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万平 《新闻前哨》2014,(9):81-81
美国学者道格拉斯·凯尔纳将法国理论家盖·德堡的奇观社会理论引入大众传媒研究,并提出了“媒体奇观”(MediaSpectacle)的概念.凯尔纳认为,媒体奇观将当代社会中的冲突和解决方式戏剧化为媒体文化现象,包含媒体制造的各种豪华场面、体育比赛、政治事件、群体现象等等.而与奇观概念联结最为紧密的因素则是受众.  相似文献   

2.
吉峰  张恩普 《传媒》2015,(12):60-61
道格拉斯·凯尔纳提出“媒介奇观”(media spectacle)的概念,在从批判的角度反观大众传媒娱乐化现象后指出:“那些能体现当代社会基本价值观、引导个人适应现代生活方式,并将当代社会中的冲突和解决方式戏剧化的媒体文化现象,它包括媒体制造的各种豪华场面,如体育比赛和政治事件.”传媒时代下,通过多元化的媒介形式,在一定时间段内,不断地制造话题,吸引更多的人注意.各类多元化的媒体是适合制造大众关注焦点的绝佳平台,活泼的文字、知名人士的参与、画面的绚烂多彩、艺术作品的精美华丽、影视作品中动人的故事等,这些都可以为妈祖文化娱乐化传播提供出创造“媒介奇观”的契机.而“媒介奇观”的存在,也正是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的一种难以规避的文化症候.  相似文献   

3.
一、北京2008奥运——以媒介奇观塑造中国国际媒介形象的难逢契机1.一个充斥媒介奇观的时代盖·德堡在他的《奇观社会》一书中提出了"奇观"的概念。美国的道格拉斯.凯尔纳在《媒介奇观——当代美国社会文化透视》一书中进一步提出了"媒介奇观"的观点:"媒介奇观是指那些能体现当代社会基本价值观、引导个人适应现代  相似文献   

4.
随着媒介技术的视觉化,媒介呈现方式由"景观化"向"奇观化"转变,本文在道格拉斯·凯尔纳的"媒介奇观"论的基础上,以当代电视文化奇观——《我爱记歌词》为个案,论述电视媒介对于奇观的塑造,继而分析其媒介背后的动力根源,最终试图对电视奇观乃至媒介奇观进行辩证认识和反思。  相似文献   

5.
突发事件中网络奇观的负面效应及其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奇观与网络奇观美国社会学者凯尔纳的媒体奇观理论,是指那些能体现当代社会基本价值观、引导个人适应现代生活方式、并将当代社会中的冲突和解决方式戏剧化的媒体文化现象,它包括媒体制造的各种豪华场面、体育比赛、政治事件。在追求媒体轰动效应的时代,传统意义上的新闻已经屈从于奇观逻辑,因而被小报化。  相似文献   

6.
于垚 《新闻世界》2009,(7):65-66
本文选择近两年来引人关注的传媒丈化现象——《百家讲坛》的热播,结合美国媒介文化研究学者道格拉斯·凯尔纳的媒体奇观理论,分析了《百家讲坛》作为一种电视文化奇观的原因,并对这一由媒体制造的奇观现象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道格拉斯·凯尔纳的"媒体奇观"概念为依据,以"电视文化奇观"为研究对象,对其"现代神话"的本质进行分析,认为其具有策划性、消费性、符号化与类型化的特征,并阐释了其在当代中国出现的社会语境.  相似文献   

8.
林川 《新闻世界》2012,(1):75-76
本文试运用道格拉斯·凯尔纳的“媒介奇观”理论,对联中国达人秀》节目进行解读,探讨这一电视娱乐产品所营造的奇观背后的运作思路,及其所体现的社会价值观。  相似文献   

