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世界媒体峰会刚在北京闭幕,会上新媒体人与传统媒体人的争辩也很激烈。我说一下新旧媒体人的不同:1.新媒体人相对寡言少语,而传统媒体人滔滔不绝。在峰会现场,传统媒体人需要主持人的再三打断才停止,而新媒体人则很给主持人面子。2.传统媒体人酒量大,新媒体  相似文献   

2.
卢文炤 《青年记者》2006,(16):17-17
新媒体中的利益博弈和技术变革,使媒体前景变得扑朔迷离,看好还是看淡,都没有确定性,这使传统媒体躁动不安,无所适从。但俗话说“万变不离其宗”,在强调手机媒体等新媒体与旧媒体有诸多不同的观点纷扬之时,分析一下新媒体与旧媒体相同的地方,或说新媒体仍然存在的和传统媒体一样的旧问题和应坚持的老传统,或有助于媒体人“以不变应万变”。  相似文献   

3.
《青年记者》2013,(6):8
面对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新媒体的冲击,传统媒体似乎变成了纠结的老媒体。传统媒体人说新媒体的多,但新媒体人说传统媒体的少。本期专题,约请几位新媒体人谈谈对传统媒体的看法,以新媒体人的视角来观察传统媒体在媒体格局中的作用和地位,传统媒体的竞争力在哪、需要注意什么,未来传统媒体会有怎样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陈明明 《传媒》2015,(12):25-27
传统媒体人(无论是报纸杂志人还是广播电视人)大多来自专业学科,对传统媒体的产品形态、工作流程、管理、经营等业务比较熟悉,并拥有相应的知识与技能,这是一般人所不具备的“专业优势”.但进入新媒体领域后,虽然新媒体与传统媒体都属于媒体,但新媒体在信息产品形态、工作流程、管理、经营等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其实与传统媒体里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平台都各有特点一样,新媒体的各个平台也同样拥有不同的特点).所以,传统媒体人原来所具备的“专业优势”在新环境下就难以为继.对传统媒体人来说,只有在媒体融合大潮中更新观念,对自己原有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扬弃式发展,熟悉、掌握新媒体平台,才能形成新的专业优势.  相似文献   

5.
面对新媒体的挑战,传统媒体凭自身积淀的优势积极探索新的突破点.这一探索的主体是传统媒体人,而支撑新媒体发展的主体则更多的是技术人.传统媒体向新媒体扩张的基石则是传统媒体人与技术人的融合合作.为什么这么说呢?  相似文献   

6.
汤代禄 《青年记者》2010,(14):12-12
面对新媒体的挑战,传统媒体凭自身积淀的优势积极探索新的突破点。这一探索的主体是传统媒体人,而支撑新媒体发展的主体则更多的是技术人。传统媒体向新媒体扩张的基石则是传统媒体人与技术人的融合合作。  相似文献   

7.
这一两年来很多传统媒体人奔向了新媒体的怀抱.传统媒体每走一个人,尤其是有江湖地位、有影响力的人,都会形成一次对传统媒体的习惯性“唱衰”.走就走了,可走了之后怎么样呢?是不是离开了传统媒体就意味着事业的新生呢? 回头看一看,近些年那些奔向新媒体的传统媒体人,有几个转型成功的?除了几个做得风生水起的,如罗振宇、吴晓波、秦朔等,那些离开了传统媒体的,有多少比过去在传统媒体时做得好?有几个还保持着江湖影响力和存在感?有几个在既有岗位上做出了让人印象深刻的成就?无论是投身广告公关或个人创业,还是当新媒体高管、职业经理人,原先挺有名气、在传统媒体挺有成就的,转型之后不少都默默无闻了.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传统媒体处于特有的优势地位,习惯于新闻报道“自说自话”,缺少受众观念。在新媒体冲击之下,传统媒体纷纷自办新媒体。传统媒体人习惯性地认为:作为专业人士,传统媒体人比新媒体从业者更有专业优势、人脉优势。但经过几年的实践,人们发现,事实并非如此。本文通过新老媒体人的对话,揭示了传统媒体转型过程中所遇到的困惑、困难以及破解困境的出路,并列举实例,分析传统媒体从“自说自话”到“以受众为中心”的转变是媒体融合时代传统媒体迫切需要解决的自我革命问题。  相似文献   

9.
电视业最大的危机并不是来自于新媒体,而是越来越严重的自我空心化。2014年岁末,各种温故知新式的年终总结随处可见,关于媒介融合,关于传统媒体的衰落与出路,关于传统媒体人的情怀与转型,关于电视管理机构的各种新规……让人感觉2014年似乎是传统媒体,主要是电视媒体(因为平面媒体的冬天似乎早已是没有异议的共识)命运的转折点。然而在我看来,如果说电视业在新媒体影响力全面渗透的媒介生态环境下,已经遭遇到生存危机  相似文献   

