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戴戢 《声屏世界》2001,(4):37-37
近几年,记的笔墨官司不断,虽然我们不以成败论英雄,但作为记惹上了笔墨官司总不轻松。特别是惹恼了名人,麻烦会更大。其实,记是报道新闻事实,如果能在报道中多一分客观描述,少一点主观色彩,采访再深入一些,作风再踏实一点,笔墨官司也许就不再缠身。  相似文献   

2.
李玲 《青年记者》2007,(16):73-73
正面报道、客观宣传,以正确的舆论引导入,这一向是新闻报道遵循的一条原则。如果对这条原则理解和使用不当,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零传播效果或负面传播效果。尤其是在灾难新闻的报道中,记者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定位,成为一个什么样的角色,这一点十分重要。因为这直接导致报道中的态度及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的追求。[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不少新闻媒体记者对某个区域或领域特别熟悉,许多新闻线索和报道题材都来源于这个区域或领域,这是记者新闻资源的富矿区.但是,对于这些新闻资源富矿,记者要善于开发利用,不能一味索取,要学一点涵养新闻资源的本领.  相似文献   

4.
记者在新闻报道工作中,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别的新闻单位的记者已抢先报道了某一件事,由于种种原因,自己还需要再做文章.换句话说,是要"吃"人家的"剩饭".  相似文献   

5.
看客 《青年记者》2003,(4):30-30
即使创新很难,今年的两会报道,给人的感觉还是比以往有了较大的进步,这表现在很多方面。比如,记者们不再追星,花絮类报道大大减少,深度报道大幅增加。还有一点,比较突出,这就是评论这一利器在两会报道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6.
这种事让我碰到不是少有的几次:要材料——越来越多的年轻记者常在采访一些会议时,追着会议举办方的有关人员问"有没有材料"。这是"画面"。"画外音":没材料怎么报道?早先是为记者提供领导讲话稿,后来是发给记者"新闻参考稿",再后来就更直接和更干脆了,连"红包"带"新闻通稿"  相似文献   

7.
罗勤 《新闻知识》2001,(Z1):42-43
媒体纷纷聚焦大型会议我过去在电影,电视上看到的美国白宫记者争相提问的场景,这几年已频频出现在深圳记者和沿海较发达地区记者的身上。会议报道由过去大家避之惟恐不及,变成了“兵家必争之地”。现在,只要有全局性的会议召开,都会云集一大批新闻记者。比如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新闻媒体和记者人数年年增加,今年更是达到2600人,和代表、委员之比是1:2。特别是经济较为发达的沿地区的新闻媒体,更是派出大量记者赴京报道“两会”,仅广东省,每年都有三、四十家新闻媒体的记者集聚北京,以至于“两会新闻组每年都要对广东…  相似文献   

8.
尊重,一个无华却神圣的字眼,意义本不简单。在记者的职业道德和新闻素养意识中,更是蕴含了丰富的内涵,值得我们一品再品,用行动去诠释。 (一) 记者,记者,事实的记录者。记录事实者,首先须尊重事实,忠于事实。 尊重事实,是及时报道事实,似在弦之箭,一触即发,不拖延磨蹭,无谓损伤事实的新闻价值。 尊重事实,是全面报道事实,忌偏听偏信,以偏概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相似文献   

9.
搞舆论监督工作,特别是采写批评报道,如果没有一些法律法规来规范和调整记者与被采访者的权利义务关系,开展工作的确比较困难。下面我就通过批评报道的采访与发稿的全过程来说明这一点,以期引起有关部门对我们一线记者呼唤的关注。  相似文献   

10.
机会主义、商业主义盛行与记者生存环境的恶化 很多年以前,我刚刚从学校毕业当上记者的时候,我就发现,有时候记者其实是可以不以真实的报道、独立的观点来提供给大众的,特别是那些"正面报道"的稿件,只要与基本事实相差不多,记者是尽可能自由发挥、锦上添花的.而报道方与被报道方之间也达成了某种默契,没有人去捅破这层窗户纸.而且,随着近年来媒体竞争的加剧,批评性报道中的假新闻也开始大肆泛滥. "道听途说一点+采访一点+想象一点"成了写稿三部由, "东拉西扯凑字数"使报道不知所云.甚至不惜冒风险编造"纸馅包子"之类的假新闻.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经济新闻出现一批好作品,然而,也存在一些难题,比如:报道领域过于狭窄;报道手段过于枯燥;报道角度过于生硬等等.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经济新闻工作者认真研究和思考. 作为《钱江晚报》采写经济新闻的记者,近几年我有机会采访经济领域一系列重要事件和人物,也有了一点心得.  相似文献   

