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循环经济:三江平原生态农业的发展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江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当前,三江平原正面临着农业开发与经济发展造成的巨大压力,农业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农业生态经济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通过对富锦市和桦川县的实地调研,本文指出了循环经济是三江平原生态农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并主张采用循环经济技术、出台必要的法规政策、健全社会中介组织,以及建立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示范园区等措施,积极推动三江平原生态农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企业循环经济评价体系-以某大型冶炼企业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加速循环经济发展是当今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在这种情况下,针对传统企业循环经济评价过程中重视宏观研究,而忽略微观层次的现象,文章以国内某大型铅锌有色金属冶炼企业为案例研究对象,从输入、生产消耗与循环、输出3个环节构建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模糊数学理论以及层次分析评价方法对其循环经济发展进行深度访谈与综合评价。结论表明,文章中所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能够正确反映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并为企业进一步提高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提供合理的量化指标。  相似文献   

3.
在电力企业中发展循环经济,对于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推动电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都有着积极的意义.简述了循环经济的定义、原则和发展模式,阐述了电力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思路,提出了电力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应注意的问题,以某电力企业为例对电力企业发展循环经济进行实例研究,对循环经济发展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相似文献   

4.
循环经济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通过信息协同能够实现资源的全方面减量和循环再利用。首先分析信息协同在企业层面、企业共生层面和社会层面循环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机理,指出信息协同有助于加快实现发展循环经济的社会和环境生态效益;其次构建循环经济发展的信息协同模式,包括循环经济发展的3个层面的信息协同;再次指出循环经济中信息协同的关键点是协同理念和协同技术;最后提出循环经济发展中实施信息协同的3点对策建议。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5.
科学准确的评价是明确发展循环经济重点环节与关键路径的依据。构建了钢铁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评价体系,基于粗糙集理论,以我国16家钢铁企业为例对指标体系进行约简,确定了指标权重并进行评价。结果显示:钢铁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且与企业规模有关,循环经济试点单位表现优于非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实证研究丰富了微观企业层面的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评价研究,同时验证了方法的科学性与适用性,为未来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2009年哥本哈根环境会议的召开,掀起了全球发展低碳经济的热潮,循环经济理念在全球不断深入人心,而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动力。首先分析了企业绿色技术创新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机理,探讨了企业推进绿色技术创新的主要障碍因素,进而提出促进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财税对策。  相似文献   

7.
21世纪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潇然 《青海科技》2015,(1):20-22
<正>推进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是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农业循环经济是这个基本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通过分析日本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对中国与日本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对比,总结了中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从建立健全政策法规、完善财政体系和市场体系、加强人才培养、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等方面给出促进中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启示,为中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提供有效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首先简要分析循环经济发展的背景,阐述我国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立法的目的,表明循环经济是兼顾发展经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体化战略。其次,针对编制《兰州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的需要,客观分析兰州市循环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分几个主要方面提出了稳步推进兰州市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思路及策略,为编制《规划》提出了很有价值的参考,将为推进兰州市循环经济发展产生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姚年红 《中国科技信息》2010,(13):297-297,300
本文从全面树立和落实循环经济发展观、构建符合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安排、建立强大的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促成循环经济系统结构等多个方面系统地论述了着力发展循环经济,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相似文献   

10.
阐述了信息消费对循环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分析了信息消费领域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及其对循环经济发展的阻碍作用,同时提出相应对策,以减少其不利影响,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