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PISA2009中,在孩子上小学的第一年,家长经常和他们一起阅读的15岁学生的成绩比那些家长较少或根本不和他们一起阅读的学生高很多。出于直觉,多数家长知道花更多时间和孩子在一起,并积极参与到他们的教育中,就能够给孩子的学习生活一个良好的开端。但是,因为许多家长不得不同时应付工作和家庭中的各种需求,他们似乎从来没有足够的时间。而且,家长也经常因为觉得自己缺乏能够帮助孩子学业成功的某些技巧,而不愿主动帮助孩子的学习。  相似文献   

2.
孩子的期待     
渐渐长大的孩子心里渐渐有了很多想法,他们不愿对家长说,不愿对老师说,甚至不愿对同学朋友说。他们把心里话放心地倾诉给了我们,而我们有责任让家长了解自己的孩子,听听孩子的心声。如果这样能让两代之间的心灵相通,本刊愿做辛勤的信使,牵挂着父母与孩子。——编者  相似文献   

3.
职高班主任工作点滴翁福荣一、职业中学学生入学时的思想状态及根源受传统“人才观”的影响,学生初入学时思想不稳定。部分学生认为只有受过高等教育才是“人才”;家长们也为孩子铺设了一条理想的人生之路──上重点高中,升大学,拥有理想的职业。一旦孩子进了职业中学...  相似文献   

4.
在当今中国家庭里,很多家长面临着这样一种困惑:随着孩子一天天地长大,与孩子的交流却越来越难了。特别是上了初中或高中的孩子,与父母的共同语言越来越少了,不像过去在小学那样,一回到家,把学校发生的事情一五一十地讲给爸爸妈妈听;不再让父母翻看自己的书包、日记、作文;不愿将自己的交友情况告诉父母;不让父母随便进入自己的房间;不服父母管教……有时就是家长问了他们,他们也是爱理不理,或者三言两语,或者轻描淡写,敷衍了事地说一下,以此来应付家长的提问,不愿多说一句,有的甚至到了和家长没有话可说的地步,对家长的问题毫不理会。我们…  相似文献   

5.
正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让孩子进入职业中学,学习一技之长,使得大多数职业中学不断扩招,这一现象使得生源质量愈加不理想.中职学生一般自律性不强,学习态度不够积极、端正,学习能力又极度匮乏.尤其对于数学,学习兴趣基本淡化,甚至部分学生具有排斥心理.就现今情况而言,改变中职数学教学的窘迫现状已然成为了各校老师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6.
曾经不断接到家长的电话,都是反映孩子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平时家长布置孩子多做些练习,孩子就和家长讲条件:家庭作业书写马虎,家长要求重写时,学生不愿意写;自己的学习用品、房间不愿收拾,丢三落四……家长们不约而同地请求老师帮忙多提醒,说孩子最听老师的话。作为语文科教师,我也常常发现:很多孩子学习缺乏主动性,态度不端正,动手及实践能力差。而他们偏偏对自己又特别缺乏认识,以致形成了坏习惯。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让孩子进入职业中学,学习一技之长,使得大多数职业中学不断扩招,这一现象使得生源质量愈加不理想.中职学生一般自律性不强,学习态度不够积极、端正,学习能力又极度匮乏.尤其对于数学,学习兴趣基本淡化,甚至部分学生具有排斥心理.就现今情况而言,改变中职数学教学的窘迫现状已然成为了各校老师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8.
长沙市天心区铜铺街小学地处城乡结合部,有57%的学生为外来务工子弟。这部分孩子的家长不少还是生活在温饱线上的辛苦人群,因为忙于生计,也因为自身接受的教育有限,他们大多疏于管教孩子,对于如何管教孩子更是知之甚少。于是他们简单地认为将孩子全权交给老师是最好的办法--在他们的意识里,还没有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立足于现实的生源情况,我们认为,将对家长的教育纳入“铜小”的教育视野,是“铜小”人当仁不让的责任。我们必须树立大教育观,扩大我们的教育地盘,将我们的教育从只教育小孩延伸到教育他们的家庭。  相似文献   

9.
职业中学的学生与普通高中学生除了具有心理上的“共性”外,还具有其独特的“个性”。这些个性差异,决定了职业中学在德育过程中必须探求新的途径和方法。一、职业中学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1、入学动机的多样化。职业高中的学生,在经过对他们来说是最严峻的初中升学考试后,更加清醒地认识到社会对他们的要求。因此,他们比较注意把自己所要学习的知识与自己今后的前景联系起来考虑。这种思想表现在入学初,就形成了入学动机的多样性。根据我们对八三级工艺美术班的学生进行调查的情况表明:填报了本专业志愿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普遍都比较高,成绩也比较好。究其原因,是因为这类  相似文献   

10.
我们一○五中学是河西区的一所普通初中校。前些年,由于一些主客观原因,学校生源和办学条件差,教学质量低,学生流失率高,一度曾是全区闻名的薄弱校。那时,我校所属学区片的家长都怕自己的孩子进一○五中学,甚至一些小学教师在批评学生时的口头禅就是:“再不努力学习就让你进一○五中学”。学校的社会声誉极低,每年新生入学后,许多家长都烦人托窍把孩子转走或到外校借读,即使留在本校的学生在校外也不愿提自己是一○五中学的学生,学校的教师也总有一种自卑感,纷纷要求调到外校工作。  相似文献   

