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南方日报》坚持移动优先、强化融合传播,进一步探索全媒体报道方式,生产了一批融媒体报道精品,提高了主流舆论到达率,唱响了两会主旋律.其中,时政类脱口秀短视频节目——《两会TALKS》便是代表作之一. 截至全国两会闭幕,《两会TALKS》四集节目的全网点击量突破5000万次.其中,在"南方+"客户端的点击量超400万次;在秒拍、新浪微博的点击量超过400万次;在腾讯视频的点击量超过860万次,《南方日报》打造全国两会时政类脱口秀节目创新了全国两会报道的形式.  相似文献   

2.
江坪 《新闻实践》2005,(9):40-40
7月下旬,我国网络媒体又展现了一个创新报道:浙江在线推出“浙江省人大常委会网上直播”栏目,连续三天报道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网民反响热烈。据统计,网上直播第一天就“接待”了10万网民。在“浙江潮”论坛里,有关这次直播的一条帖子,跟帖超过了150条,点击超过1万次。到7月27日,第三次直播结束后,共有超过20万人次的网民点击了直播网页。一位远在德国的网友  相似文献   

3.
李晗 《网络传播》2020,(1):82-83
近年来,互联网新媒体平台逐渐成为公安系统开展警务宣传工作的重要阵地。在这里,他们一改往日严肃的形象,依托平台账号,回应网民关切,针对社会热点,发出公安好声音,产生了一批优秀的警务宣传典型案例。宣传矩阵初具规模,重要节点宣传效果再上台阶截至2019年4月,全国公安机关开设各类新媒体账号超过5万个,覆盖粉丝规模过亿,年点击量近千亿,是体量最大、最具规模的政务新媒体矩阵之一。  相似文献   

4.
新媒体推送的稿件传播效果如何,可以用量化的数据进行直观评价.这些数据包括有多少人点击阅读,又有多少人转发、收藏、评论等.这与评价报纸稿件传播效果存在较大区别.微信公众号推送的图文内容,每条页面底部显示有阅读人数和点赞人数两个数据指标.其中,阅读人数如果超过10万人,无论超过多少,页面上显示的数据均为“10万+”.如今,“10万+”成了评价微信公众号内容传播效果最为显性的标准.阅读量“10万+”的微信内容有什么特点?为何会被用户大量分享转发?如何才能生产更多的阅读量“10万+”内容?本文以长江日报为例,对城市党报阅读量“10万+”的微信内容的传播特性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王丹 《新闻通讯》2014,(5):29-31
互联网极大地激发了网民对网络政治的参与热情和兴趣,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也让网民找到一个表达不满的有效平台。由于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凸显尖锐,再加上群体心理的作用,使得近年来网络公共事件频繁发生。在对网络公共事件的传播过程的考察中可以看到,在传播途径上,网络公共事件主要通过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的并行和相互交流进行传播;新媒体、网民、意见领袖、传统媒体和政府在传播过程中从引发、助推到二次修正、深化步骤上分别扮演着重要而关键的角色。  相似文献   

6.
索拉  武文婷 《大观周刊》2006,(41):20-21
首先,让我们共同审视一下这十个关键词:优雅、知性、健康、性感、时尚、睿智、风韵、大气、妩媚和聪慧。其中“优雅”位居榜首,获得了32万多次点击量,占总点击率94.57%,“知性”位居第二,获27万多次点击量;紧随其后的是“健康”和“性感”。  相似文献   

7.
网络红人、美食视频博主李子荣在海外走红。据统计,在某海外视频平台上,李子柴粉丝数为895万,所上传的100余条视频累计播放量超过10亿次。有评论认为,跨文化传播中,脱颖而出的内容都承载着人类共通的价值和情感;在传播环境的巨变之下,短视频等新媒体传播媒介及手段,以前所未有的跨文化融合优势,大大降低了人们的理解门槛,让一名博主收获不同文化背景的海外粉丝成为可能。可以说,李子渠现象掀起了一轮关于“跨文化传播”的讨论热潮。  相似文献   

