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要做一名优秀的财经记者,不仅要有专业的积累,还要有勤奋的精神、深度的思考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具体表现在:努力成为报道领域的“行家”、永远带着“问号”去采访、与采访对象建立长久的信任关系、站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高度去报道.唯有如此,媒体才能有效引导舆论,才能真正做到对社会有益.  相似文献   

2.
一名出色的编辑、记者必须善于平视生活,也就是要学会从百姓的角度看问题、搞报道,学会用"平民意识"去编辑、报道。具体地说,作为编辑、记者,在新闻报道中,无论是时政报道、经济报道,还是社会新闻报道,都要善于从平民百姓的角度去思考和选择报道的内容和主题。多从基层生活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和群众日常生活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1.在“新”字上下功夫。新闻要“新”,但是真正做到记者、编辑采编的每一条新闻都是新的,实际上很难。也就是:让记者采访一件新近发生的事很容易,但是在新近发生的事中发现新意并加以报道却很不易。那么怎么办?我们引导记者、编辑认识这样一个道理:要善于在重复发生的事件中发现新的变动。俗话说:变动出新闻。真正的好新闻并不是只包含“新近发生”这一个概念。它还包括:报道观点的新变动,报道角度的新变  相似文献   

4.
人们的思维方式有很多种,记者如果能够熟练地运用多种思维方式进行思考,笔下的新闻就会出彩。有的记者善于用“逆向思维”,因此,他的新闻作品往往具有独特的视角。有的记者善于“发散性思维”,那么,他的新闻作品就能举一反三,引发人们深层次的思考。最近我发现,使用“延伸思维”去观察社会,可以深化主题,写出主题深刻的新闻作品。  相似文献   

5.
会议报道,是新闻改革的难点之一,也是记者获取新闻和新闻线索的一条重要途径。所以新闻报道是不应该忌讳会议的,会议是个“富矿”,会议里面有“黄金”。记者要善于从“富矿”中提炼出“黄金”,把它献给读者、观众和听众。怎样从会议的“富矿”中提炼出新闻呢?这需要记者充分利用会议提供的有利条件,积极主动地去“挖会”,把埋在会议中的“黄金”挖出来。也就是要精心构思,精心写作,这叫做  相似文献   

6.
传媒小语     
《新闻与写作》2007,(6):16-16
记者不是无头无脑无思考的“笔杆子”,他们是“思考的笔”。记者的第一个任务是报道。但是如果不思考,你知道去报道什么呢?  相似文献   

7.
有位新闻界的前辈曾经说过一句很精辟的话:“记者要当读者的眼睛。”意思是:当记者站到新闻发生的现场,或是面对新闻事实时,他要将自己的眼睛“变”成读者的眼睛,去“看”读者所欲知晓的情景、信息、细节,用读者的眼光去选择,去组织新闻事实。这样,他的报道才能成为读者所喜闻乐见的,一读为快的报道。此言诚哉!  相似文献   

8.
《记者摇篮》2006,(5):52-52
1.“踏访”式由头要“踏”出新东西来所谓“踏访”式由头,是记者或通讯员深入到现场,通过观察后写成的新闻由头。利用这种方式要注意,记者或通讯员一定要善于发现新的事实。不要把那些与要报道的事实无联系的事来作为新闻由头。2.少用“了解到”式由头所谓“了解到”式由头,就是记者或通讯员把自己到某个部门、某个单位去了解情况的事作为新闻由头。如果说这种方法值得推广的话,那么,记者和通讯员无须再紧张了,可以不急不忙,随便什么时候什么单位去采访都可以写出“新鲜”的新闻来,甚至还可以写出“昨日”新闻来。然而,这种方法也不是不能用…  相似文献   

9.
记者要善于独立思考。他对采访到的大量材料应进行分析研究和思考,找出事物的相互关系、内部矛盾和客观规律。如果做不到这些,报道往往没有深度,有时还会掩盖事物的本质。我最近遇到两件事。第一个事例:去年春天,我下乡采访,有位县委同志兴冲冲地对我说:“我们县里出了一件新事,几个  相似文献   

10.
吴冷西同志提出,广播应“扬独家之优势,汇天下之精华”。广播。独家之优势”何在?在于录音报道。录音报道最能体现广播的特点和优势,是广播记者必须下大力气去掌握好的一种报道形式。一个广播记者不应把自己混同于一个文字记者,而是应该善于用自己手中的录音机录下各种音响,用声音向听众讲述发生了什么事情。一个不愿意或者不善于使用采访机做录音报道的记者,绝不是一个合格的广播记者。  相似文献   

