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建党,被孙中山视为千头万绪的革命事业的三大端之一(其余两端为起义和宣传).建党的目的,就是他所说的“求天下之仁人志士,同趋于一主义之下,以同致力.”那么,孙中山是如何建立以主义相号召的政党的呢?他的建党思想和活动又有何特色呢?本文仅就中华革命党时期孙中山建党特色谈几点一得之见,以就教于方家.一中华革命党于1914年7月在日本东京成立.它是总结了同盟会和民初国民党成败的经验教训后建立的.  相似文献   

2.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是他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旗帜。而民族主义又是三民主义的灵魂。本文仅就民族主义的渊源和演进过程、孙中山提出“革命排满”和“民族自决自治”的是非以及民族主义的现代意义几个方面,做一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3.
“驱除鞑虏”口号虽具有反帝和反对民族压迫的革命意义 ,但也带有狭隘种族主义倾向。1 90 5年 8月同盟会成立确定“驱除鞑虏”为纲领之一 ,当年 1 0月孙中山即将此口号改为“民族主义”;1 90 6年 1 0月 ,孙中山与黄兴、章太炎制订《军政府宣言》,再次提出“驱除鞑虏”口号 ,但当年 1 2月孙中山在《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演说中不提“驱除鞑虏”,专述“民族主义”,还对民族复仇论进行了严厉的批判。从此以后 ,“驱除鞑虏”口号不再出现于革命派的言论之中。 1 91 0年 ,孙中山制定中华革命党盟书 ,用“废灭鞑虏清朝”口号取代了“驱除鞑虏”,思想再次变化。 1 91 1年底 ,提出“五族共和”,彻底放弃了“驱除鞑虏”口号。孙中山放弃“驱除鞑虏”口号是明智之举 ,对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4.
廖仲恺革命的一生,经历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历史时期.自20世纪初年参加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以来,无论是在中国同盟会时期,还是在中华革命党时期,抑或是在中国国民党时期,他都为革命作了出色的贡献,成为“奉行主义最力的人物”.特别是在其晚年,他由旧三民主主义的奉行者转变为新三民主主义的坚决支持者和执行者,实现了晚年思想的根本转变,从旧民主主义飞跃到新民主主义,进到了他一生中革命思想发展的顶峰.  相似文献   

5.
孙中山在寻求中国革命真理的过程中,借鉴并批判西方国家的三权分立制度,独创了五权宪法学说,作为与其三民主义并列的指导思想。但是在辛亥革命期间,以同盟会为主体的中国革命党人,并未了解和接受五权宪法,不但组建了三权分立的南京临时政府,而且制订了与五权宪法相背离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虽然使中华革命党再次打出了五权宪法的旗帜,但为了反对北洋军阀,却又要继续维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以之作为"批判的武器"。随着护法运动的一再失败,孙中山也在对于临时约法进行"武器的批判"的同时,进一步完善了五权宪法学说。孙中山与临时约法的关系,历时10余年。他通过对于临时约法的扬弃而完善起来的五权宪法学说,虽然在理论与实践上难免理想主义的色彩,但对于当时和后世,仍有思想武器之价值。  相似文献   

6.
一、中华革命党各部正副部长的委任台湾1985年11月出版的《国父年谱》增订本,1914年7月8日条记载:“中华革命党开成立大会,先生就任中华革命党总理,宣誓再举革命。”“时入党者已达数千人”,“并委任本部各部部长、副部长”,“先生旋即发布第一号委任令,委任各部部长、副部长如下……财政部,部长张人杰、副部长廖仲恺”。1980年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的《孙中山  相似文献   

7.
在民主革命时期,孙中山是“中国革命民主派的旗帜”。他的三民主义,之所以“适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关键在于他的民族主义发展到带有国际主义倾向。我们认真探讨这个问题,对于研究孙中山思想是十分必要的。孙中山民族主义中的国际主义倾向是如何产生和形成的呢?笔者认为,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产生之际,即是他的国际主必倾向形成之时。列宁主义认为:只有当被压迫民族中的资产阶级革命家的民族主义中具有民族平等、反对帝国主义、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结盟三个原则时,他的民族主义才具有国际主必倾向。以国际主义倾向的三个原则为尺度,孙中山民族  相似文献   

8.
在民主革命时期,孙中山是“中国革命民主派的旗帜”.①他的三民主义,之所以“适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关键在于他的民族主义发展到带有国际主义倾向.我们认真探讨这个问题,对于研究孙中山思想是十分必要的. 孙中山民族主义中的国际主义倾向是如何产生和形成的呢? 笔者认为,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产生之际,即是他的国际主义倾向形成之时.列宁主义认为:只有当被压迫民族中的资产阶级革命家的民族主义中具有民族平等、反对帝国主义、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结  相似文献   

9.
辛亥革命失败后,孙中山先生曾说:“本党在辛亥革命,能推翻满清,创造民国,何以十二年来,不能一气呵成,建设民国呢?……因为大多数人民不了解木党的主义。”(《国民党党员不可存心发财》)后来又说:“我们从前做革命事业农民参加进来的很少”(《耕者有其田》),使革命失去基础而失败。毛泽东进一步指出:“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农村大变  相似文献   

