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前几天,农村一个亲戚给我打来电话,说他与村委会发生财产纠纷且吃了大亏,镇里早就知道但就是不给解决,要我约记者前往找茬“曝光”,帮助把事情摆平。对这一荒唐要求我自然拒绝了,但一个农民也想借助“新闻”谋取利益,不禁引发我对新闻诈骗乱象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有一位记者长期在下头跑,时间长了,人们给他一个评价,说他这个记者没有架子。没有什么架子呢?没有官架子。在我们国家里,不少人是把记者也划在“官”这个框框里的,在一个县,有人就直接了当地对我说过:“你们记者就是官。”在西北一个省,我也遇到一位记者,他对我说:“有时就得有点架子,不拿点架子,人家会小看你。”他说的架子,也是指官架  相似文献   

3.
说长道短     
乡亲们盼“农村万里行”时下,每每看到新闻界有关“万里行”的报道,比如“中国质量万里行”,“南方万里行”。“绿色长城万里行”等,欣慰之余笔者也产生了一丝困惑,我们这个拥有九亿农民的农业大国,为什么至今还没有一个反映农村现实的“农村万里行”呢? 农民的状况如何关系重大,新闻工作者应该对整个农村和农民有个全面的了解。可有人就是对农村现状“拿不准”。记得前一两年,报上有些文章说“农村形势一片大好”,农村和农民问题已“基本解决”,可去年底中央领导乃至全社会关注农民问题后,又有些文章说这几年农民实际上是“增产不增收”,农民负担太多,“白条子”太多,农业问题已到了“非抓不可”的时候.一会儿这样,一  相似文献   

4.
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历来是党和国家关注的重点。作为党的喉舌,报纸、电台、电视台必须把新闻的触角延伸到农村,把笔头、话筒、镜头对准“三农。作为辽宁电台新闻台的记者,近两年来,我参与采制了多篇有关“三农”问题的报道。通过走进农村,走近农民,我亲身体验到了农民的苦和难,同时也深深地感到为农民说话是新闻记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一、树立贴近农民的主动意识在新闻界,经常有人说,农村是一片广阔天地,那里的问题多,“活鱼”也多。然而,对于大多数记者来讲,由于习惯了城市的生活,习惯了“泡”会议,“跑”活动,再加上农村路远、道颠、环…  相似文献   

5.
每每到农村里采访,有人赞叹说:“记者这活儿不错,一个本儿一支笔,二两重,不象我们锹挖扁担挑,吃苦又受累!”我告诉他们:“记者是拼搏者的事业,我干的也是出力流汗的活,不过,我们的行话叫做以身当笔罢了。” 他们不相信,笑着摇摇头。 下面几页札记,算是进一步的解释吧。  相似文献   

6.
一位记者随淮安市委书记到农村蹲点一天,写了一篇很好的通讯:《与农民兄弟“零距离”》。记者在这篇通讯的最后说:当晚睡在农家“吱吱作响的木床上”,感到“新鲜兴奋难以入眠”。 记者说住到农家感到新鲜,这无疑是他的真情实感。但这件事也表明:近几年来,我们的一些记者,已经习惯于乘小车、住宾馆、听汇报、搜罗一些人云亦云的第二手材料,很少深入农村作过细的调查研究了。 到农村采访住在农家,这本该是不算新鲜的事情。在上个世纪的五六十年代,凡记者下乡采访,谁不是常住在农民家里?记者如此,一些高级领导干部亦复如此。记得1964年江苏省委、省政  相似文献   

7.
虽然这是一件只发生在几个小时的事,却叫我总也忘却不了。只要想起那事,我就感到好惊奇:我们竟然被农民“抢”了一回哩。早几年,曾听说过农民抢“财神”的事,可我们并不是“财神”呀!这样的事,在我上十年的记者生涯中还是头一回碰上,以后恐怕也难碰上了。那是去年11月25日的事。这天傍晚,我们在江西上高县农村采访时,路过这个县敖阳镇敖山村,只见一伙人正围在一幢屋子前议论着什么。这是一座规划得很好的村子,一条公路从村子中间穿过,公路两旁是清一色的两层砖瓦房,一字排开,十分整齐。我们是步行,一人拎一个采访包、挎一架照相机。当我们从那一伙人旁边经过时,只听见有人说了一句:“咦,象是记者呢。”很快,这些人就向我们围过来。  相似文献   

