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评论是媒体的旗帜,没有高质量的评论,特别是重要的评论员文章,引领主流舆论就缺乏深度和力度。好的评论员文章是一张报纸的灵魂,带有鲜明的观点和独到的见解,以敏锐、前瞻、深刻、独到而吸引读者。《伊犁垦区报》坚持根据形势变化和工作需要,及时配发各类评论员文章,以弘扬主旋律,打响主动  相似文献   

2.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报纸的政治属性、信息属性、文化属性、商品属性,全面地显示出来.正确认识和处理专业报的社会性与专业性的辩证关系,对于把握导向,运用信息规律,依据市场规律办事,提高报纸的文化品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专业报的产生、发展和繁荣,优化了报纸结构,推进了新闻改革,开拓了报纸的自费市场,促进两个文明建设.人们赞誉专业报是:行业通向社会的桥梁,社会了解行业的窗口.这一赞誉,生动体现了专业报的社会角色,也生动体现了专业报的社会性和专业性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3.
企业报不同于社会性的报纸,也不同于行业报。它有着自己的特点、优势和劣势。要说特点,它是企业的一部分,是企业党政的喉舌。它有相对可靠的经济来源。说优势,主要的是它离基层近,离生活近,报纸有相对稳定的读者群和地域的接近性。另外,企业报的老总  相似文献   

4.
行业类报纸是宣传行业政策与传播行业文化的重要载体,其报纸内容质量的高低、版面形式的丰富以及灵活程度,影响着自身报纸的生存和发展.随着报业市场竞争的加剧和新媒体的崛起,人们对行业报纸版式的审美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媒介融合环境下,如何能更好地发挥行业报版面优势,谋求版面设计创新发展,本文主要结合《海峡资源报》版面设计以及福建省内部分行业报的实际版面应用略作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5.
王毅 《今传媒》2004,(6):54
一张报纸的一个版面,如果有两篇言论呈现在你眼前:一篇是“本报评论员”文章,一篇是署名评论,你会首先选择哪一篇阅读?答案可能是:署名评论。为什么呢?因为署名评论一般来说具有鲜明的个性,可读性强;而评论员文章往往是千篇一律,缺乏吸引力、感染力。也许,这篇评论员文章非常重要,写得也很好,但就是因为有可读性不强的惯性印象,所以放到一边了,评论员文章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的实际效果也就打了折扣。这就引出一个话题:改进评论员文章的写作。怎样改进?“嫁接”是一个好方法,就是使署名评论与评论员文章结合在一起,成为一种独立存在的评论形式——署名评论员文章,既能保持评论员文章原有的指导性,又能保持署名评论原有的可读性。其实,早在1998年全国省级党报总编辑工作会议上,中央领导就提出,“评论员文章要向署名方向发展”。有的党报在做这方面的尝试,但从全国来看,还处在“初级阶段”。现在,中央一再强调要坚持“三贴近”,大力推进宣传思想工作的创新,这为评论员文章向署名方向盘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生态环境”,写署名的评论员文章不仅是可以积极探索而且是大有可为的。署名的评论员文章,既不同于一般的署名评论,也有别于传统的评论员文章,它兼有“本报评论员”和署...  相似文献   

6.
<中国石化报>是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党组机关报,同时还兼有石油石化行业报的特性.行业类报纸的突出特点就是轻消息,重深度.新闻少,事情多.这就决定了行业类报纸与市场化报纸的不同,不能同等衡量.对行业报而言,专题报道是常规性的报道,也是计划性很强的报道.  相似文献   

