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叶至善在一篇回忆父亲叶圣陶的文章中说:“在长长的一生中,他做编辑工作的时间最长,超过了60年。”叶圣陶自己也曾说过,“如果有人问起我的职业,我就告诉他:第一是编辑,第二是教员。”从1923年春进商务印书馆算起,直至1988年春逝世,叶圣陶在编辑出版这块土地上足足干了65年。在长长的编辑出版岁月中,叶圣陶满怀着对编辑出版事业的深挚热爱,编辑出版过《小说月报》、《中学生》、《国文月刊》等几十种刊物和  相似文献   

2.
《中国档案》2006,(4):63-63
父亲去德国教书了,我开始学写信。没有和父亲这样长长的分离,也许我不会这么早就会写信,也写不出那样好的信。今天现代家庭里少见这样的情景了,晚上没有电视看,只写信。孩子们都爬在一张大饭桌上写信,都写给一个人。  相似文献   

3.
这本书是父子共同书写的心灵篇章,是一位父亲因孩子、为孩子而抒发的爱的心声。各式各样的笔中,唯有孩子这枝笔永远纯真、浑然天成。作者说这是一本写给父亲和将要成为父亲的人读的书,我作为五岁男孩的母亲,同样被书中的亲情和爱深深地感动着。父亲细腻的真情感动着我,父亲在儿子成长中倾注的爱和关怀感动着我,为人子对父母的恩情感动着我,作者对家庭  相似文献   

4.
1949年,我五岁. 进入4月以来,我已经很长时间未见到父亲靳以了. 自1946年来到上海,我一直跟着母亲住在蒲石路(今长乐路)的外婆家.虽然父亲在那年夏天也随复旦大学的大队人马回到了上海,虽然我们在江湾学校教师宿舍庐山村也有了自己的家,但我一直没有住过去.而父亲是每星期都来蒲石路的.我还记得父亲一来,我们在外婆家的那间不满七平方米的小屋只能在床上加一块木板,父亲母亲和我就挤睡在木板上,我睡中间,母亲睡里边.父亲轻轻一动弹,木板就会发出轻微的咯吱声,这时分我感到幸福极了!因为包围在两个亲人之间,尤其是父亲.我枕着父亲宽大的手臂,安然入睡.因为,自我在重庆的嘉陵江边出生,我就一直没有离开过父亲.无论朝起暮落,我都能听见父亲爽朗的声音.尤其是他每每下课回家,都要抱着我踱到江边,去看江水,去看船只,去闻那江边潮湿的风,去听船夫们长长的拉纤声……  相似文献   

5.
一本书即将付梓。这本书在计划中是献给父亲的我不由想起已经逝去五年的父亲,想起父亲与我过去的种种。最为难忘的一个画面是,小学二年级,一次放学后,我没有及时回家写作业,而在半道上看玩伴们打纸牌,被担水回家的父亲抓个正着。父亲揪着我的耳朵把  相似文献   

6.
叶至善先生离开我们快一年了。每当回想起与他如坐春风的晤谈时,他的音容笑貌就会浮现在眼前,如梦似幻,总有一种欣喜而又苦涩的感情,不能自已。去年2月间,至善先生病中住院有一个多月了,我曾去北京医院探视。他还很高兴地亲手从病床边的小桌抽屉里拿出刚刚出版的新书——《父亲长长的一生》,有点吃力地对我说,现在只有这一本,还不能送你。我抚摸着这本作者样书,心里清楚地记得至善先生这两年来没日没夜倾尽全身心力、充满无限爱心地写出这部叶圣陶先生传记的情形。他确实太累了。  相似文献   

7.
我的母亲     
去年初叶至善先生重病住院期间,他写的《父亲长长的一生》一书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这是至善先生生前出版的最后一本书,也是他晚年倾注全部心血用散文笔调写出的、充满爱心和理性的传记著作,受到读者和研究者的重视。其实,至善先生在写作父亲传记以前,曾经作了充分的酝酿,甚至想到如何把握一部长篇传记的创作。因此他先写了《我的母亲》一稿,作为写长篇传记的“试笔”。后来这部分的内容大部揉进了父亲的传记中。遗憾的是,因健康原因,《我的母亲》一稿没有时间继续写下去。本刊得到至善先生家属提供的这一遗稿,由本刊首次全文发表,以纪念至善先生逝世一周年,并飨读者。——编者  相似文献   

8.
给父亲洗澡     
妈说:“大成呀,驮你爸爸去洗澡,行嘎?”我扭头一看,父亲正背靠在床上,聚精会神地听着收音机。父亲脚崴了,已经有一个星期不能下地。我  相似文献   

9.
从2002年底到2003年3月,父亲写了三万多字关于奶奶胡墨林的传记。原本写奶奶的传记是想练练手,看看自己能不能写好一部文学传记,因为这种写法他还没尝试过,心里没有把握,另外,也是为了纪念奶奶。但只写了一部分,就放下了。原因是从2003年1月份,父亲已经开始写爷爷的传记《父亲长长的一生》了。  相似文献   

