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妮 《青年记者》2016,(20):44-45
摄影记者在两会采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们用镜头记录下一个个精彩的片段和瞬间.回顾过去,传统的电视采访方式是“黄金搭档”,即“一名记者+一名摄像”的组合方式.但随着新媒体技术的突飞猛进,这种模式被打破,摄影界还爆发了各种哀叹,“摄像即将穷途末路”“摄像饭碗不保”等等.那么,新媒体时代两会摄影报道将怎样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2.
随着信息业的迅猛发展,在当今时代各种信息的接收也越来越便利,从最初的只能听到声音而看不到画面的收音机,发展到电视、电脑等.新闻和纪录片等传播信息的手段也应运而生.而如此生动、具体的画面的呈现,也必然离不开摄像这门专业技术.正是因为有摄像师扛着摄像机辛苦的拍摄,我们才有机会在电视上看到各种纪录片以及新闻,接收到这么多的信息.但是,我们很多人所认识的摄像,仅仅是只要会摄像就可以,单纯的看到摄像机去拍摄,认为只要具备拍摄的技术,就可以承担拍摄的工作.因此,我们也就忽略了摄像的种类,不同摄像活动的差别.本文主要针对新闻摄像与纪录片摄像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来分析它们的个性特点.  相似文献   

3.
观察近年两会,突出的感受是各方面越来越重视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统筹.一位同事讲到,在代表委员下榻的宾馆里,《参考消息》往往是最先被抢光的报纸,每天放300份都不够,而一个宾馆里只住了400人.他们越来越关注国际话题,很多议案提案里都融入了国际因素.就媒体而言,也更注重内外宣统筹,用国际视野观察两会,同时,面对上千名海外同行同台竞争,中国记者也有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责任,因为两会是全球观察中国走向的窗口.在此背景下,今年两会有一些热点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4.
观其 《青年记者》2007,(7):72-72
通过报纸、杂志、电台、电视、网站、手机等各类媒体,今年全国两会的新闻报道铺天盖地。要说全国人民都守着电视、捧着报纸、泡着网络享受这份媒体人眼中的“新闻大餐”,那显然不合实际,毕竟,在这块大地上,还有很多人为自己或家人的生老病死而愁眉不展,而奔波劳碌,他们,没有时间和心情跟踪两会,也发不出请总理网聊的呼声。但是,越来越多的人关心两会确是事实,因为,两会切切实实在影响中国,影响每一个中国人。[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摄像不仅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电视画面是摄像制作的产品,在电视摄像中技术是手段和载体,艺术是灵魂和精神,二者互为依托.拍摄的主题不同,手法也不一样,摄像工作者应该在拍摄时把握好电视摄像的技术及艺术,让观众不但了解信息,还能欣赏到美丽的画面. 电视摄像的基本技术要求 1.镜头要稳,重视移镜头 镜头稳,是指拍出的画面平稳适度,推、拉、摇、移、跟、进、退都要稳.“起落不稳”的镜头很难进行组接,这样会给后期的剪辑造成很大困难.拍摄运动镜头时镜头运动速度应该符合人的视觉习惯.拍摄的主体在画面中的位置不能忽左忽右,忽上忽下,甚至出画.  相似文献   

6.
俗话说,"功夫在诗外"。回顾8年间的上两会的采访报道经历,虽说很多方面茅塞未开或功力不够,但我每年一直积极努力地为到来的两会采访报道做好准备,因为我相信功夫在"会外","会外"功夫下到了,就能换来两会报道的成功。  相似文献   

7.
在实际工作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一位出色的编导,虽然前期策划准备细致入微,但与其合作的摄像员在拍摄过程中并没有充分地理解拍摄意图,拍摄的大量素材,真正能用得上的寥寥无几,使编导在后期剪辑时只能望着素材兴叹。相反,一位出色的摄像员与缺乏电视拍摄实践经验的编导合作,就会产生另外一种情况:尽管是一个非常好的拍摄题材,摄像员也拍摄了许多精彩并能够充分表述故事情节的画面素材,但片子播出时,感受不到摄像员的"用心良苦",此时摄像员也只能是望片兴叹了。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年一度的“中国新闻奖”和“宣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好新闻”评委,我深知写好新闻之难,中头奖之不易!然而,由《新闻出版报》总编室主任孙月沐和李东生、孙伟华两位记者联合采写的《“两会”“四短”新风扑面》一文,却轻而易举地在全国人大好新闻评选中得了一等奖,这其中的奥妙的确值得总结,引入思忖。依通常情况而论,参加“两会”报道的记者易于抓到中奖的“活鱼”。因为,他们整日“游动”在“两会”的“海洋”里,“含金量”较高的新闻线索便于捕捉。可是,孙月沐等人并非驻会记者,那么,他们为什么能“首发命中”,而且能够拿到数额有限的一等奖呢。  相似文献   

9.
北京三月,春寒料峭,可是两会舞台热度急升--"跑两会”不止是代表委员的事,记者也是在履职.今年代表委员共4000余人,有证记者3000人,创下"跑会"纪录--按头算,几乎可以实现."一盯一"  相似文献   