10.
今天是不是用新媒体的思维做传统媒体呢?贝索斯说过,未来的新闻是按需生产,准确给予顾客他们想要的。我们做新媒体不是用新技术模仿旧的设计概念,我们做新媒体,要了解新媒体是什么?首先是以人为本,根据用户的兴趣定制用户的个性化。新媒体是数字化,可定制、可追踪、可共享,速度与新闻同步,精准,让广告更有精确的针对性。2013年,传统媒体人多了一份焦虑。据说很多的传统媒体人,甚至领军人物都转行到新媒体旗下,特别是亚马逊的掌门人收购华盛顿邮报,让我们感觉是不是传统媒体不行了?因为价值只是2.5亿美元。2007年默克多的新闻集团购买《华尔街日报》花了50亿美元。  相似文献   

11.
伴随着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与抗争,我国传统媒体的发展格局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越来越多与媒体相关的新概念走红媒体界,就连媒体人的"出走"都已经成为一种"潮流".那么,在如今的"新媒介生态环境"下媒体人究竟为何纷纷"出走",本文从媒介生态环境的视角出发,从新媒体、传统媒体和媒体人自身等方面入手对媒体人"出走"的原因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的核心竞争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宜民 《军事记者》2010,(11):12-13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的渠道和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媒体将人类送到了全媒体时代。在报纸、广播、电视、杂志等传统媒体和以互联网、手机、移动多媒体等新媒体共存融合的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处在一种什么样的位置,其未来生存和发展的路径是什么,这不能不是我们媒体人,尤其是传统媒体人亟待思考和回答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卫星通信、多媒体、计算机等技术迅速发展,于是乎出现了新媒体,这一新兴媒体的产生对传统媒体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新媒体以其绝对的优势对传统媒体造成巨大的打击,更有人认为在不久的将来新媒体会逐渐取代传统媒体。这一结论让很多从事电视新闻的工作人员深感压力。面对新媒体强势冲击,如何寻找到更好的出路,成为了当下媒体人尤其是传统电视媒体人不得不思考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4.
新老媒体的融合还应该更紧密一些,唯有如此,才能实现新老媒体的共生共荣。如果从老媒体到新媒体之间有"投诚者",那么,笔者算得上一个。作为有十多年传统媒体工作经历的新媒体人,我深知新媒体对传统媒体带来的挑战。虽说现在角色变了,但从传统媒体中沿袭下来的媒体人的责任与担当不敢有丝毫懈怠。老媒体披上新媒体外衣,能否重焕青春  相似文献   

15.
张本义 《青年记者》2016,(29):80-81
传统媒体发展面临困境 如果在三年前说传统媒体即将迎来“寒冬”,大部分媒体人还不信的话,那么近三年来新媒体快速发展的趋势已经佐证了传统媒体“寒冬”的到来——即使人们特别是媒体人主观上仍难以接受. 有一组数据可以看出传统媒体的困境有多严重:以2015年为例,全国报纸的零售量同比下滑41%左右,广告收入降幅超过35%.  相似文献   

16.
<正>2014年,媒体人去哪儿?媒体人或许到了从另一个角度去审视自己的时候了。是固守传统媒体,以大无畏精神面对《新闻晚报》停刊的现实,还是转向新媒体,延续自己的新闻履历?抑或跳槽到百度、阿里、腾讯,成为"BAT"的一员?有一群知名媒体人另辟蹊径,选择了创业或二次创业之路,这个名  相似文献   

17.
曾经辉煌的传统媒体,在一波又一波新媒体浪潮的冲击下,风雨飘摇。走与新媒体融合发展之路,是大势所趋,别无选择。前不久中央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为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作为传统媒体人,只有运用辩证思维转变观念、大胆创新,才能让传统媒体借助新媒体的翅膀凤凰涅槃、  相似文献   

18.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让传统媒体措手不及.新媒体的快捷与方便信息量大等特点,与传统媒本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同时也让传统媒体感到了由于传播慢了一拍,传统媒体(纸媒、广播)与读者群渐行渐远。不可否认的是,新兴媒体在信息传播及时快捷的同时,也同时泥沙混杂,作为媒体人的笔者注意到,一些虚假信息和黄色网站等对受众的危害也应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19.
王羽 《采.写.编》2021,(12):81-82
当前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各行业领域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和冲击,媒体人的角色以及主持人的语言风格等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较之于传统媒体,新媒体下的主持人语言风格必须保持与时俱进.本文先对新媒体语境下的主持人语言风格变化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就传统媒体主持人的语言风格转型问题、对策等,谈一下个人的观点与认识,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缺乏互联网基因,是公认的传统媒体人办新媒体屡试屡败的原因之一。因为大多数传统媒体人,尤其是纸媒人员都是文科出身,对技术性知识难免具有一种疏离感。然而,传播技术的革新一直是媒体革命的主导因素,以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为依托的新媒体革命同样如此。因此,传统媒体人谋求转型,增强对新媒体技术的认识、理解和掌握必不可少。本期,本刊邀请四位作者从不同角度阐述对此的思考,欢迎来稿继续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