10.
父亲来队     
前两天姐姐在电话里告诉我,父亲要来连队探亲,并且还要给我带礼物。这个消息真是让我分外高兴。我敢肯定:父亲一定是开着轿车,带着昂贵礼物来队的。由此,我在昨天的班务会上荣耀地向战士宣布:“我父亲所带的礼物,我们人人都有一份。”迎接父亲来队,像迎接“首长”检查一样,我特  相似文献   

11.
《叶圣陶集》出版过两次,我都担任责任编辑。第二版共有26卷,前面25卷书稿,七百万字,在一年多一点时间里发齐,排版十分顺利。可是,第26卷的“传记”(即《父亲长长的一生》)的撰写发搞,就没有这么简单了。因为,这要靠叶至善先生一个字一个字写出来。  相似文献   

12.
我出生在河北省怀柔县一个穷苦的雇农家庭里。五岁那年,因大灾荒实在活不下去了,被迫四处逃亡。我父亲拿根扁担,一头挑着破铺盖,一头挑着我,带着一家人逃荒到丰宁县定居。我从小要饭,给地主放牛。16岁跟着父亲学做木匠活。我们父子俩成天在外打短工、耍手艺,盖起了许多房屋,可都是地主老财的,我家却房无一间,地无一  相似文献   

13.
<正>当我第一次接触档案工作时,还是一个求学青年。清楚记得,那天艳阳高照,我与父亲在汶川县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在自家高半山的农地里干活。突然,和风送来远处母亲若有若无的声音:"老二,考起了,考起了,省档案校。"母亲难以掩饰的高兴,至今每每想起,我都是会心一笑。那年秋,我顺利进入四川省档案学校学习,从此就与档案结缘。走上工作岗位,在档案战线一干就是25个春秋。每当填写干部履历,看着长长的工作简历表格,内心  相似文献   

14.
很多诉说都是这样开始的:我父亲……一个眼看着父亲轻浮浪漫、不顾家庭的女儿,却无意中开启了终生恋慕艺术家的爱好,一个在家暴中长大的女儿,择偶  相似文献   

15.
离不开你     
和图书馆结缘已有三十多年了。三十多年以来,我由少年到青年再到中年,商州山地的大大小小的图书馆一直扶持着我,帮助着我,引导着我。每一想起这走过的长长的自学道路,我就情不自禁地想起那些图书馆.那些我所熟识的或不熟识的,健在的或已经过世的图书馆的师友,那些给了我知识和力  相似文献   

16.
在二野老战士怀念邓小平的座谈会上,我认识了李老,这位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的将军,高高的个子,蓄着长长的白胡须,戴着一副黑框眼镜,性格爽朗,颇具儒将气质,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17.
1995年的6月,我的胞妹在一场车祸中不幸罹难。她是吉林人民广播电台的节目主持人.同我一样年轻,也从事着新闻工作,而且十分敬业。我们从小就失去了父亲.她是在我的呵护下长大直至上大学并走上记者岗位.可以这样说,对于她来讲,我一直是在行使着父亲的职责,虽然我仅仅大  相似文献   

18.
有一年快过年时,父亲用自行车驮着一个大箱子回来了。我赶紧跑上前去问父亲是什么。父亲说:“是电视机,今年咱们就能看春晚了。”“什么是电视机啊?”我问。父亲说:“打开你就知道了。”当父亲把这个黑色外壳、莹亮玻璃屏的东西放在桌上时,我伸出小手指轻轻触了触玻璃屏,很滑。父亲接上电源,拔开天线,“啪啪啪”连拧几下,那玻璃荧屏上就出现了会说话的小人儿。  相似文献   

19.
我小的时候不知道鱼会生病,鸟会中毒,小孩子会死。但是我的父亲知道,他是一个生物学家。后来我父亲死了。我父亲的学生告诉我,长江的鱼不能吃了;在江边白茅上飞着的鸟儿,飞着飞着就摔下来死了,是铅中毒;在长江边出生的孩子,小小的年纪就得了肝癌。在人们还没有反应过来为什么的时候,那条从天际流进诗里和画里的长江,突然丧失了衬托落霞孤鹜的闲情逸志,突然关闭了博览千帆万木的宽阔胸怀。长江,突然变成了我们的"敌人"。  相似文献   

20.
放假     
我坐在门口,膝盖上摊着父亲“赐”给我的唯一的课外读物,也是经过父亲再三考虑推荐给我的书——《习作知识讲话》。书,打开着.第一页,我至少看了三十分钟,却不知道纸上写的什么内容。我心不在焉,只是看着来来往往相互拜年的人们发呆。这时,好友小亮从门前经过,看见我就说:“小金,过年好呀!”“唉,甭提了,如同蹲“监狱”。我嘟囔着,“大年初一,也不放一天假。望子成龙,龙年了,也不让‘龙’到外面飞飞……”小亮见我有满腹牢骚,一声不吭地走开了。不好,我的话全被在厨房里切肉的父亲听到了,他拎着菜刀定了出来,我可吓坏了,慌忙钻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