讨奠定了基础。该著言近旨远,启发着人们对此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所以其学术价值不可低估。  相似文献   

4.
“古典文献学”与“历史文献学”一直是两个容易让人混淆的概念。本文以“文献”释义为切入点,阐述了文献学的学科属性及其研究视野,进而辨析了“古典文献学”与“历史文献学”的异同,并揭示出造成两者混用的原由。  相似文献   

5.
自20世纪以来,对朱熹文献学的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发端阶段,代表人物是白寿彝和钱穆,他们的研究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对于后续的研究影响深远.第二阶段则是朱熹文献学研究的发展阶段.对于朱熹的文献学研究的范围也不再局限于辨伪学和校勘学,而是拓展到了注释学、图书编纂学等方面.第三阶段则是朱熹文献学研究的初步兴盛阶段.此时,对朱熹文献学的研究更加细致,研究的领域也扩展到了医学文献学、音乐文献学等.  相似文献   

6.
萧子良开西邸、集学士,是齐梁文学史上的一件盛事。文章即以西邸为观照对象,主要涉及萧子良开西邸的时间与地点。其中,萧子良开西邸的时间有永明二年、永明四年和永明五年等不同说法,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各种论点详加考证与辨析,最终认为萧子良至迟于永明二年开西邸。此外,萧子良西邸在鸡笼山,文章对此亦提供了新的材料。  相似文献   

7.
萧绎的《金楼子·立言》是梁代文论史的重要文献。其对“文”的描述:“惟须绮纷披,宫徵靡曼,唇吻会,精灵摇荡”,常被今人作为萧绎推重性情、注重词藻、倡言新变的证据。这是未细审原作而致的极大误解。从《立言》全篇的立意、《金楼子》全书的旨趣、萧绎的创作风格来看,此说不能成立。实际上,萧绎对儒、学、笔、文的分析,明显寓有崇德抑文的高下之义,“惟须”并非褒扬之“必须”,实乃贬斥之“只须”。萧绎的文学观并非倡言新变,而是尊经尚古,注重文质彬彬,和萧统同调。  相似文献   

8.
由于历史文献学的学科属性和研究对象在当前学术界仍然存在很大的争议。在此,文章在总结前辈们对于文献学,尤其是历史文献学的学科属性和研究对象等问题观点的基础上,通过应用文理交叉的交叉学科的研究方法,将历史文献学从大文献学中分出来并区别于其他专科文献学,进而阐述关于历史文献学的学科属性及其研究对象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9.
古典文献学是有关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研究与整理的学科,与古代文化各个分支的研究都有密切的关系。中国古典文献学是在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等传统学科的基础上吸收了现代文献学理论和方法而形成的学科,为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代文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提供有关典籍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文献处理方法。我国古代并无“文献学”之名,却有文献学之实。这个“实”就是把目录学、版本学和校勘学三者融为一体的学问。这门学问开创于西汉末年的刘向、刘歆父子。刘氏父子整理群书,广泛搜集各种本子,把同一种书的不同的本子进行校雠,缮写出比较完备的本子…  相似文献   

10.
萧绎与西府新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萧王朝,颇重文学。四萧(萧衍、萧统、萧纲、萧绎)以帝王太子之尊,广为延揽文人学士,创空前之文学伟业。故赵翼《廿二史札记》卷十一称齐梁之君多具才学,“至萧梁文子间,犹为独擅千古。”萧衍建立梁国后,杂糅儒、墨,兼取释、道,不独以宽糅代萧齐之残杀,遂使“江表五十年无事”,为文学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而且多引后进文学之士,常与文士商榷文义。以致“抱玉者联肩,握珠者踵武。固以瞰汉、魏而不顾,吞晋、宋于胸中。”(《钟嵘《诗品序》)当时会聚建康的文人“略以万计”。(沈约《上书论选举》)萧统、萧纲、萧绎也先后集纳文学之士,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士集团。昭明太子年幼之时,武帝即敕“王锡与秘书郎张绾入宫,不限日数,与太子游狎,情兼师友;又  相似文献   

11.
经学与文献学从来就是一对联系密切,互为依存、发展的学科。可以说,文献学是经学发展的基础,而经学发展的需要又促进、带动了文献学的不断进步。周予同先生曾经指出:“经学与中国文化史和学术思想史关系较大,不懂经学而要研究这两门学问,往往会出问题。目前有些著作存在问题,往往因为中国文献学的底子不厚,而经学是文献学中的最基本的部分。”(《中国经学史讲义》)这段话既说明了经学对研究中国文化史、思想史的重要性,也说明了经学与文献学之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2.
卞华成 《语文知识》2006,(12):25-25
《史记·萧相国世家》:“萧相国何于秦时为刀笔吏,碌碌未有迹。”萧何在秦朝时曾经做过政府机构中的文员,相当于现在的秘书。当时为什么把文秘人员叫做“刀笔吏”呢?  相似文献   

