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史的瞬间     
用菜刀去救国救民 梁实秋在抗日高潮中仍大写悠闲字,被左翼作家批评为“抗战无关论”。他自我辩解说,人在情急时固然可以操起菜刀杀人,但杀人毕竟不是菜刀的使命。梁实秋一直坚持自己的态度,后来的成就也很高,一人独立译完了《莎士比亚全集》。有人说,当我们承认梁实秋的贡献时,更不该忘记瞿秋白这样的,情急用菜刀去救国救民,甚至连自己的珠玉之身也扑上去的人。  相似文献   

2.
《论出版自由》一书的由来有点滑稽.弥尔顿因为要离婚而写了两本论离婚的小册子,那时可是犯忌的,于是被国会召去质询,他慷慨陈词,形成了《论出版自由》一书.我读完后最大的感受就是弥尔顿作为演讲者,通过缜密的思辨和高超的说服技巧,对当时的《出版管制法》(该法规定:凡书籍、小册子或论文必须经主管机关或至少经主管者一人批准,否则不得印行)的鞭挞以及对出版自由的激情呐喊.  相似文献   

3.
一、《再生》的创刊 九一八事变不到半年,东三省悉为日本所侵占,张君劢、张东荪、罗隆基等人有感于民族危机与国家腐败,发起建立再生社,宣称“以国家社会主义再造中华民国”。为宣传再生社的主张,1932年5月20日张、罗等人在北平发起创办《再生》杂志,张君劢任主编,执行主编先是罗隆基,后为牟宗三、梁实秋等人。  相似文献   

4.
在1949年之前,罗隆基是一位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大学教授、政论家、政治活动家、民盟主要领导人之一……种种身份都可以看到“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底色.尤其“政论家”的身份,是罗隆基身上不可磨灭的印记.1928年秋,罗隆基从英国留学归来,任上海光华大学政治学教授,并兼任吴淞中国公学(胡适任校长)政治经济系主任.其间,罗隆基一度担任《新月》杂志主编,在他的主持下,《新月》杂志的政治色彩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5.
和梁实秋有点相似,林语堂也是被言论史遗忘的——相对于文坛上的声名显赫,在言论史上是孤寂的. 其实,我对林语堂是有所偏爱的,早年读他的《京华烟云》,惊其才情;又读其《苏东坡传》,叹其功力;再读《中国人》(亦译为《吾国吾民》),赞其洞见.而十几年前读到他的《中国新闻舆论史》时,则服其胆识.  相似文献   

6.
国际著名的文学、语言大师梁实秋逝世已经三年多了。他离开人世以前念念不忘大陆,思念一生中生活最愉快的青岛生活。在他的案上,陈放着一瓶由女儿梁文茜寄去的青岛海沙。梁实秋的故居,与青岛市图书馆旧馆仅一墙之隔,与我办公室的窗口相对。这是一座带有地下室的红瓦黄墙二层小楼,这样的小楼在青岛有许多,过去也未予注意,直到梁文茜说  相似文献   

7.
鲁迅与汽车     
高兴 《兰台世界》2012,(7):17-18
鲁迅的作品里充满着细小物象,他三言两语的戏谑、讽喻又往往道破事物的本质。本文从鲁迅作品中选取一物——汽车,探讨鲁迅与"汽车"的精神联系,揭示一些常常被人忽略的问题。一、中国文人的"汽车"情结——从梁实秋的创伤记忆谈起梁实秋曾在《关于〈胡适的汽车〉》中回忆《萌芽月刊》对他的批判之辞[1]198,大意是攻击他"每天坐着一辆汽车到学校去授课,那部汽  相似文献   

8.
老山前线红军师“猫耳洞之声”乐团去年底来北京进行了演出.我在参加接待工作的同时采写了3篇报道,其中刊登在去年12月22日《北京晚报》一版《猫耳洞之声乐团在京首演——“战地之星”轰动北京》的特写,受到了好评.对采写这篇稿件,我有些收获. 为了掌握第一手材料,乐团没到北京前,我就和某报一位记者去招待所找该团的先遣人员谈了6个小时,了解了一些情况。这个乐团去年4月诞生在老山前线,绝大部分成员是连队的战士,他  相似文献   

9.
陈昕同志历年所著有关出版研究的文章约有百万字之巨,他从中选出一部分编为《中国出版产业论稿》,交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印行,并嘱我为之写一篇序.其实此书已有出版界前辈刘杲同志的序,以年辈与身份而言他的确是一位合适的作序人;我则不然,从哪一方面说都不合惯例.  相似文献   

10.
我是《档案管理》杂志的一名忠实读,也是一名痴情投稿。说来还真与《档案管理》杂志有缘,我的第一篇专业论《谈简牍档案的管理》就发表在1991年《档案管理》杂志第6期上。是《档案管理》杂志激起了我思考、撰、投稿的勇气,当时的《档案管理》杂志编辑老师还给我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函,激励我静心思考、勤于笔耕、厚积薄发。  相似文献   

11.
缅怀名记者、名教授赵敏恒先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敏恒先生是一位热爱祖国、驰名世界的中国记者,也是复旦大学新闻系的著名教授。有人称誉他:“浑身是消息”;也有人说他是“大事记式的新闻记者!”今年是他去世卅五周年,特撰此文以志纪念。 赵敏恒生于1904年,南京人。1915年入北京清华学堂,曾获英语演讲比赛冠军,与孙立人、梁实秋、吴国桢、章汉夫、罗隆基等同学。十九岁时,就曾给北京《英文快报》翻译中国小说。1923年毕业,即官费赴美留学。英文名Thomas Chao入科罗拉多大学,学习莎士比亚戏剧、查士尔文选等课程。不久,转入米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在威廉博士指导下,学习新闻  相似文献   

