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经济日报的点子”,此言不虚。这不,一版显著位置,一个别具一格的新栏目《采访随想录》又面世了。这个栏目是登什么稿子的呢?“开栏的话”里说得清清楚楚:记者采访归来,精心采撷与见诸报端的每每不成比例,那“斧屑”之中,不乏最为鲜活灵动、最富真情实感、也最难以割舍的东西,而《采访随想录》就是要把记者们对那些或者构思时被过滤、或者写作时被割爱、或者编辑时被淘汰的“边角余料”认真地  相似文献   

2.
探访“时间城” 接触“守时兵” 当记者慕名走近位于陕西省中部某县西郊的“中国时间城”大门口时,被一位持枪武警哨兵挡了驾:“干什么的?” “记者,采访。” 执勤的武警带记者走进时间城大门左侧的军营,来到一位军官跟前:“报告黄连长,这位记者要采访。” 黄连长把记者领进屋,查看过记者证后,说他做不了主,要向支队领导请示,说完,出门走了。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同志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引用到新闻工作上,我们可以说:没有采访就没有新闻报道.复旦大学新闻系前系主任恽逸群也说过:“没有采访工作就没有新闻.”美国《塔尔萨论坛报》著名编辑鲍勃·福尔斯曼说过:“笔下的功夫不强照样能当一名出色的记者,但是不善于进行采访是决当不好记者的.”可见,新闻采访对于新闻记者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相似文献   

4.
在我办公桌上,有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我凝视她的艳红,体验她的庄重,感受她赋予我的责任,于是,在共和国的旗帜下,我书写我的新闻篇目,人生日记。我是从企业进入新闻圈的。在这以前,我下过乡,读了大学。当一名人民的记者是我早就有的梦想。我曾不止一次地捧着“学生证”或“工作证”说过:学生证、工作证,什么时候变成一张记者证?!此事成了亲朋好友至今仍在提起的一段往事。幸运的是,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真的把我带入了一个全新而神圣的殿堂。1983年初,我成了一名地市报的记者,开始用笔代步冲刺人生目标。17年中,我写了…  相似文献   

5.
在某地电视台工作的一位记者烟瘾很大,一次乘坐飞机出差时,烟瘾发作难以忍受,便躲到卫生间里去吞云吐雾,造成飞机监控系统报警,被机上工作人员“人赃”俱获,按规定要罚款500元。此记者便掏出记者证要人家放他一马,结果人家没理他那个茬儿——照罚不误。时下,有些记者把记者证当成了特权证,一遇到不顺自己意愿的事就掏出记者证,或以“曝光”相挟,或以记者身份谋私。这种不良风气,严重地损害了新闻工作者的形象。记者证不是特权证,它只能证明持证者的职业是记者。记者证也不是不能掏,外出采访适时亮出记者证,不仅可以证明采访…  相似文献   

6.
曾在病床上听到这样一则消息:一位在长途汽车上和明火行劫的歹徒搏斗而受了重伤的英雄,被民警送到医院,而这家省级大医院的值班人员坚持先交押金才进行抢救,说这是医院的“规定”。令人气愤的是民警拿出工作证来说,你们先抢救伤员,我把工作证留在这里,马上就把钱取来。那位收费处的主任竟然说:你的工作证能值一万元吗?民警无奈,只好先去筹款。就这样,几个小时宝贵无比的时间,在伤员的痛苦熬煎中白白流失了。由于未能及时抢救,舍命斗歹徒的英雄,终于永远地倒在了医院的病床上。  相似文献   

7.
8月6日,两名在吉林桦甸县采访洪水灾害的记者遭当地警方扣留调查,后来,当地宣传部门负责人称"完全是误会". 又是"误会"!在这桩扣留记者的行动中,如果被扣者没有记者身份,或者即使确实在媒体工作但拿不出一纸记者证,那么警察的行动也就完全是正确的了.记者证已成为记者的"护身符"了.  相似文献   