8.
曾纪滔 《新闻世界》2013,(4):149-150
由高晓松首次跨界担纲的网络脱口秀节目——《晓说》自今年3月推出后,受到网民的追捧,四期内点击量超千万,均期点击量达200万,开播半年后“逆袭”登陆浙江卫视黄金档。它开创了“名人+通俗文化”的网络原创脱口秀节目新模式,标志着视频网站原创节目新的飞跃。本文以传播学为视角,从传播主体、传播内容、受众等传播要素入手,对《晓说》进行全面解读。  相似文献   

9.
今年以来,南方日报遵循移动优先战略,积极探索运用新技术、新手段进行重大会议融合报道,生产适应新媒体平台传播的融合报道产品,推动报道由“相加”走向“相融”. 生产适应多介质传播的融合报道 融媒时代,主流媒体化挑战为机遇,关键是在新媒体平台上实现优势再造,顺应移动化、个性化、视频化等信息传播趋势,创新理念、方式、手段等,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引导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0.
王泱泱 《传媒》2007,(6):58-59
"两会"是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大事.每逢它召开,报纸、广播、电视等各种媒体都会上演激烈的"新闻战".随着网络新闻异军突起,又一股强大的力量加入了这一"战局".对于刚刚结束的2007年全国"两会",不但人民网、新华网等党和政府新闻网站大力展开报道工作,各大商业门户网站也投入了前所未有的力量制作相关新闻,以吸引网民,增加点击.据有关部门统计,"两会"期间,新浪、搜狐、网易、TOM、中华五大商业门户网站的"两会"专题点击量超过4亿,网民跟帖超过45万条.打开各个网站的"两会"专题,我们可以发现其内容设置丰富多样.除了关于"两会"的一些常规报道,商业网站还充分利用网络媒体自身强调互动性的特点,加强与网民互动,开展灵活多样的报道.  相似文献   

11.
杨家波 《传媒》2015,(14):49-50
媒体的生命力体现在受众的阅读量和点击量.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当下,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观众选择通过移动互联网获取信息、互动交流.根据《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4)》显示,互联网普及率已超过50%,手机网民数量逾5.5亿,4G终端数量已超过1亿.传统媒体生存空间进一步受到挤压,因此,加快建设新兴媒体,走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平台化道路将是大势所趋,也是其生存与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2.
王碧薇 《大观周刊》2011,(16):81-81
英尼斯的“传播偏向”理论对于解读我国的政治文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同时现如今新媒体的发展也为我国的政治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平台。因此,研究新媒体在“传播偏向”方面对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影响意义深远,其在空间上和时间上都对我国政治发展产生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张孟迪 《青年记者》2016,(24):38-39
2016年,腾讯公司发布的微信影响力报告指出,超过9成微信用户每天都会使用微信,6成以上用户每天打开微信超过10次,每天超过30次的重度用户占36%.另外,截至2016年2月,微信公众号超过1000万个,公众号日提交群发信息超70万条,微信公众号已成为人们获取资讯的重要渠道.而高校团委微信公众平台因其受众群体特殊、传播内容独特等特点,受到高校师生的广泛追捧.各高校团委纷纷建立自己的公众号,通过公众平台,推送信息提供服务,以此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本文对“山东师范大学团委”微信公众号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为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成为服务用户、贴近用户的新媒体平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杨秀峰 《传媒》2016,(11):45-47
2016年3月3日全国两会开幕。佛山传媒集团一共派出26位记者进京采访,包括《佛山日报》、佛山电视台、佛山广播电台三家媒体,这是集团连续十年报道全国两会,也是报道全国两会人员规模最大的一次。其中《佛山日报》派出了7名文字记者和1名摄影记者,新媒体也有虚拟记者“全记者”,并以“全记者跑两会”来创新媒体融合产品,推出了一系列全国两会新媒体产品。全国两会期间,《佛山日报》全媒体融合的产品收获了1300万+的阅读点击量。  相似文献   