11.
人人都说,新闻记者的可贵之处,在于去发现,怎么去发现,众说不一。这里谈的“发现”,是记者独立思考“最先”捕获到的事实,而不是带着意图下基层找例子的“证实”。改革,无适合国情的现成模式可循,报道改革,记者们也是大姑娘坐花轿,头一回。新闻记者既然是凡人,不是圣贤,改革给人们带来的“阵痛”,他同样要去“承受”、去适应,但是,记者的职责又需要你去尽快“发现”。怎么办?沉到底,浮起来,跳出去,采取综合、思考、俯视,改变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2.
当年刚作记者,便有前辈谆谆告诫:“记者这一行是个苦差事,要有吃苦的准备。”记得已故的新闻署老领导,非常善于总结新闻工作经验体会的胡乔木同志也说过:“新闻工作是世界上最艰苦的劳动之一。”我是先下乡,尔后在县、地当通讯干事,再后才成为职业报人的。这种经历,没少遇到吃苦受累的“活儿”。那是70年代,有一次奉派下乡去采访一位叫杨长青的优秀共  相似文献   

13.
当年刚作记者,便有前辈谆谆告诫:“记者这一行是个苦差事,要有吃苦的准备。”记得已故的新闻署老领导,非常善于总结新闻工作经验体会的胡乔木同志也说过:“新闻工作是世界上最艰苦的劳动之一。”我是先下乡,尔后在县、地当通讯干事,再后才成为职业报人的。这种经历,没少遇到吃苦受累的“活儿”。那是70年代,有一次奉派下乡去采访一位叫杨长青的优秀共  相似文献   

14.
记者的脑袋     
记者要有自己的脑袋。这似是废话,但仔细想来,又是极重要的话。许多人当不了记者,许多人当不了好记者,原因之一,就是“没有脑袋”,或“没有自己的脑袋”。现在全国的新闻队伍不下几十万之众,口袋里揣着记者证的恐怕也不在少数。如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脑袋”,我们的新闻事业一定会有个长足的进步。新闻工作者在改革开放的年代里,一定可以发挥更加辉煌的作用。所谓要有“自己的脑袋”,就是说记者要善于独立的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并用自己的语言阐述问题,表达问题。现实生活,纷繁复杂,变幻万千。报道什么,不报道什么,批评什么,表扬什么,如何批评,如何表扬,如何使自己的报道在实际工作中产生积极影响,给人民群众以有益的启示,都需要记者本人独立地工作,独立地思考。记者这个职业,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个人奋斗”的职业,借别人的脑  相似文献   

15.
当记者应当善于用脑。只有善于用脑,才能抓住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多用脑“想”,乃记者成功的一个决定因素。怎样用脑?一是在选择上用脑。记者采访与写作的过程,说到底是选择的过程。选择提炼主题,选择报道角度,选择典型素材,选择报道体裁。古人说:“学而不思则罔”。当记者“采而不思则败”。二是在开掘上  相似文献   

16.
关于人物报道,我感到目前在自己面前有两座“山峰”,需要奋力去登攀。第一座“山峰”是:要迅速地把报道重点转移到勇于开拓、大胆改革而又善于改革的知识分子身上。近几年,作为光明日报记者,我采写与报道了近百名知识分子。其中有毕生追求真理、追求正义、追求共产主义的优秀知识分子栾茀;有用健康的笑声熏陶观众美的心灵的相声演员;有十年如一日风雨无阻在汉口滨江公园义务举办露天英语班的老教师;有在全国百万职工知识竞赛中夺冠的女状元;有给病人带来第二次  相似文献   

17.
“跑线记者”离不开所跑战线的日常工作,这些工作有行业会议,战线中的一些日常或动态性工作等等,可如何跑好战线,让战线中的新政策,以及贴近百姓生活的工作“变成”新闻,相信所有媒体的“跑线记者”都会思考。我认为,要想把战线中的这些工作“变成”新闻,“跑线记者”必须要有理性的思维,要在跳出“事物性”报道的同时,从中找出不同点,然后再通过认真思考,才能在所跑战线中找出新闻来。一、行业会议是“跑线记者”寻找新闻的“起点”应该说,任何一名“跑线记者”因“跑线”年头不同,他们对事件的观察、思考和认识都会不一样,可是要想把战线…  相似文献   

18.
记者的职业很特殊,每天都面对新的领域,步履匆匆,抢抓新闻,很少有时间去恩考……特殊的职业容易形成一种特殊的“习性”,那就是浮躁。长此以往,浮光掠影地采访,游离于表层地写作,就成为某些记者工作的格式和定势。在记者队伍里,不少人都曾陷入过这种迷惘,所不同的是许多人能很快地走出来,最终成为名记者。这些人的经验之谈是:当记者,需要理论功底,要善于思考,形成思想。 记者的思想是一个记者所独有的见解、思维、理性认识 就一个记者而言,他(她)面对的  相似文献   

19.
记者的钻劲     
当记者,要有一股子钻劲,要敢于钻、善于钻。人说“钻空子”,本是贬义之词;而对于记者,却要有“钻空子”的精神,记者“钻空子”,寻新闻,就无疑成了褒义之词!  相似文献   

20.
新闻是一种职业.但并不是说,从事了新闻采访工作、干上了记者行当的人,都是职业记者.从专业的角度来讲,那些有理想、有追求、有勇气、讲正义、能突破、善于完成特殊采访任务的记者,才是真正的职业记者.他们常常要做的事情就是挖掘真相、服务公众,反映在报道样态上,就是调查报道.所以说,职业记者与调查报道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