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教学不仅是知识传承的艺术,更是心理诊断和沟通的艺术。教师不仅要读懂教材,更要读懂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在两者之间搭建有效的桥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在课堂教学中,由于对学生或教材解读的偏差,而出现学生学习的“另类现象”并不少见。如何认识和分析这些现象并采取合理应对策略,既是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也是重要的课堂教学机智。  相似文献   

2.
教学不仅是知识传承的艺术,更是心理诊断和沟通的艺术.教师不仅要读懂教材,更要读懂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在两者之间搭建有效的桥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在课堂教学中,由于对学生或教材解读的偏差,而出现学生学习的"另类现象"并不少见.如何认识和分析这些现象并采取合理应对策略,既是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也是重要的课堂教学机智.  相似文献   

3.
读懂学生是做到因材施教、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和基础.读懂学生要读懂教材,开展更适合学生的教学;要读懂学生的答问,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要读懂学生的练习,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要读懂学生的情感态度,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1.通过读懂教材,开展更适合学生的教学.当我们站在教与学的层面,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和审视时,就会感到,用"三言两语"去"教"学生,要不了三五分钟就可以教完.但如果我们细细地去体会教材,就绝非这么简单.教师不是要简单地将这些静态的结果"教"给学生,而是要将这一知识转化为可以使学生参与的数学活动的过程.通过读懂教材,了解知识的前后联系,从而了解学生每个阶段已达到的认知水平和已掌握的知识基础,在这一基础上确定教学目标、安排学习材料、设计学习活动,才能开展适合学生的有效教学.  相似文献   

4.
教材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主要载体。有效的教学设计以读懂教材与了解学情为前提,而读懂教材是要读懂教材的内容、编者的意图、知识的生长点、知识间的联系等。因此,设计教学前,教师要深刻地研读教材,深入地了解学生,让课堂教学更加简洁而有效。  相似文献   

5.
曹琴 《辅导员》2010,(13):112-112
教材就是课堂教学中育人的资源,我们需要对教材进行解读和内化并结合所教学生现状的具体思考进行富有创造性地转换,我们不仅要关注作为静态的认识成果的知识教学,更要关注作为经验形态和过程形态的知识教学,从而发觉教材的育人资源,即生命激活资源。读懂了教材的活动线索,课堂的组织才有条理、有层次;读懂了教材的思维线索,整个课堂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  相似文献   

6.
正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读懂教材、读懂课标,更关键的是要读懂学生。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关注学生的兴趣点,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等,使学生能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这是教师教学中的重要任务。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布置的预学作业,有一部分学生不重视,认为老师反正要讲,做不做没关系;还有的学生只是应付差事,把例题做一遍,至于为什么这样做,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根本不去思考。这样的预学效果是很差的,教  相似文献   

7.
要纠正历史教学实际中存在的对教材的随意解读现象。历史教师首先要树立历史大教材观:认识历史教材包含围绕教科书成套推出的教师教学指导书、视听教材、学生辅助读物等配套教材,也包含存在于浩瀚的历史资料中各种人类历史活动的原始资料、历史著述和涉及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可以有图书、实物等多种呈现形态,教师和学生本身也是有生命力的教学素材。对教材的准确合理的解读是实现学科育人价值的需要、是实现高效课堂的需要、是提升教师能力的需要,新课程下历史教材解读的内涵主要有:读懂教育价值、读懂教学目标、读懂内容组织、读懂教学环境。  相似文献   

8.
刘国贞 《天中学刊》2001,16(6):118-119
“活”是教学艺术,艺术需要进行富有个性的创造。要使历史教学真正活起来,并且达到“活中求实”的目的,我的体会是:面向实际,灵活设计,灵活施教。 一、处理教材要活 教材是历史教学的核心。教师如果能灵活地驾驭教材和设计教材,必能使学生活起来。灵活处理教材,首先是力争与教材融为一体,即“读懂、读熟、消化”,将其思路记在心中,从整体上把握教材,这是对教材处理的基础。 其次是根据教学重点、难点、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加工教材。教学的重点、难点和教学目标是既定的,而学生的实际却是活动的。面对某个教材,要先揣摩学…  相似文献   

9.
写人类的记叙文,我们不仅要读懂文章的内容,更要读懂文章运用怎样的方法刻画人物的形象,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运用语言,更好地表达。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教材表达中的独特地方,仔细斟酌,比较异同,强化思辨,循序渐进,反复呈现,温故知新,在遵循学生认知的基础上掌握"度",相信学生一定会有属于自己的表达方法与形式。  相似文献   