7.
关于“本报评论员文章”的署名问题,首都有几家报纸曾分别在内部酝酿过。前几年,中国青年报曾用过署名评论员文章,去年福建日报也曾用过。可惜,这种做法没有能坚持下去,也没有引起新闻评论界的广泛注意。对“本报评论员文章”,一般认为,它既非个人署名的一般评论文章,又不代表编辑部,只标明是编辑部一位评论员写的文章。其实,这类文章既然不代表编辑部,只是说明编辑部一位评论员写的文章,莫如署上评论员的名字,以表明这篇文章是编辑部某位评论员写的。当然,文章的观点,见解也是属于他个人的。所以,我以为凡“本报评论员文章”皆应署名。报纸几乎每天都要面对读者发言,使读者能经常地、及时地听到报纸的声音。这种声音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一种是代表编辑部的;一种是编辑部内某个评论员的,一种是读者或社外某个人的。代表编辑部的可以以社论,评论、短评等形式出现,代表编辑部某个评论员的可以用署名评论员文章的形式发表;代表某个读者或作者的也可以用个人署名文章的形式出现。既然代表读者或作者意见的文章都署名,那么代表评论员个人意见的评论文章也应署名。现在,评论员文章一律不署名,使读者很难区分文章的观点和意见是代表编辑部的,还是代表评论员个人的,而且同报纸的社论、评论,短评等也难以区分,两者之间的界限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不确定性,这给新闻评论的分类也造成了困难。  相似文献   

8.
我们都知道言论在报纸上的地位,常把新闻评论喻为报纸的旗帜和灵魂。虽说如此,但地州市报言论薄弱的问题又是我们不得不直面的现实。这种薄弱主要表现在:一是言论在整个报纸中所占的地位弱;二是重要言论更弱。尤其是边远地区的地州市报,有的报纸一年没有一篇社论或重要的评论员文章,有的报纸即使偶尔有那么一两篇,也是堆砌概念,正襟危坐,套话连篇,干瘪苍白,读来味同嚼蜡。对此,领导和读者不满,报人也感到棘手。当前我们应当切切实实做些努力,来转变地州市报言论薄弱的局面。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扎扎实实地搞好调查研究,不尚空谈。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写新闻言论亦  相似文献   

9.
正如人有不同的性格一样,不同的报纸也有各不相同的风格.报纸风格是一家报纸不同于其他报纸的风格特征.企业报不同于各种党报、都市报、晚报,在新闻标题制作上更应当凸显贴近、突出特点、张扬个性,以鲜明的个性体现报纸的风格,以鲜明的个性展示编辑的风采,以鲜明的个性赢得读者的青睐.  相似文献   

10.
行业报编辑工作和时政类报纸、都市类报纸的编辑工作有着共性,但也有其与生俱来的特殊性。深刻认识行业报编辑依托行业、服务行业的特殊性,对于行业报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的定位和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行业报的发展历程中,在行业报编辑的各种意识培养中,大局意识和策划意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得之则兴,不得则退。  相似文献   

11.
一份产业报想有较强的社会辐射力,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要在行业与社会交汇的热点问题上作文章。产业报一般较少跨行业报道,这原因主要不是“隔行如隔山”,而是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造成的。我们中国海洋石油报创刊的时候,正是报业激烈竞争的时候。即使是讲大行业,我们这份报纸也是在中国石油报和中国海洋报的夹缝中生存,加上海洋石油行业面窄、专业性强、人员少而相对文化水平较高,要办出一张为广大职工欢迎,又能为社会所接受的报纸实属不易。我们定出“站稳行业立足点,扩大社会辐射面”的办报思路后,一直在寻找实现这一目标的有利切…  相似文献   

12.
中国化工新闻工作者协会华东分会去年底在无锡召开年会。会上,进行了华东化工企业报头条新闻竞赛评选、优秀新闻工作者评选,并就企业报工作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交流。与会同志提出,现在有人在研究和探讨“晚报学”,我们也应当研究和探讨“企业报学”。企业报是新闻战线一个重要的方面军,近十年来异军突起,发展至一千多家,有的企业集团的报纸发行至十几个省市,不可小视。企业报不同于综合性大报,不同于专业报,也不同于信息报,它有自己的特  相似文献   