8.
在焦裕禄同志的高大形象面前,我感到自己太差劲了。焦裕禄同志的精神象一面镜子,使我看清了自己身上的种种污点。焦裕禄,一个县委书记,能在一个老贫农面前说:“我是您的儿子。”我问自己,在那种情况下会不会说“我是您的儿子”呢?我估计不会,至多叫一声“老大爷”。为什么?因为我对贫下中农还没有焦裕禄同志那样深的阶级感情,因为我还没有完全放下知识分子的臭架子。过去我曾对自己有迷信,认为自己在下放劳动时和农民关系很好,这几年又不断到农村去,交了一些  相似文献   

9.
五年前,我到一个村子去采访,围了一大群人来看。我觉得自己成了一只猴子,心里很不是味儿。一位老大爷说:“我活了一辈子,还没见过记者同志是个啥样儿,今天开眼了。”他希望“记者同志下乡来,听听我们农民的话,看看我们农村的样,这联产承包责任制可是个好东西。”几位青年人,热情邀我们“合个影儿”,说是“让我们也光荣光荣”。当时我为此而着实  相似文献   

10.
我们陕西农民报,今年五月间组织了一次“秦川八百里行”自行车采访活动,本报六位中青年记者、两位新闻实习生,用一个月时间,骑车采访了关中平原地区的十三个县、市,发表了16篇新闻报道、15篇行车小记,并且做了关于农村社会治安状况和计划生育状况的两项专题调查。总的说,我们感到收获不小。近几年,有个明显的倾向,就是记者亲身深入农村,直接面向农民群众采访,越来越少了。因此,有不少同志在各种场合呼吁恢复老传统。我们农民报的同志。平常也在思考:五、六十年代,记者下乡,撒  相似文献   

11.
随着农村“科学热”的出现,重视图书馆的领导越来越多,双牌县委书记唐治帮就是其中较为突出的一个。唐治帮,作为一个县委书记,要抓的事是较多的。但是,他并没有忘记区区图书室。他说:“农村图书室是党在农村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现在农民迫切需要学政治、学科学、学文化,必须解决他们看书难的问  相似文献   

12.
记者该是什么样?三个做了十来年记者的记者,就记者的外在和内在的素养扯了一番。形象问题李鹏飞:先说个故事:陕西省有个县的县委书记,到苏南考察,中途掉了队,—个人在路边苦等。正巧公路上驶来一辆拖拉机,县委书记就和开拖拉机的农民商量,要求把他带回县里,那农民打量了一回,摇头说:“你不是县委书记,县委书记哪会坐拖拉机?”扬长而去。再说陪同的人回到县里后,才发现把书记给丢了,就马上派人开警车回去找。书记命警车赶上拖拉机,警察下车就把开拖拉机的农民擒住  相似文献   

13.
有一次到农村采访,问及农民朋友喜欢看什么样的报纸,一位农民朋友开玩笑地对我说:希望看报纸就像我们吸“地头烟”那样过瘾。这句话深深打动着我这个农民报的办报人。“地头烟”是农民朋友在田间地头劳作间歇时吸的烟,因它既能解乏又能提神,吸来十分过瘾。所以在农村,“地头烟”不亚于城里的“人头马”,农民朋友很看重它。农民朋友既然把农民报与“地头烟”联系到了一起,其意就是说,农民报要办到农民的田间、地头、坑头.办到农民的  相似文献   

14.
记者是什么     
记者是什么? 我时时思索着、品味着这个问题。 有人把“无冕之王”的桂冠戴到记者的头上,有人称记者是“社会活动家”,也有人把记者喻为穿行于花丛之间采集花粉的蜜蜂。 当这些耀眼的光环在记者面前闪现时,有人洋洋得意,有人心安理得。 然而,我却不敢苟同。 记者究竟是什么?我说——  相似文献   