9.
刘霜 《新闻窗》2011,(6):55-56
真实的幻象——我们所生存的环境 "景观"是德波的社会批判理论的关键词,原意为一种被展现出来的可视的客观景色、景象,也意指一种主体性的、有意识的表演和作秀。美国学者凯尔纳进一步发展了德波的景观理论,提出的"媒体奇观"概念,是指"能体现当代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引导个人适应现代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0.
媒介景观即通过媒介呈现给大众的宏大奇观或景象。媒介景观源于法国境遇主义运动创始人居伊·德波所提出的景观社会理论,是媒介对社会符号化构建功能的直接体现。本文通过对媒介景观理论概念内涵的剖析,揭示了媒介景观是媒介化符号、商业符号及意识形态符号三种符号共同构建的结果,并对央视春晚电视媒介景观中的媒介化文化符号、商业符号及意识形态符号的构成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奇幻森林》的视觉奇观性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剑 《青年记者》2016,(29):58-59
“奇观电影”与《奇幻森林》 “在现代生产条件无所不在的社会中,生活本身展示为许多奇观(spectacles)的高度聚积.直接经验的一切全部转化为一个表象.”① 这是居伊·德波1967年在其著作《景观社会》一书中对“奇观”一词的阐释,即一种被展现出来的可视的客观景色,同时也指主体性的、有意识的表演和作秀.在德波这里,景观显然是一种社会生活发展的形式,他的存在由表象支撑,并且以各种不同的影像为其外部显示形式,但同时奇观又是以影像为中介调整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所以,“奇观不能理解为一种由大众传播技术制造的视觉欺骗,事实上它已经是物化了的世界观”.②德波阐释了“奇观”以及“奇观社会”的基本雏态是“不同影像为其外部显示形式”,并且能够作为“中介”而调整人们的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12.
李立 《新闻界》2015,(3):24-30
道格拉斯·凯尔纳的"媒体奇观"理论是受到盖·德堡"奇观"概念和"奇观社会"理论影响而产生的。但在借用核心概念的基础上,凯尔纳通过理论转化为他的媒体奇观理论赋予了更丰富的意义和更具可操作性的特点。其理论转化具体表现在理论层次上由宏观理论向中层理论转化、在理论焦点上由形式理论向实质理论转化、在研究取向上由批判研究向诠释研究转化。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当代中国媒介与女性关系进行深入观察,透过一些可见的议题和现象,以及不可见的社会深层机制与缘由,对当代纷繁复杂的中国媒介与女性景观进行学术层面的系统梳理.作者认为当前中国的媒介与女性关系具有以下一些特点:“可见的呈现:媒介成为性别议题呈现的主要场域”、“可见的推动:媒介成为为女性赋权的利器”、“不可见的制造:消费文化与传统性别文化结盟”、“不可见的缘由:理论研究与媒介现实错位”.  相似文献   

14.
在经济发展的冲击下社会开始转入了消费时代.市场导向与新技术的发展为国学的当代传播注入了动力,但也引发了新的问题,新媒体时代的国学传播景观日益转向"奇观".国学文化媒介产品愈发追求商品化;图片化转向引导媒介文化的生产不断视觉化,造成了文字传播的倒退,对国学文化的传播造成了消极的影响.藉此,受众应正确对待当代媒介文化中的传统文化,媒介文化生产者应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共同促进国学在当代的良好传播.  相似文献   

15.
宋晓蕾 《报刊之友》2011,(10):82-84
近来各大卫视流行相亲节目,引发各种争议。针对这一文化现象,与当下媒介研究集中于“娱乐化批判”不同,笔者试以意识形态、媒体神话和媒介奇观理论分析消费主义文化生境下电视相亲节目热播的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16.
"媒介融合"(Media Convergence)是近几年出现的一个概念和现象,最早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I.浦尔教授提出,其本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媒介融合背景下数字化内容产业的兴起对社会产生了极  相似文献   

17.
媒介发展的历史告诉人们,各种媒介自诞生之时起就对受众产生着影响,而我们对媒介在社会文化、政治信仰、经济生活方式等领域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对媒介特殊作用的研究才刚刚起步。“议程安排”理论研究诞生于七十年代,是美国大众传播理论的新发展。一、“议程安排”理论的研究概念“议程安排”理论所研究的是:大众传播媒介如何通过自身选择或强调的新闻报道,使媒介与公众之间建立起一种联系,使媒介的议程对公众的态度产生影响。所谓媒介的议程是指新闻媒介的把关人对世界上正在发生的事件进行选择并加以突出报道,从而引起公众对某些问题重视的过程。这项研究起始于1972年。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新闻学副教授马克斯韦尔·E·麦库  相似文献   

18.
于卓 《新闻窗》2014,(5):12-12
20世纪80年代,美国首次提出媒介融合的概念,最初的定义是指所有媒介的结合,其本意是指各种媒介融合后呈现的多功能一体化现象。随着经济的发展,媒介融合逐步包含了:渠道、内容、策略、结构、信息采集、新闻表达等各个融合方式,媒介融合成为21世纪以来传播行业较显著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的社会文化领域,互联网与传统媒体在娱乐经济上的融合刺激了明星文化的发展,构成了美国学者道格拉斯·凯尔纳提出的现代"媒体奇观"的一种.网络对明星文化的促进,不仅表现为人们追星的狂热,相应而生的还有批星的泛滥.因为媒介消费文化不但让这些集金钱、美貌、名利于一身的明星们成为大众理想的化身,同时也让明星们身上的曝光点越来越多,他们的"神性"被降低,与受众心中理想"艺术家"的形象差异不断加大,围绕明星的话题不绝于耳,受众的质疑之声也难免存在,网络这一互动性的平台则为批评的声音提供了发泄的场所.  相似文献   

20.
陶盼 《新闻世界》2013,(7):54-55
【摘要】近年来,媒体奇观文化飞速发展,在当代政治、经济、文化、娱乐、生活等领域引发了强烈反响。本文试在厘清媒体奇观理论的基础上,分析我国电视上呈现的各种奇观现象及其特征,并探讨其所引发的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