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到处都是新闻,只要有足够的记者,我随时能组织一场战役性报道。”  相似文献   

2.
骆正林 《记者摇篮》2004,(11):35-36
社会生活纷繁复杂,记者只有深刻地了解社会,把握社会,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判断出新闻事件的价值所在,并使新闻事件在报道中产生最大的社会效益。前段时间,关于南京长江大桥“跳桥事件”引发的报道,如果记者能够对新闻背景进行全面的了解,也许报道的社会效果会更好。  相似文献   

3.
又到“两会”召开时。 今年的“两会”新闻摄影怎么才能搞得更出色?新华社摄影部准备参加“两会”报道的编辑记者年初就开始琢磨这个问题了。按道理和经验,“两会”年年开,许多记者和编辑都身经百战,大风大浪见的多了,很多困难得多的战役性报道都胜利地完成了,有些新闻照片还在全国的新闻评比中获奖,完成“两会”或其它战役性报道不是手到擒来吗?其实,问题的焦点不在于“完成”两字,而在于“出色”!自己给自己订的目标不同,压力也就不同。 如果有人问,在所有战役性报道中,就新闻摄影而言,最好完成任务的是什么?会议;那么最难完成任务,报道最难出彩的是什么?答曰,也是会议!说它容易,因为对这样的报道,谁也没给你规定发稿任务,也没要求你拍出什么样的精彩照片,会怎么开你就  相似文献   

4.
本文所说的战役性报道,是指新闻媒体在一定时期内围绕某一重大事件、重要问题或重大典型展开的方方面面的报道。 重大题材的新闻,很容易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战役性报道在新闻宣传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受到各媒体的高度重视。在日趋激烈的新闻竞争中,很多媒体把抓好战役性报道作为深化新闻改革、提高报道水平、扩大自身影响的重要突破口,因此,战役性报道很大程度上也成为展示媒体实力的“窗口”。 一、战役性报道策划的可行性与重要性 对于新闻策划,新闻界一直众说纷纭,未有定论。持否定意见者认为,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不可策划;策划违背新闻客观性、真实性原则,会导致“假新闻”和“炒新闻”。赞同者则认为,新闻策划是发挥新闻工作者主观能动性、解放新闻生产力的重要途径,它不仅能够成立,而且应该大力提倡。  相似文献   

5.
经济报道顺应时代潮流,服务于大众的首要前提,就是经济新闻必须要写的好。今天,经济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同的人在读经济报道时,会有不同的心理期待。作为从事经济报道的记者,必须要在把握了受众心理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对象的特点,写出“适销对路”的新闻,经济报道才会有价值。具体地说,经济报道的写作应该注意下面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6.
一、可读性原则晚报在选择新闻稿件时,必须体现这一特点。否则,办报就会偏离方向,报纸就成为“官”不看、“民”不读。《南鄂晚报》在选择稿件时,要求编辑从本地市民群众关心的角度、本地市民读者接受的形式、本地社会生活有益的内容来选择新闻稿件。注重新闻的信息传播功能,切忌把新闻淹没在大堆的空话、套话之中。群众关心的生活小事,日报难以持续地进行关注。而晚报则可不惜篇幅,作为一次战役来进行报道。如《南鄂晚报》《嘉棉职工吃水难》连续报道,历时三个多月,派出多名记者采访多个部门,共发稿数十篇,最终使问题得到了解决,在当地产生了良好的反响。  相似文献   

7.
王平  刘皓 《新闻世界》2010,(2):27-28
专题报道可以实现报纸对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事的集中展示,展示过程实为一个信息的筛选、梳理与整合的过程,即“洗菜”的过程。本文以安徽日报中博会特刊中的六省报道为例,说明在信息激增的今天,“洗菜论”是如何在中博会专题报道中发挥作用,将六省的信息做成“精品菜”与“特色菜”。  相似文献   

8.
每年的地方人大会议和政协会议是地方政治生活的大事,同时也是市民群众关注的焦点。一些跑会记者对于按部就班完成“规定动作”往往得心应手,而对于做好有难度的“自选动作”却感到颇为棘手。那么,都市报如何从会海中“淘”出好新闻,使“两会”报道出彩、出新、出亮点?笔者的体会是:凭借一双新闻的慧眼,保持高度的新闻敏感,就能从会海里淘出“真金”,抓到“活鱼”。  相似文献   

9.
甘社会 《新闻世界》2008,(12):43-44
社会新闻,是反映社会生活、社会问题、社会风气的报道,俗称“八小时之外的新闻”。社会新闻大致可分为正面的、负面的两大类。正面社会新闻的传播,有助于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负面社会新闻的泛滥。则会消磨人的意志,甚至引入误入歧途。社会新闻的报道,存在着一个度的把握问题。一、社会新闻的采写社会新闻的采写.  相似文献   

10.
杨柳 《新闻前哨》2011,(4):34-34
春节前夕,《经视直播》栏目组推出“开局走基层”系列报道。通过记者走基层的形式、一看、二问、三说,反映各族群众欢度节日的喜人景象.各地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显著成果。栏目组还别有创意地在每一条“开局走基层”的新闻最后都加上了一则记者感言.让记者以字幕的方式提炼拍摄这条新闻的心得体会。除夕,记者们在窗口行业、节日市场等生产生活一线.  相似文献   