12.
友好曾在我面前对梁实秋的《雅舍小品》啧啧称羡,在他看来,梁氏文章真是美奂美仑,叹为观止了!我拜读之后,也很有些“一得之愚”,不妨写出来求诸同好。《雅舍小品》34篇是梁先生1939年至1947年所写杂感的结集,持平而论,文字是没得说的。作者自称:“长日无俚,写作自遣,随想随写,不拘篇章”。看似不经意得来,但毕竟是中西文俱佳的大手笔,驾驶文字的手段着实令人击节,而对于世风人情又独具慧眼,薄薄一本小册子,可圈可点的文字委实不少,难怪友好膺服,要广为揄扬了。诚然,梁实秋写情写景都来得,试摘《雅舍》一  相似文献   

13.
华凝 《出版参考》2004,(11):55-55
在暨南的教授群中,以新月社一伙人占最多数,除了胡适、徐志摩、陈西滢、凌叔华、顾一樵、闻一多、陈铨等人之外,如罗隆基、梁实秋、叶公超、刘英士、余上沅、饶孟侃、蒯淑平、潘光旦、彭基相、卫聚贤、沈从文、顾仲彝、梁遇春、余楠秋,都在暨南教过书;至于在一九三一年二月廿日在上海被杀的左翼作家胡也频,他初期的作品,《鬼与人心》和《圣徒》等也是在《新月》杂志发表的,  相似文献   

14.
1942年10月中旬的一天,陆定一同志叫我到他和秦博古同志办公的窑洞里去,告诉我说:“过几天,就是鲁迅去世六年了,我们要发一篇社论,纪念鲁迅先生;你去准备一下,写一篇,拿给我们看看……”说时,他和博古都望着我,面带微笑。为《解放日报》起草一篇社论纪念鲁迅,对我当时那样一  相似文献   

15.
写散文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形:开始写的时候兴趣很浓,写出之后总觉得不满意,看一遍,修改一遍,还是不满意,干脆废掉原稿重新写起。那么,重新写出之后,是不是就满意了呢?有的满意了,有的仍然不满意,这就不能不停笔想一想了。我去乐亭县时写了四篇游记,前三篇(《快乐岛的风采》、《鸟儿的一片天地》、《大钊故居》)在《北京晚报》上发表了,后一篇《赶大集》写出后不满意,又重新写了两遍,还是不满意,只好压在抽屉里,没有拿出来发表。这一篇为什么没有写成呢?有以下三个原因.  相似文献   

16.
《现代出版》2010,(6):F0002-F0002
约翰·弥尔顿(John Milton,1608~1674),英国诗人、政论家、资产阶级革命的参加者。出身于伦敦一个绅士家庭,1629年毕业于剑桥大学,曾游历欧洲多国。《论出版自由》是弥尔顿1644年向英国国会提出的一篇演说词,也是他众多政论中最重要的一篇。  相似文献   

17.
自由有多远     
弥尔顿是一位热情似火、才气如虹的大诗人.他的代表作是失明时所写的《失乐园》.《论出版自由》这本小册子本是无心之作,是机缘巧合下的陈词而就,这至少带来了两个问题. 首先,因为一蹴而就,往往会缺乏逻辑,缺乏合理性.从书中我看到,弥尔顿过分强调书的作用,在其理想情境中,言论、出版自由了,人们接受新的思想与知识,人们开始具备分辨是非的能力,于是“理智”成为对抗禁书的有力武器.在我看来,即使是在那个年代,这样的理由也是缺乏合理性的.李普曼批评了弥尔顿所谓的“理智”:“如果人们不能准确地理解世界,他们的行事如何能明智?  相似文献   

18.
《到美国去播种 T 恤之花》这篇570字的现场短新闻被评为第三届中国新闻奖后,一些同行问我,你是怎样抓出这么个点子来的?我静下来想了想,从新闻背景中寻找一篇袖珍新闻的切入点,也许是我这篇特写的成功之处。作为《中国纺织报》社的一名驻湖北站记者,我从1985年起就对荣获我国服装界第一块国家质量金奖  相似文献   

19.
谨呈于读者之前的这本《编辑学理论问题》,是我和王华良合作《编辑学论稿》的增订再版.其中,保留了《论稿》18篇中的17篇,增加的18篇是从1989年以后发表的论文中挑出来的;总计35篇.易名原因,是有友人告曰“论稿”可能被理解为“教科书”,而我辈尚不敢忝列教科书,并无他意.谭天先生所赐《编辑学论稿·序》,今称“原序”,以示仍旧.付梓前,请宋原放先生赐再版序.我辈区区布衣,  相似文献   

20.
从去年11月到今年2月,人民日报连续发表了七篇关于不能再吃“大锅饭”的社论:一论是《不能再吃“大锅饭”》,二论是《很有必要明辨是非》,三论是《把零售商业服务业经营责任制推广开来》,四论是《“大锅饭”养懒汉》,五论是《集体企业的生命力在哪里?》,六论是《不端“铁饭碗”很好》,七论是《把内在的活力开发出来》。后来,又围绕这个主题发表了两篇署名评论,一篇是《南郭先生何处去》,一篇是《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