10.
文言文是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价值、文化血脉的纽带。统编语文教材增加了文言文选编的数量。文言文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积淀语言、形成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并自觉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在教学中,教师要从整体解读教材,读懂编者意图;同时,要梳理教材课后练习题,发现文言文编排的序列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采取诵读、感知、思维、拓展等策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体会文言文的艺术魅力,从而理解传承民族传统优秀文化。  相似文献   

11.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是教学实践中的重大问题。要增强实效性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就要:读懂学生,关注学生的思想需要;读懂教材,关注学生的理论接受能力;读懂实际,关注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读懂方法,营造良好的课堂文化。  相似文献   

12.
教师对于学生来说不仅是一种知识资源,更是一种精神资源、文化资源,教师是教育最重要的生产力。“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不只是口号,更应该是一种实践。我们应该怎样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呢?我认为应从以下方面人手。一、要吃透教材,不要无的放矢钻研教材主要就是要读懂教科书,读懂教师教学用书,读懂其它教辅用书。新课程是一个对话的过程。作为教师,就应该充分读懂教科书编者的编排意图。弄清楚这个知识点在这个单元中,在这册教材中,在这个学段中,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就是要从微观和宏观上对教材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和把握,这样上起课来才能做到心中有“数”。  相似文献   

13.
对于学习的理解,我总是问自己:为什么要教这些知识。教了之后对学生又有什么用呢?一次次的思索引领着我对教学有了更高的追求,即要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想学生所想,珍视和引导学生对知识的“知情权”;又要站在教师的角度,帮助学生思考知识背后是否有道理存在。因此,我们不仅要读通教材,更要读懂教材,让学生在乐中学,学中乐。  相似文献   

14.
叶会新 《教师》2013,(12):120
一、问题的提出新课程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强调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读懂学生、读懂教材、读懂课堂"。放在首位的"读懂学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学情分析"。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深入分析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主观认识,已经掌握和尚  相似文献   

15.
《考试周刊》2020,(75):1-2
课堂有效追问是一门教学艺术与学问,作为教师要积极探寻有效追问的策略,做到读懂教材,紧扣难点、渗透思想、转变方式,构建高效智慧课堂,成为一名智慧的"追问者",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杨国平 《文教资料》2006,(15):122-124
中学生物作为基础性自然科学,课程内容更多的是侧重于对生命现象的描述和对生命本质特征的概括与诠释。因此,对教材阅读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了生物教学的效果。阅读是最直接、最基础、最实在的自主学习,讲和练代替不了学生的阅读,讲和练只有建筑在学生深刻阅读的基础上才能有实效。这一点不但是过去生物教学的经验所得,而且对于实施新课程,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也具有重要意义。阅读教材要讲究方法,要注重实效,要身心投入,要多感官并举,要一步一个境界。读懂教材“懂”就是心灵的认可,读懂就是对教材上图文信息的接纳、认同和领会。读懂的…  相似文献   

17.
读懂课标、读懂教材、读懂学生,已经成为一线教师教学研究的口头禅。其中,很多教师为了使自己的教学更有效,都会在“读懂学生”上下功夫,都会自觉地想到教学“前测”。  相似文献   

18.
创意说明 :以教材为“范例”和“中介” ,引导学生的认知发展、能力形成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质及人文素养。本文是关于中国艺术理论的作品 ,对于全面提升中学生的艺术素养有很大的帮助 ,因此 ,在教学时 ,不仅要让学生读懂课文 ,而且让学生去感悟、领会 ,进而形成一种鉴赏的能力和文学素养。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理解和领悟课文内容。教学过程 :一、播放戏剧《秋江》片段 ,带学生进入中国的传统艺术的境地 ,让他们感知中国艺术“空虚”的艺术特点 ;同时为课堂营造良好的气氛。二、切入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 ,源远流长 ;中国艺术更是璀璨夺目 ,光彩…  相似文献   

19.
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教育。要想让学生在语文教育中培养情感,就必须引导学生充分运用教材,完成由读懂教材到领悟教材再到欣赏教材的过程。因此,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时时渗透情感教育。情感虽然是人对客观现象的心理反应,但是情感的培养离不开教育。  相似文献   

20.
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是"提问策略"单元。教学这一单元,教师既要与编者对话,读懂教材的导航系统、内容系统、助学系统,也要充分认识提问策略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更要根据每一篇课文的不同内容、特点、目标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这样,才能让学生读懂教材,理解、掌握并灵活运用提问策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