11.
一、在赏识中扬起交往的风帆——我想交往一些聋生家长对笔者说,他们的孩子平时放假在家,总喜欢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愿见人,也不愿出去玩,即便出去,也叮嘱父母在街上不要用手语和自己交流,其原因主要是怕有人笑自己是"哑巴"。因此,要培养聋生的社交能力,就必须从小重视,在赏识中扬起交往的风帆,让他们想交往。"补强法则"认为,当一个孩子受到认可时,自信就会被激发出  相似文献   

12.
一些家长在辅导孩子画画时,急于求成,强迫孩子一线不差地临摹成人作品,要求画面排列整齐,涂色不出线外;过分辅导孩子,使孩子产生依赖心理,不愿自己动手、动脑.家长应学会用孩子的眼光去欣赏,不要过多干涉和强制孩子,应放手让他们自己动手画画,从小培养孩子的自主性、独立性,这样才能发挥他们想象力、创造力.  相似文献   

13.
我们常听一些教师在埋怨:说他们的一些学生,一学就会,一放就忘;有的给讲几遍,也不会;学生懒,不爱学;学生笨,学不会;学生聪明,却不愿学……有些家长也认为自己的孩子不是学习的那块料……每逢考试拿不回好分数,望子成龙的热望受到打击,于是对孩子非打即骂,搞得乌烟瘴气。  相似文献   

14.
怀宏煜 《辅导员》2013,(20):44-44
<正>我们常听一些教师在埋怨:说他们的一些学生,一学就会,一放就忘;有的给讲几遍,也不会;学生懒,不爱学;学生笨,学不会;学生聪明,却不愿学……有些家长也认为自己的孩子不是学习的那块料……每逢考试拿不回好分数,望子成龙的热望受到打击,于是对孩子非打即骂,搞得乌烟瘴气。  相似文献   

15.
万吉 《教育导刊》2006,(3):63-63
新西兰家长对孩子的一些教育方法给孩子带来了非常好的影响。做事做人要有规矩新西兰的孩子做人做事都比较守规矩。他们都知道,不可与家长无理取闹、发脾气、耍赖,不能顶撞老师和长辈。即使孩子觉得自己有道理,也会很有分寸很有礼貌地与家长和老师申辩,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种良好的风气和习惯。如果哪个孩子不懂规矩,对着家长、老师大吵大闹发脾气,那么他(她)就会面临被其他孩子孤立的威胁。因为,所有家长都不愿自己的孩子和那些不懂规矩的孩子玩,所有的孩子也不愿与那些没教养的孩子为伍。新西兰的孩子也爱看电视,但有一条规矩:每天晚上9点…  相似文献   

16.
很多家长都认为表扬是培养孩子自信心的重要方法,于是“,我家宝宝真能干”成了很多家长的口头禅。这种赞扬式的语句的确在一定时候会给孩子极大的动力,使孩子获得很高的成就感。但经常使用这句话也会带来一些问题,如孩子对家长的赞扬变得漫不经心,使表扬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而且经常使用这句话还有可能导致孩子不恰当的自我评价,因为家长一直把孩子捧得高高的,孩子也就会盲目地以为自己真的很了不起,他们不愿再付出更多的努力去做事情,变得不求上进。那么,到底怎样表扬孩子比较合适呢?笔者认为家长最好是在具体的情境中,针对孩子的具体行为…  相似文献   

17.
家长会是教师广泛接触家长的一种形式,也是教师工作中最普通、最经常的事。在一些教师的印象中,开家长会无非是先向家长介绍班级管理工作及学生的在校表现,然后由科任教师谈学生各科的学习情况,最后向家长提出要求,宣布散会。这种程序已经形成模式,家长也早已习惯。可对一些“学困生”的家长来说,由于在家长会上听到的经常是教师对自己孩子的批评或指责,再将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孩子比一比,觉得自己孩子啥也不行,往往开完家长会后带着怨气、怒气给孩子一顿严厉的指责或打骂,造成孩子怕开家长会和家长不愿去开家长会的局面,家长会所起的教育作用…  相似文献   

18.
什么是好孩子?对于这个问题,许多家长认为,只要学习成绩好,能考上重点中学,就是好孩子。就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有的家长只要孩子专心读书,其他什么事都由家长代劳;有的家长不愿孩子当班队干部,怕影响学习;有的家长不愿让孩子参加班队活动,认为孩子到学校就是读书,只要书读好,活  相似文献   

19.
一群在学校里被认为是“问题学生”的孩子被送到南京渡江中学(南京工读学校)参加“中学生行为规范培训班”,接受为期一周的短期培训。让人始料不及的是,当初他们是被学校和家长“逼”着送来的,走的时候却依依不舍,不少学生在培训班总结会上竟哭着不愿离开。  相似文献   

20.
目前,不少家长认为,如今生活条件好了,孩子又是独根独苗,无论如何都不能让孩子吃苦受累了。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他们尽其所能从各方面满足孩子的需求,代替孩子完成一些理应可以自己完成的事。这种家庭教育中的倾向是颇令人担忧的。这会造成孩子不愿接触人世间的艰难困苦,甚至会将一些平常的事也误认为是痛苦而难以承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