13.
正一张报纸的新闻,能否向读者及时提供尽可能多的有用信息,能否触动读者的兴奋点,是体现一张报纸质量与水平的重要因素。然而,行业报与日报、晚报等报纸相比较,在新闻稿件的编发方面,存在着先天不足的局限性。首先,时效性差。行业报大多是周一、周二报,少数是周三报。受出报时间因素的影响,无法给予读者连续的阅读冲击力,无形中大大削弱了报纸的影响力。行业报的出版周期决定了它在新闻时效上不能与日报、晚报竞争。  相似文献   

14.
笔者从事过多年报纸工作,由于职业的原因,爱看评论,也撰写过一些评论文章。离开报社到新闻管理部门后,仍保持看报先看评论的习惯。 今年,笔者断断续续用了近4个月时间,翻阅了1994年9月以来我区42种正式发行汉文报的评论文章,其印象可谓喜忧参半。 令人高兴的是,多数报纸比较重视评论工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评论的数量增加,品种增多。有的报纸基本上做到了期期有评论,每版有评论。有些报纸除刊登社论、本报评论员、短  相似文献   

15.
专业报、企业报大量出现,这是近年来我国新闻事业发展的一个特点。这些报纸不同于各级党报,有自己的办报规律。从本期开始,本刊开辟“专业报、企业报园地”这个新栏目,交流专业报、企业报的办报经验。希望区内外从事专业报、企业报工作的同行们踊跃投稿。  相似文献   

16.
杨峰 《新闻窗》2014,(6):30-31
一版是报纸的"门面"。提高一版质量,让其更有可读性、吸引力,对报纸来说至关重要。一版又是要闻版,对行业报来说,一版是集中报道业界新闻的板块。不同于时政类、都市类等综合性报纸,行业报具有一定专业性,如果内容不够活、形式不够美,很容易枯燥乏味,跟读者拉开距离。推进一版改进创新,用读者喜闻乐见的方式报道本行业新闻,是行业报必须啃下的一块"硬骨头"。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劳动保障报》积极推动一版内容和形式的改进,力求更活、更实、更新、更美,为行业报一版的改进创新积累了一定经验。  相似文献   

17.
加强新闻言论,是地市党报面临的一个共同课题。一般说来,地市报的新闻言论需从“质”和“量”两个方面提高。从量上讲,地市报大部分是在“文革”后才复刊和创刊,不少报社因人员不足,都没设专职评论员,新闻言论要么是等待自然来稿,要么临时指定人去写,不少报纸三、五期难以看到一篇言论。有些报社即使设有专职评论员,不过一、二人,孤军作战。言论在整个新闻报道中的比重显得微乎其微。从质上讲,言论写作局限于少数人,评论员常出现“无米下锅”或“无的放矢”,无形中影响了言论的整体质量。《闽西报》在1987年复刊时也遇到了上述问题,怎么办?我们除了成立由总编挂帅的评论小组,负责撰写社论、评论员文章外,要求各版都要开设一至二  相似文献   

18.
努力办出地方特色,是地方小报进行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什么是地方特色?怎样才能办出地方特色?我想结合《赣中报》长期的摸索、实践,谈一点粗浅的认识,与同志们商榷。所谓地方特色,就是具有不同于全国全省性报纸,不同于专业性报纸,不同于兄弟地区报纸的鲜明的个性。地方特色是由多种因素形成的。历史沿  相似文献   

19.
这几年各地专业报(行业报)发展较快,各系统几乎都办自己行业的报纸。但笔者发现,许多专业报出现报道过于“专业化”倾向。这势必影响报纸宣传、服务功能的发挥,也制约了报纸的发行数量。与各级党报相比,专业报同样具有宣传性、服务性的特点,同时还具有专业性、接近性的特点,这正是办好专业报的有利条件,也是形成专业报专业特色的一个  相似文献   

20.
刘萍 《新闻前哨》2007,(5):28-29
行业报作为一种新闻媒体,与其他新闻媒体有着共同属性,但作为某个行业主办的报纸,又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这种特征折射出行业报的优势:熟悉本行业政策法规、专业知识、市场动态以及历史与现状,在行业中有比较稳定的发行市场和广告市场。这是其他报纸难以取代的,也是行业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