8.
中央某大报一名记者在参与报道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过程中,仅一天一夜的时间,就发了45条消息、多张照片。原来他凭的是10多年与航天打交道的学习与积累。由此想到了两则名人轶事:著名剧作家曹禺1980年访美归来后说,一位纽约时报的记者,采访他只是有目的地提了几个问题,在报上发表了3篇文章。文章里谈了许多意想不到的事,而且事实没有出入,材料准确无误。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马季上世纪80年代初到香港演出。当地一名年轻记者到后台采访他,他们见缝插针谈了不到一小时。在香港的15天里,马季见到了这位记者关于这次采访他的5篇文章。这些记者…  相似文献   

9.
有位记者采访一位厂长,问:“办企业有什么想法?”厂长摇头感叹:“难啦!求技术人才难,设备改造难,开发新产品难……”厂长一口气列出了许多个“难”字,难得这位记者无法再提问。这使我想起了今年5月5日首都机场欢迎聂卫平参加第二届中日围棋擂台赛获胜归来时,一位记者问聂卫平:“比赛前和比赛时想到什么?”聂认真想了一下说:“的确没想什么,只有什么都不想才能把棋下好。”聂的回答实事求是,记者没有抓到预想的豪言壮语,大失所望。  相似文献   

10.
作为新闻工作者,你有记者证吗?记者证有什么用处?有了记者证你就有采访资格了吗?记者的权益该如何保障……5月底在沈阳采访野蛮拆迁事件的中央电视台记者对此类问题肯定是感慨万千。  相似文献   

11.
九月十八日晚上,深圳香蜜湖度假村游客达十万人次。人们在这里欢度中秋之夜。深圳法制报社记者李汝健,陈恩樵、陈建勇等五人赶去采访。十时半,他们来到香蜜湖中国游乐城,出示记者证说明采访目的。三名门卫人员验明证件后打开铁门同意记者入内。门卫刚把门关好,游乐城保安队香港方面负责人吕振雄走过来,拦住记者说:“干什么的?有票没有?”记者示证说明曾与门卫联系过并找过中方总副经理,但没找到,希望吕能给采访提供方便。吕摆手  相似文献   

12.
任玲 《视听纵横》2006,(6):114-115
在谈到采访和写作的关系时,有经验的记者认为,七分采,三分写,或者八分采,二分写,因为没有采访,哪来的“原料”,没有“原料”,又何以“加工”,因此,采访是报道的基础。而任何采访又离不开提问,美国《塔尔萨论坛报》记者鲍勃·福尔斯曼曾说:“笔下的功夫不强照样能当一名出色的记者,但不善于进行访问是绝对当不好记者的。这充分表明了采访提问对于记者而言的重要性。提问犹如采访的敲门砖,记者若想从采访对象身上了解到情况,必须使用提问使对方开口。如果把采访对象心中之所想比喻成一个矿藏,那么提问就是挖掘的铲子。如果是浅尝辄止,点到为止…  相似文献   

13.
记者证,是为新闻工作者进行新闻采访时的身份证明。这在全国统发记者证“注意事项”第一点里已讲清。凡是领到记者证的新闻工作者心里也是明白的。可是,有少数记者把明白揣到怀里,注意事项不加注意,明白人竟然糊涂起来。他们轻率使用记者证,超限发挥记者证的作用,出现一证多功能的现象。不妨略举一二。一曰代办功能。记者手持记者证,享受国家给予记者在交通、通讯、住宿等方面的优先安排,为亲朋友好代购车船机票,代用邮电通讯,或代办其他事情。引起有关部门反感,怀疑记者和记者证是否都是真的。  相似文献   

14.
采访记挫     
辛建斌 《今传媒》2007,(6):54-54
寒风凛冽的季节,我下县采访,走进教育局长办公室,亮出记者证后,局长就皱起了眉头,一咧嘴:我真有点害怕你们记者.我说:咋了?他咧咧嘴:隔壁正诈钱呢.原来,一家从未听过名字的报纸驻西安记者站记者在这个县一所偏远的学校发现了学生收费不合理现象.  相似文献   

