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大学毕业来报社就编副刊,算起来差不多也有10年了.以前常听前辈老师们说,当编辑,尤其当副刊编辑难.许多年下来,遍尝个中滋味,现在要我说,也是编副刊不易.  相似文献   

2.
报业工作由于其特殊性和专业性,记者和编辑无法胜任岗位需求而提出辞职的现象比较普遍.现实中,多数报社都会遇到类似的问题:员工突然不辞而别,即没有辞职申请,也不履行离职手续.有的甚至从此"消失",改变联系方式和住所,导致报社无法联系到本人,使报社陷入被动局面.  相似文献   

3.
我刚到大众日报的时候,听说朱民是报社头号所谓"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就想知道他是什么模样的一个人.那时候的报社大院,中间有一方高地,植有苹果树和瓜菜什么的.报社的所谓"牛鬼蛇神"们,有时候就在这方高地上劳动.一天,我见有几个人从高地上下来,就问一个同志:"哪个是朱民呀?"该同志用嘴巴一指:"后边那个."  相似文献   

4.
常常有人问我为什么放弃一份不错的工作,而到报社做一名默默无闻的校对?我的回答总是:缘分,追求,或者说是文学对我的磁力.  相似文献   

5.
不敢懈怠     
不敢懈怠□孙杰山人的生命需要精神的支撑。在我生命的旅程中,曾经支撑过我的东西,我铭记不忘,就好像已经融入我的血液,无法离弃———确实,每当我在前进的道路中有了些许进步时,对我寄予希望的报社组织和前辈们,总会语重心长地勉励我“要更好地为党的新闻事业努力...  相似文献   

6.
无悔     
年轻的摄影记者有时感到很辛苦,问我:“你干了一辈子摄影记者后悔不?”我说:“那是组织分配。”我始终记着参加革命时组织科长问我:“你为什么要参加革命?”我说:“为人民服务。”这句话伴我到离休。所以在报社,让我跑农村采访,  相似文献   

7.
吕子尚 《今传媒》2008,(6):43-44
曾经有人这样问我,报社一把手工作千头万绪,第一角色是什么?我说,政治家办报是前提,懂得采编业务是基础,第一角色应该是传媒企业家,会经营报社.一把手的职责就是精心打造消费者满意的报纸产品,在内容和经营上找到平衡点,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8.
吴伯正 《新闻实践》2012,(12):20-20
“跳槽”在二十多年前是一件相当困难复杂的事,我弃理从文调到报社,前后要盖六七个部门和单位的章。当时不断有人问我,辛辛苦苦读了四年的专业,没干几个月就抛了,将来会不会后悔?今天,如果再让我用行动来回答这个问题,我还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当一名新闻工作者。  相似文献   

9.
我是去年5月份开始做记者工作的。在农村采访了几个月,常常感到“头昏”。记者的“头昏”,无非是缺乏独立观察、判断问题的能力,找不到新闻线索;或者找到了线索,但又不知道编辑部要不要。只是在最近—个时期里,我才摸索到了医治“头昏”的一个处方。报社负责同志经常告诉我们,记者要识风向,辨气候。可是风从何处起,问题从何处来呢?当初,我认为风从编辑部起,问题从编辑部来。写什么,怎样采访,全靠报社的报道提示。有时还打电话到编辑部去问“行情”。拿到题目以后,不加分析研究,就一条一条地到处问,到处套。这样做,有时也能有几条  相似文献   

10.
近来,我时不时有一些小稿被各种报刊采用,周围一些战友总爱问我:“你有什么亲戚在报社,关系一定很硬吧?”对此,我只是一笑了之;我在报社根本没什么“关系”更没什么亲戚呀!当初我刚到团报道组当报道员时,由于上搞心切,就给自己定了目标,每天一篇稿。一晃三个月过去了,我满怀希望地把近一百篇自认为“得意”的新闻稿寄向各级报社,结果泥牛入海,杳无音信,我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块搞新闻的料。这时,周围战友的议论也飘到了我的耳中:“现在报社上稿全靠关系,报社没人没关系,稿子写得再好也不会被编辑采用。”于是,我写稿就开…  相似文献   

11.
几年前,我刚到江西吉安电视台工作时,一位即将退休的新闻前辈送给我一句话:"工作在新闻战线,要处处如履薄冰,事事如临深渊."当时,我并不理解他的意思. 这位前辈退休前的一天,我到他的办公室,正好碰到他在整理东西.他从柜子里拿出一个厚厚的档案袋,小心翼翼地打开,从里面拿出一叠发黄的资料.  相似文献   