12.
有报道说 ,原沈阳市市长慕绥新 ,1998年邀请一批香港记者到沈阳采访 ,目的是让记者们宣传该市的改革开放成就 ,也就是市长的“政绩”。可一位香港记者对慕引导他们看的“成就”偏偏视而不见 ,却紧紧盯住了慕市长穿的一身“行头” ,衬衫、领带、西服、皮鞋……全是世界名牌 ,少说也值几万港元。一个月收入一千多元的市长 ,能穿得起?这位记者在香港一家报纸上报道了这件事 ,其潜台词不言而喻———沈阳市市长是个贪官。不久后 ,果然东窗事发。这篇报道赞扬了香港记者好敏锐的眼力。但笔者认为 ,关键不在于记者的眼力 ,更在于老总的魄力。…  相似文献   

13.
走出“笔墨官司”困扰的管见刘建华当前与新闻报道有关的名誉权官司,仍然不断发生,有的地方还有上升的趋势。在民事案件中尤以状告记者和发表文章的新闻单位居多数。一旦打起新闻官司来,总编也坐立不安,输赢、经济损失暂且不谈,更主要的是请律师、派车、取证、复印材...  相似文献   

14.
翻检旧报 ,看到一篇题为《戈尔巴乔夫做记者了!?》的报道。文中称 ,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 ,当政期间是“新闻记者争相追逐的对象 ,而今他摇身一变竟成了一名记者 ,令人跌破眼镜”。事情的缘起是这样 :5月30日 ,戈尔巴乔夫出现在以色列外长佩雷斯举行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 ,其身份是德国电视台正在拍摄的系列纪录片《权力的秘密》的记者兼主持人。据说 ,今年晚些时候 ,戈氏还将采访巴勒斯坦领导人阿拉法特。在许多比较发达的国家 ,一些卸任总统淡出政坛之后 ,去当记者、教授之类事 ,原本十分平常 ,一点也不值得大惊小怪。美国的开国元勋、…  相似文献   

15.
改进会议报道,这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最近看了《中国记者》2006年第一期的两篇文章——《政策解读的意义与原则》、《政策解读报道:来龙去脉皆新闻》,颇受启发,借此也发表一点拙见。  相似文献   

16.
袁建亭 《新闻三昧》2007,(10):42-43
长期以来,文字报道和摄影报道一直是纸质媒体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由于专业化的分工,人们约定俗成地把记者分为文字记者和摄影记者,时间久了,便形成了文字记者不懂摄影,摄影记者不精文字的尴尬局面。然而,随着新闻事业的飞速发展和报业  相似文献   

17.
近日一条16名记者遭公安局“封杀”的消息在新闻界引起很大震动:2002年7月26日,一封题为《关于个别记者涉警曝光失实情况的函》从兰州市公安局发出,函中称:“今年以来,个别记者因采访不深入,出现了一些严重失实的报道,这些失实报道既违背了新闻报道客观真实性的原则,也损害了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的形象,给公安工作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如……鉴于公安工作的特殊性和保密性,今后以上记者再不宜到公安机关采访,各分、县局和市局机关各部门将不予接待。”这次“封杀”记者行动共涉及兰州市6家都市类报纸共16名记者。(见2002年8月8日《南方周末》) 据笔者所悉,此事件只是记者遭“封杀”现象的又一个新的例证。某一政府部门或组织拒绝接受某一或某些记者采访的“封杀”记者现象发生已经有一段历  相似文献   

18.
在全国大小城市,广播至今被一些同行认为是竞争中的"弱势".然而,今年3月,我们经历的一个救人事件就深刻地说明:广播记者为听众主动多做一点,新闻信息服务再及时迅速一点,媒介就能更多地体现出不同的职能,表现出更加到位的社会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19.
从1985年开始,我一直是解放军报社记者。17年的军事记者生涯里,我报道过战争,也报道过和平。这是历史给我的机遇。  相似文献   

20.
报道的“机关化”,与编辑记者作风有关。“机关化”的报道,反映出编辑记者作风上的浮躁。 在角色定位上,充当了机关的代言人 机关报的记者一般都有分工的口子,有的记者长期跑某个机关,情况熟悉,人头熟悉,工作起来比较方便,可是有人忘记了自己是报社的记者,考虑问题,选择题目不是从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