13.
傅斯年创办《新潮》时所谦称“妄自负荷”的历史责任,于思想革命之外,又包括推动泞主进步的追求,对文献学研究来说,他有关认真“整理中国历史上的一切学问”,积极倡导“朴学家的方法和精神”,借鉴“西洋人的研究学问法”的主张,以及所提出的“要必以科学方法为之条理,近代精神为之宰要,批评手段为之术御”的学术原则,也有积极的意义,傅斯年《故书新评》中透露出的务求其“真”的科学思想,可以看作五四新文化洪潮中的一派清流,对于二十世纪的文献学研究,也是澄湛的泉源之一。  相似文献   

14.
萧老和老肖     
萧老是个幻方迷.今天,他又在玩新花样了.他拿着一块液晶数字显示板在桌子上操作起来.不一会儿,屏幕上显示出了这样的方阵(如图).他仔细地算了算,“哈哈,一个新的幻方产生了!”正当他自我陶醉的时候,邻居老肖走过来,见萧老人了迷的样子,就自己拉过一张椅子坐在萧老对面欣赏起这个数阵来. “萧老,这幅图真有意思,横看每行四个数加起来是21,竖看每列四个数加起来也都是21.”“老肖,你说得不错!斜看也很有趣呢,每条对角线上四个数加起来,还是等于21.  相似文献   

15.
张俊 《怀化学院学报》2006,25(9):110-112
秦汉史书中,如《史记》、《汉书》、《后汉书》中多次提及“刀笔吏”,然而学界似乎对这个问题不屑一顾,可以看到的关于“刀笔吏”的文章甚至于字眼都极其少。对于这个一直出现于历代史籍中乃至今天还有人用的称谓进行考究显然是很有必要的。“刀笔吏”最早见于《史记·萧相国世家》所记:萧相国“于秦为刀笔吏,录录未有奇节”。就以秦汉时代,这个“刀笔吏”源起时代为时限,对“刀笔吏”问题中几个重要的方面进行初步考述,以就教于学界。  相似文献   

16.
略论四萧的文学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文学史和文学批评史上,南朝梁代四萧(萧衍、萧统、萧纲、萧绎)具有重要地位。萧梁时代成就了我国文学的几件大事:出现了空前的文学专论《文心雕龙》和《诗品》,编纂了大型的诗文总集《昭明文选》和《玉台新咏》,提出了声律论和文笔之分,在文学的新变中产生了文采华美的骈文和宫体诗。然而,由于儒家诗以言志和文以载道传统观念的桎梏,千百年来中国封建文人多贬抑四萧,至今仍有不少人囿于传统观点,对四萧不屑一  相似文献   

17.
萧绎(508—555),字世诚,小字七符,梁武帝第七子,尊为孝元皇帝,庙号世祖,与其父萧衍、兄萧统、萧纲合称为“四萧”。清人赵翼对他们的才学给予了高度评价,他在《廿二史札记》卷十二“齐梁之君多才学”条说:“创业之君,兼擅才学。曹魏父子,固已旷绝百代,其次则齐梁二代,亦不可及也……至萧梁父子间,尤为独擅千古……元帝好学,博及群书,才辩敏捷,冠绝一时。  相似文献   

18.
辨伪是崔述、罗尔纲这两位史学大师得以成名成家的重要基础,虽然他们在考辨伪史的范围、标准、归结成伪原因侧重点等方面各有不同,但都对历史文献辨伪做出了巨大贡献,形成“以小见大”、“剥笋”的思想特色。比较研究他们的辨伪思想,对于丰富中国文献学的理论以及促进史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一“萧”写两体何者为规范广东连州师范潘继成泛舟书报海,偶抬一“萧”,在同一书报中,有这儿写作“萧”,那儿却写作“肖”的怪事。1983年8月上海人民出版社《中共党史事件人物录》P643写萧楚女,P688写肖华;1992年12月河北人民出版社《我眼中的朱...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探讨《诗经》中“彼”字运用的体例特征以及“采葛”、“采萧”、“采艾”一类句子的比喻意义出发,论述《采葛》一诗,并不是《毛诗》、郑笺、孔疏所说的“以兴臣有使出而为小事,事虽小,忧惧一日不得见君”,“则为谗人所毁”;也非今之学者所说的是赋陈直写妇女从事采葛、采萧、采艾的劳动行为;而是以比喻的手法描写女子对“那采葛(萧、艾)者”即求婚者的盼望和思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