10.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记者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人民网的“E提案”是一个非常有创意的策划,它将给中国的民主进程带来实质性的变化,前景无法估量。虽然“E提案”还比较稚嫩,但它开个好头,网民的“E提案”堪与“两会”上代表委员的议案、提案相辉映,对代表委员也是一种触动。因为民间有太多的智者,一旦他们站出来为国家的江山社稷献计献策,网络民意与精英智慧碰撞,就会有无数闪光的思想,高质量的“E提案”出现在网络上,这将是我们乐意看到的景观。  相似文献   

11.
在今年"两会"期间举办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外交部长杨洁篪曾风趣地说:"中文是世界上最容易学的语言之一,否则很难解释为什么有13亿人选择中文作为他们的母语."  相似文献   

12.
"两会"是我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由于很多重大的法律法规,很多关乎国计民生的问题都在"两会"上被提出,被关注,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将目光投向"两会".但由于人数所限,大多数公民还不能亲自到"两会"会场,这样,他们更加渴望了解会议动态,希望将自己的声音传到会场上去.  相似文献   

13.
这种时而严肃论道,时而活泼搞怪,时而忧国忧民,时而欢喜庆生的风格几乎是台湾政界人士微博的共同特征,某种程度上这与他们对社交媒体的成熟运用有关,也与他们对大陆微博言论尺度的深刻“领会”有关  相似文献   

14.
今年“两会”期间,一个细节被业内和观众津津乐道:央视在对大会开幕式的直播中,原先设在主席台前显眼处的摄像机位不见了,但播出的效果没有受到影响,画面构图反而更加饱满。原来,这是央视为避免直播机位给大会造成不利影响,对“两会”开幕式摄像布局作了全新设计。他们把原先设  相似文献   

15.
随着言路的进一步开放,两会代表、委员的个性化言论甚至是雷人议案、提案,成为媒体追逐的焦点.而会场之外的民间声音,也通过央视网、人民网、新华网等主流媒体网站开设的两会建言类专栏表达出来,并送到代表、委员的手上.近年来,两会场外又出现了一些更加职业化的民间说客和更具渗透力的利益集团,他们通过游说代表、委员,来间接实现自己的参政目的,被形象地称为"走廊上的人".  相似文献   

16.
每年的两会,差不多是舆论的狂欢季。因为,在此期间,四五千名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作为各行各业的精英,聚集在北京,会对国家生活各个方面的问题发表看法。平时,他们也许谨言慎行,尤其是那些官员代表、委员,在这个场合,通常情况下他们的发言都较为坦率。媒体也可以较为开放地报道这些言论,并配发相关评论。尤其是今年,微博还发挥了重要的推波助澜作用,从而形成一个议论国事的宽松气氛。  相似文献   

17.
郝建国 《青年记者》2016,(23):36-37
“部长通道”是全国两会期间媒体给人民大会堂北大厅内一段百米通道起的名字.它不仅是部长们出入会场的必经之地,也是他们和媒体进行沟通的重要场所.据新华网报道,今年两会开幕后前几日有17位部长在此相继发声;3月13日,更有11位部长先后回答了23个热点问题,创下自2007年“部长通道”开通以来的最高纪录.3月16日,人大会议闭幕前,又有6位部长在“部长通道”回答问题,开放力度空前.这种变化从表面上看是为媒体获取两会信息提供了便利,实质上是国家层面政治传播制度的完善和优化.如果用社会系统理论的观点将这个变化及其背后的结构调整和制度变迁进行解读,会更清晰地体现出政治传播的系统结构及其演化规律.  相似文献   

18.
现在人们通常只提摄像,而很少提及是哪类摄像.这种提法容易遮盖具体类别摄像的基本特性和特殊要求.作为笼而统之的摄像,它只揭示了这项工作的普遍特点和一般要求,而没有揭示不同类别摄像的个性特点和个性要求.对于新闻摄像来说,它不同于艺术和科教服务类别的摄像,表面上看来在于它们面对的拍摄对象、采用的拍摄手法上的不同,而实际上则是几种不同类别影片和节目对摄像人员所要求的素养不同.新闻摄像的素养,有思维方面的,也有行动方面的,有新闻方面的,也有艺术方面的,有思想道德方面的,也有文化修养方面的.认识新闻摄像的基本特性以及它对摄像人员的素养需求,相信无论是在选拔人才还是培养人才方面,都会促使我们更好地按照事物自身的规律办事,从而促使新闻摄像的培养教育和实践应用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藏地牛皮书>是一本形成在作者旅行路上的书,但它又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旅游介绍书,因为它的设计理念始终体现了人文关怀.比如那两个很显眼的小孔,就是为防止书页脱落时而备用的装订孔,书里尽可能周详地介绍每一条旅行线路,有的线路地图是作者精心手绘的,作者甚至没有放过一碗面的价格.对于一个即将踏上藏地的旅行者来说,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旅行指南,而对于暂时不能去的人来说,它又是一本领略极地风光、感觉藏地文化的休闲好书.  相似文献   

20.
国两会历来是各大媒体新闻竞争的焦点.6000多名代表,委员给两会创造了丰富的新闻资源,也带来如何创新两会人物报道这一课题. 有别于其他新闻事件,两会集政治性、政策性、时效性于一体,拉近两会报道与普通读者的距离,充分解读两会上传达出的执政信号,是两会人物报道需要承担的使命.本文以南方都市报、新京报、齐鲁晚报三家都市类媒体的两会人物报道为文本,从报道对象的选择、主题切入、形式展现等方面比较分析2011年的两会人物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