15.
新媒体时代,媒介格局的重塑促使科技期刊进入“二次传播”时代,融合创新出版成为我国科技期刊影响力提升的发展契机和新增长点。本文基于科技期刊“二次传播”实践特点,以“2020年度中国期刊公众号Top10”为研究样本,从知识供给、知识传播、知识增值三方面探索实践规律,以加强传统科技期刊借助新媒体平台提升影响力的能力。科技期刊在不断探索与新媒体平台耦合点时,要实现微信公众号平台全方位“二次传播”,挖掘直播资源的再利用价值,注重新媒体平台延伸受众的内容需求,引导在知识交流中的深度互动等。  相似文献   

16.
近日,一条关于“寻找潍坊城市记忆,潍坊市档案馆有奖征集馆藏照片”的启事,在新华网客户端累计点击霣超45万次。市档案馆与《潍坊日报》《潍坊广播电视报》等主流媒体建立紧密的协作机制,联合启动征集馆藏照片和馆藏音像档案活动,两家报社负责对外宣传,征集启事通过电视报专门账号发布到新华网客户端,吸引了众多网友关注和点击,点击量突破45万次。  相似文献   

17.
“新媒体事件”是数字时代中国政治传播的重要议题,本研究基于20个“新媒体事件”在“两微一端”上的传播数据,对传播关键节点进行跨事件、跨平台的计算传播分析。研究分析了不同平台传播关键节点的分布特征,发现微博平台的关键节点构成最多元,跨事件变动性大;头条平台关键节点的构成最单一,但跨事件稳定性高。不同平台分别有15.5%-28.7%的账号具有至少跨两个事件的影响力,但跨越不同类型事件的账号较少;6.4%的账号具有“跨平台”影响力,但同时具备“两微一端”影响力的只有1.1%;仅有2.0%的账号兼具“跨事件”与“跨平台”影响。在“新媒体事件”传播中呈现跨事件、跨平台影响的主要为新闻媒体账号。  相似文献   

18.
研究表明,2020年以来,湖北日报传媒集团点击量、阅读量或播放量1000万+以上的爆款产品越来越多。笔者在湖北日报采编系统每日报题平台初步检索发现,自2020年元旦至2021年9月底,湖北日报编辑部纳入统计的1000万+新媒体产品超过300条,平均不到两天就有一款现象级的产品。凭借极具吸睛力的产品,湖北日报新媒体矩阵粉丝也不断迈上新台阶,走在全国新媒体矩阵群前列。本文将着重探讨:这么多“爆款”产品有哪些特点,是否与时代发展主流契合,还有哪些不足,如何加强舆论引导,如何继续发力?  相似文献   

19.
移动互联网时代,以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平台已经成为新媒体传播核心渠道.2016年8月,微信公众平台上线4周年,微信和WeChat合并月活跃用户数达到8.06亿,微信公众号总数已超过1000万个,每天用户访问次数超过30亿.①微信阅读成为移动端最主流的阅读方式,当前学界对微信公众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传播机制、运营策略和盈利模式等方面,对其定位策略和文本表达关注不够.本文以微信自媒体大号“咪蒙”为例,分析个人微信公众平台的传播内容、基本定位和写作特色.  相似文献   

20.
李瑶 《中国记者》2024,(1):45-48
<正>随着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新媒体日益成为重要的舆论阵地。对于传统媒体来说,培养网红记者成为抢占舆论阵地的创新策略、打造新型主流媒体的重要手段。传统媒体打造网红记者,既有独特优势,也有障碍和不足。面对机遇和挑战并存,开始“摸着石头过河”。一、如何界定网红记者“网红”是“网络红人”的简称,指因某个事件、某个行为而获得网民关注从而走红的人,亦或长期持续输出专业知识而收获大批粉丝的人。而网红记者,通常是指适应新媒体传播规律,将主流媒体的传播内容扩展到新媒体平台上,从而引导舆论、传播主旋律和正能量的优秀记者。可以说,网红记者是记者这一传统新闻工作者在媒体融合背景下从职业化向社会化的转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