12.
我原来是上海国棉六厂细纱问工人,现在在劳动报社工会生活祖做记者.我今年30岁,在国棉六厂做过11年工,在劳动报巳工作3年.解放后我做工会小组长、车间工会主席.1952年我参加上海工人政治学校第一期学习,在结业时,劳动报发展我做报社的通讯员.开始,做通讯员不会写稿子(解放前我家里贫穷,从小只进学堂讲过三年寒学),因为缺少文化.但是,劳动报对通讯员工作做得很好:报社里搞群众工作的同志,交我任务,要我反映情况;跑访织厂的记者同志和我挂钩联系.他们知道我什么时候工作,什么时候休息.我休息辰光他们就来找我谈,征求对报纸的意见和群众反映,了解生产上有些什么问题,  相似文献   

13.
十年前,我是一名在校大学生,偶然在报亭旁发现了崭新亮相的晨报.十年来,我作为报社经营人员,习惯了每天都要翻开晨报,寻找它的点滴变化.  相似文献   

14.
高新技术在出版社的应用●祁德贵计算机技术在报社的普遍应用,使报社告别了纸与笔,报社的一些编辑出版和行政事务工作实现了自动化。由计算机取代人工所引发的高效率劳动和劳动的低消耗,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人们要问:既然报社能实现一些工作自动化,与报社有相当共...  相似文献   

15.
双份的幸福     
进报社十年,稿子写了许多,版面也编了不少,然而,我最具知名度的作品竞然是我的一对双胞胎儿子——长子起问幼子起悟。这个事实颇令我惭愧,想当年迈进报社大门,曾有的豪情壮志仍停留在理想这一档。但同时,我又止不住地为自己骄傲,身为两个孩子的妈妈,仅仅从数目字来看,自然也比别人多一倍的幸福。  相似文献   

16.
党报态度     
我与湖南日报有两代渊源。上个世纪50年代初,父亲蒋宗恒曾任报社驻常德记者站负责人,最近在杨德嘉前辈那里找出一张老照片,是他们七位记者站长参加新闻干部培训班的合影(当时只有七个专区),背景就是至今仍然端庄大方的老办公楼。  相似文献   

17.
邓拓写《燕山夜话》的题外话邓拓同志离开报社到北京市委工作以后,报社编委会决定,理论部的工作还请他代管一个时期,负责审阅理论版的文章,所以我还经常到他家去,送交稿件,汇报情况,请求指示;又加我们长期相处,建立了友谊,常常想念他,我总是找机会同他去谈心。有一次他问我:“我在北京晚报上写的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名老报道员,曾经有过3次难忘的送稿经历。虽然事情已经过去近20年,但每每想起,仍历历在目。我从小就非常喜欢写作。1990年入伍后,我立志要在新闻报道方面有所收获。可是我写了近百篇稿子,无一见报。有人“点拨”我说,要想上稿,需要报社有关系,报社没熟人稿子写得再好也发表不了。我半信半疑,就准备了10多篇稿子,到军区前进报社试探。  相似文献   

19.
在陕西新闻界,宝鸡日报总编辑卢愚以其勤奋克己和业绩卓然而驰名。无论从那张充满生机的报纸看,还是从本人众多的获奖作品和多部著作的影响力来看,卢愚称得上是陕西新闻界一位优秀总编,也是一位名编辑和名记者。 当好“梯队长” 带头出精品 总编辑首先应该是报社的第一主笔,是大手笔。我国报界许多前辈总编都是如此。卢愚当总编就极信奉和遵从这一条,他认为当总编如果光指挥不动笔就不称职。他说,报社编采队伍就如同一支爬格子的梯队,而我要当好梯队长,带头拿出精品来。  相似文献   

20.
一次,我在报社附近的公共汽车站候车,报社老前辈蒋少武老师从面前经过,我正要上前问候,他看见我便问:“你带照相机了吗?看那!”顺着他手指的地方,只见一个推车收破烂的男子正从一单位抱来一摞镶着玻璃镜柜的奖状往车上放……蒋老师说,这个画面很耐人寻味。我能品出他所指的“味道”。但我很遗憾地摇了摇头——没带照相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