10.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是其三民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民权、民生两主义来说,其内容也是最为复杂的一部分。由于中国早期民主革命的特殊性,孙中山民族主义的“反满”特征尤为突出,而“反帝”的特征却表现了相当的妥协性。分析了孙中山民族主义中“反满”与“反帝”,“种族同化”与民族融合等思想此消彼涨的原因,客观的评价了其民族主义的时代特征与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11.
中国陆军军官学校即黄埔军校,是孙中山亲自领导创办起来的。它的建立,既是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产物,也是孙中山多年革命“军事上失败的结果。”孙中山致力革命一开始就把武装夺权作为革命的首要任务,这是他十分珍贵的思想。他从历次武装斗争失败的教训中认识到:若想革命成功必须有“明瞭党义之军队,方能服从本党之指挥,尤必须有信仰党义之干部.方能造成革命之武力。”孙中山的这些认识,就为他积极创办黄埔军校奠定了思想基础。孙中山决定创办黄埔军校,还由于列宁领导的革命军队,对苏联十月革命胜利的重大作用,给了他很大的启迪。孙中山1921年12月,在一篇题为《军人精神教育》的讲话中指出:“苏俄军人有主义,有目的,所以能与农工联合而造成新国家,相  相似文献   

12.
在辛亥革命宣传和组织过程中,孙中山依次提出民族、民权和民生"三民主义"革命纲领,首先提出的是民族主义革命主张,民权主义只是被看作民族主义的结果和延伸,民生主义也没有找到与民族、民权主义对接的现实途径,革命的起点还是民族主义,得到广泛响应也只有民族主义"反满"这一口号。辛亥革命正是在"反满"旗帜下迅速取得成功的,由于袁世凯是汉族,孙中山被迫作出让位于袁世凯的选择,过早地结束了民族革命,导致政治革命失去了依托也随之被终结。  相似文献   

13.
孙中山的宗教观有着较丰富的近代政治、文化蕴涵。它批判了传统的宗教鬼神观念;指出政治重于宗教,而“宗教富于道德”,故又主张“以教补政”。它还拿宗教和科学对比,认定“科学自然较优”。作为革命家的孙中山,较多地吸收了基督教义中济世救众等积极内容,并从基督教重视主义宣传得到革命信仰为何普及的启示。而作为基督徒的孙中山,又给世俗革命点染了一些神秘的思想色斑  相似文献   

14.
【穿针引线】对中国近代和当代有举足轻重影响的两个政党———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上曾有过两次合作:在国民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进行了第一次合作,即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同中国国民党进行了第二次合作,即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我们期待海峡两岸第三次国共合作成功。1.国民革命时期①1919年,孙中山把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②1922年,第二次护法运动失败,孙中山开始一生中的伟大转变。③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制定了革命统一战线政策。④1924年1月,中国国…  相似文献   

15.
孙中山民族主义提出的社会根源,是中华民族灾难日甚一日,清朝政治腐败不堪,和流传会党中的“反清复明”的民族意识。文章不同意孙中山民族主义源于太平天国的反清思想,或源于现实满汉民族矛盾的见解。孙中山前期(辛亥革命前)民族主义的涵义,一是“驱满”,一是反清。“驱满”是“夷夏之辨”传统观念影响的表现,反清是前期民族主义的精粹。孙中山愈来愈突出强调反清,表明种族主义的偏见没有局限他革命斗争的精神,这是伟大革命家与种族主义者根本的区别。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民族主义的涵义,一是国内民族平等,一是反对帝国主义侵略。长期以来孙中山为此而进行斗争,但没有明倡民族主义。在五四反帝爱国运动高潮中,孙中山重新明确强调包括民族主义在内的三民主义。从孙中山重新强调民族主义的历史背景和对帝国主义认识的变化来考察,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是后期民族主义的中心或灵魂。  相似文献   

16.
“革命军起,革命党消”是章太炎为适应武昌起义之后中国政制转型之需要而提出的政治口号。“革命党”是秘密结社,与依托议会开展事法政治活动的“政党”有着本质区别。消除“革命党”是为了组织“政党”,推进中国的民主政制建设。然而,一度因应形势改建“政党”的国民党,其革命情结始终难以消去,其党人的思想行为在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革命阶段。“宋案”发生后,国民党回归“革命党”立场,重新走上“革命”之路。在国民党“继续革命”过程中,不仅袁世凯和北洋军阀成为打击目标,孙中山等人在革命之初选择的西方议会民主政制也在事实上遭到否定。这种一箭双雕的政治打击,对近代中国的政制建设产生了“破旧”却没能真正“立新”的复杂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17.
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为了捍卫辛亥革命的成果,维护民主共和,重新集结革命力量,组建了中华革命党,与袁世凯的独裁专制展开殊死斗争,是中国民主革命的重要篇章。  相似文献   

18.
一九○五年,孙中山组建了中国同盟会,该会的政纲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同年十一月,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提出了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从同盟会纲领的确立到三民主义的提出,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理论体系的完全形成,它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可能达到的理论高度。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理论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财富。  相似文献   

19.
民国建立前后孙中山民权主义的起落及其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国建立前孙中山鼓吹民权主义曾达到一个高峰,但民国建立不久,他对民权问题却采取了满足现状、有意回避甚至予以抑制的态度,直到成立中华革命党才重新高举民权主义旗帜,起落的原因在孙中山当时政治发展大势缺乏清醒认识,其民权主义本身存在缺陷。  相似文献   

20.
孙中山对民族形成和区分的自然力理论,奠定了其民族主义观的基础。孙中山民族主义观有着对朱元璋民族主义观的承继,又因国情的变化而有所扬弃。孙中山的民族主义观有着动态变化的过程,集中体现着其作为政治家、思想家、革命家根据时局灵活应变,将革命的阶段性、策略性结合起来的韬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