11.
晚报作为一个地区的一张单独的报纸,凡是当地发生的各种重大事件或重大战役性报道,晚报记者都会不甘日报记者之后加以报道,宣传部也都要召集晚报作统一部署,而新华社播发的重要新闻,晚报更是不能漏掉。如此一来,晚报上出现与日报相重的新闻就势所难免。 对“相重新闻”的处理方法,晚报界人士普遍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作为日报“补充”的晚报.对日报已经报道过的新闻事件不能重复报道:持另一种观点的人士则坚持对日报登过的新闻一概  相似文献   

12.
不该仅占3%     
现场报道是广播里录音报道的一种高级形式,是记者在新闻事实发生的现场,一边观察,一边叙述,一边采录的一种报道方式。这种报道方式要求记者能“进”能“出”:“进”是指话筒伸进新闻事件中录制生活语言和自然音响;“出”是指记者对新闻事件的描述和  相似文献   

13.
郑会 《新闻世界》2010,(4):21-22
对记者介入新闻,无论学界业界,一直以来都有争议。但是,无论结论如何,从电视新闻的发展来看,记者介入新闻却一直无法回避,甚至愈演愈烈。 有学者以为,民生新闻相对传统新闻,在视角上有从"‘全知’、‘俯视’等,向‘介入’、‘平视’"的转变。①而作为"民生新闻的更新换代产品"②——帮忙类节目更是以介入为己任。山东有线电视中心生活频道总监,《生活帮》的创始人王忠甚至认为.“如今,电视民生新闻就是由报道者成为了参与者。”③  相似文献   

14.
新闻的真实性是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一个复杂的话题,从有新闻学以来,新闻真实性问题就让人争论不休。如今我说的话题,叫严肃而慎重地对待新闻作品中的“生活真实”。新闻是事实的报道,从广义上说,新闻写作也是一种艺术,是客观报道自然与社会生活并再现生活过程中,选择其新的一种艺术。于是,您要细读一些新闻作品会发现,不少新闻作品中,写的并非全是“新近发生的事实”、或者是“发生在具体时、空中的事实”,而是写进了许多生活现象,写进了记者的生活感受和生活体验,写进了生活中曾有’的却没有事实基本要素界定的“无主事实”等…  相似文献   

15.
冀平 《新闻知识》2001,(8):17-18
一个记者,尤其是一个出色的记者,基本的素质之一就是善于或者从人们都司空见惯的人人心中有的“普通事实”中,去发现有重要意义的新闻事实,或者从“小荷露出尖尖角”的现象中,“捕捉”别人没有感觉到的深刻内涵。这种“发现”和“捕捉”,就是新闻敏感。   那么,如何才能使自己有一种较强的新闻敏感呢 ?我的理解是,一个记者的新闻敏感强不强,素质高于否固然是一个不可小视的因素,但重要的还在于对生活深刻感受的悉心培植。也就是说,你对生活感受越深,新闻敏感才能迸发越快,新闻敏感才显得越准,新闻敏感的平台才能越大。  …  相似文献   

16.
新闻策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这里所说的新闻策划是指,新闻业务中的“战役”策划,指新闻传播工作者在一定时期内,为了达到某种传播效果,对具体的新闻事实的报道所作的设计与规划。也就是指记者对将要采访的题材重大的新闻事实所作的事先谋划或筹划。  相似文献   

17.
这张照片的拍摄者是位身经百战的军人。他亲身参加过平型关战役、黄土岭战役、石家庄战役……直到上甘岭战役,他是著名的新闻摄影家.他的作品反映了抗日战争以来各个时期的生活场景,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同时,他还拍摄了相当数量的领袖照。他,就是人民日报高级记者高粮。  相似文献   

18.
刘冰 《青年记者》2004,(9):52-52
什么是“观点新闻”“观点新闻”,简言之就是在新闻报道中体现记者观点,反映记者对某一新闻事件特殊认识的新闻,就是有分析、有见解、有思想的新闻。“观点新闻”属于深度报道,但又不同于深度报道。深度报道是通过策划,挖掘“冰点”背后的新闻,使之成为“热点”;或对大多数读者关心的问题和事件进行有组织、有计划、有意义的挖掘和“炒作”,包括分析性报道、解释性报道、前瞻性报道等。“观点新闻”则不同,它不用炒作,也不用有组织有计划的策划,就是对某一固有新闻素材带有记者独特认识的报道。它一般也用不着连续报道,三五百字就可以解决问题。“观点新闻”也不同于言论,它首先是新闻,是建立在新闻事实的基  相似文献   

19.
2006年夏天,重庆遭遇百年一遇的大旱.重庆晚报本着“责任传媒”的理念和意识,以体现重庆人“自强不息、众志成城、团结互助、志在必胜”的精神风貌.以“报道重庆市民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抗旱主题。派出报社创刊以来最为庞大的包括多名首席记者和明星记者在内的报道队伍,深入相关部门、深入农村第一线、深入市民生活.报道了大量的鲜活新闻,积极引导社会舆论.鼓舞了广大市民的斗志,受到社会各界好评。  相似文献   

20.
王治平 《新闻知识》2000,(9):18-18,8
谈到经济报道.我们会时常听到读者的抱怨,“报纸上的经济新闻难读”;记者叫苦,“经济新闻写不出新意”;编辑苦恼,“编的经济新闻不疼不痒”。类似“产粮多少”、“创产值多少”、“获利润多少”、“套话+数字+过程”式等,简单化、填空武,一厂一店式的报道常常占据着报纸经济新闻的版面,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这与我们新闻工作者对急剧变化着的社会环境缺乏深刻的分析和认识;对变化着的受众的新需求缺乏准确地把握;对新时期经济新闻的特征和社会功能缺乏全面地理解等有很大关系。 在经济活动已经成为社会生活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