15.
有位记者写了篇反映某地领导为群众办了多少件实事的稿子,引起当地群众的不满。有的群众找到报社,对记者说他写进稿子里的“实事”都是没影的事。记者听后面露不悦地问:“记者听谁的?是听你们当地党委和政府的还是听你的?”不知该记者的这番有力的反诘把那些打上门来的揭疮者镇住没有,但他的提问确实是很有“力度”的——记者到底该听谁的?这还是一个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都不小的问题。 记者听谁的?这里说的是记者在采访时听谁的,这里的“听”也不仅是视觉器官的事,还包括记者的判断和认识。这位记者所问明显有两层意思。一是听谁说,二是信谁的。  相似文献   

16.
一次,我去一个省级会议采访,遇到一群陌生的“记者”。会议的主持人见来这么多记者,好一顿招待,谁知散会前发稿子,七、八位记者倒溜了五、六位。细一打听,原来都是当地银行的股长、县广播站的干事、工业局的外勤、报道组的组员等,他们通过不同的关系,弄到个记者证,有的还美其名曰:“兼职记者”、“特约记者”,一遇活动便蜂拥而至,吃饱喝足便大功告成。还有一次,我到一个单位去采访,递上常用介绍信—记者证,谁知接待者把记者证里里外外看了又看,然后又把我盘问一番,弄得我很不愉快。原来他们以前接待过几次“记者”,上了当,真的记者来了也怀疑是假的。  相似文献   

17.
2003年9月,武汉市一家报纸登出一篇人物通讯引起我的注意。因写的是我的亲戚,通讯中描述的事我知道来龙去脉。当看到一些情节无中生有,我非常生气,打电话质问亲戚:“你怎么能向记者说瞎话?”亲戚委屈地说:“记者没有采访过我,我没看到报纸,也不知道哪个记者写了稿子。”不久,又见一家报纸登出一篇人物通讯,写的是我的朋友,事情经过我很清楚,发现有几处明显失实。我问朋友是怎么回事,他说:“署名的记者、实习生没有一个人采访过我,也没采访过我的家人。”我不禁想,这两家报纸登出的其它人物通讯,还有多少属于类似情况?记者写我的亲戚、朋友的…  相似文献   

18.
记得一次去采访一个劳模,谁知竟出师不利。这个劳模,听说记者来了,便立即托辞“逃遁”。何故?那个单位的领导说,她最怕记者。记者又非洪水猛兽,何怕之有? 最近我采访另一名青年劳模时,这个疑团才顿时冰释。这次是去了解这个青年劳模为什么在评劳模中落选。  相似文献   

19.
隐性采访是与显性采访相对而言的。显性采访,是指记者为完成一定的采访任务而亮明自己的身分和意图的一种采访方式。亮明身分,文字记者通常靠所在单位的介绍信或记者证;广播电视记者除介绍信或记者证外,还有自己的一套办法。例如中央电视台的记者,采访用的话筒就注明“CCTV”。这样做,既表明记者的身分,又防止假冒记者招摇撞骗。显性采访是记者采访的主要方式,在通常情况下都运用这种方式。隐性采访则相反,是指记者为完成某一特定的采访任务而把自己的身分和意图隐藏起来的一种采访方式。这是一种特殊的采访方式。今天我国新闻…  相似文献   

20.
1994年2月,我在贝乐格莱德新闻部大楼办理联合国维和部队记者证时,被办公室里的一堵“名片墙”给深深吸引了.墙上一米多见方的地方,贴满了各国记者在上办证留下的名片,粗粗一算竟有400多张.3月中旬我辗转至克罗地亚首都萨格勒布采访,在联合国维和部队总部的新闻办公室里打听到,在此办证的外国记者已逾800人,而陆续前来办证的人仍是不数据.也就是说,为采访前南斯拉夫地区冲突而在最近三年到过巴尔干半岛的外国记者已在千人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