15.
立定脚跟一次,议论到记者的修养问题,我请教邓拓同志:作为一个记者,最重要的修养是什么? 他想了想,说了四个字:“立定脚跟。”他说:“我说记者要立定脚跟,是说记者一定要做一个有原则性的人,一个正直的人。作为一个党报的记者,要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敢于讲事实,讲真理。要做一个敢于坚持真理,敢于为真理而献身的人。”他说:“我们记者的职业特点,就是不能回避现实生活提出的问题。记者天天面向现实生活,而且经常要站在斗争的第一线。对于现实生活提出的问题,记者几乎每天都要表明自己的态度。这就要求记者一定要立定脚跟,要善于进行独立思  相似文献   

16.
闲话不闲听     
一次,我在一个乡机关食堂吃饭,一位熟人开玩笑地说:“怎么也没给你单炒两个菜?”另一个人马上接过话茬:“连县委书记来都吃蒜头啃凉馍呢,甭说他!”如果不介意,这话就在一阵笑声中过去了。可我当时多了个心眼,这个乡离县委住地偏远,怎么这人一张口就说到县委书记呢!况且说的有鼻子有眼。常言说,无风不起浪,这事莫非  相似文献   

17.
我是个“有泪不轻弹”的人。然而,在拜读荣获中国新闻奖三等奖的通讯《解读“弱女人”》 (载《解放军报》 1999年 10月 4日 3版 )时,我却几次禁不住老泪纵横。   这篇作品的别致之处是,它没有像写一般的典型人物通讯那样,拉开架子来多侧面地展现一个人物的思想和风貌,而是精心选择了主人公在丈夫逝世前后的几个感人的片断,用一个“弱女子”的低调,唱出了一个“女强人”的颂歌。   我们还是深入到作品内部,来细细解读这篇《解读“弱女人”》吧。   □此文的开头是很精彩的。   有人对她说:“刘金珍,你的事迹比韩素云感人多…  相似文献   

18.
关于体验式报道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体验式报道的界说 我国新闻界目前对体验式报道的研究滞后于体验式报道的采写。关于体验式报道的界说,目前尚无定论。 有人认为,记者深入到现场采写的报道就是体验式报道。这一界说没有突出“体验”性。记者深入到现场,若只是耳闻目睹,不去身体力行,写出的报道只能称现场短新闻,不能说是体验式报道。 有人提出,体验式报道是记者为了把艰苦工作岗位上的酸甜苦辣告诉读者而在这种岗位上体验后写成的报道。还有人说,记者为了揭露阴暗面,在不  相似文献   

19.
听电台的新闻广播,说去年8月24日在上海附近的撞车事件中死伤日本人员的赔偿问题,已经同日本政府达成协议。协议内容怎么样呢?没有说。其实,作为一个读者,最关心的不是协议达成与否,而是协议的内容。比方说日方的死亡人员,究竟每个人赔偿了多少钱,一共赔偿了多少钱?作为一个记者,最应该写清楚的,也是协议的内容。新闻不是要讲五个W吗?内容就是最重要的一条,而那报道偏偏“忘掉”了这一条。有人说,我们的公开性,只是说说罢了;也有人说,我们的透明度,透明有度,都不过是迷迷蒙蒙的雾里看花而已。那天有几个人同我谈这个问题,我这个作了几十年记者的人,除了苦笑,还有什  相似文献   

20.
记者要善于独立思考。他对采访到的大量材料应进行分析研究和思考,找出事物的相互关系、内部矛盾和客观规律。如果做不到这些,报道往往没有深度,有时还会掩盖事物的本质。我最近遇到两件事。第一个事例: 去年春天,我下乡采访,有位县委同志兴冲冲地对我说:“我们县里出了一件新事,几个农民办起了一个农工商联合开发公司,只开办了一个多月,就赚了很多钱。这事证明在农村实行以户为单位的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向农工商联合经营方向发展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